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門浩

鎖定
龍門浩在南岸,與望龍門街道隔江對峙。水中有二巨石,各大書楷體“龍門”二字。二石橫江壁立,狹僅容舟,若千帆競來,唯勇勝者可入,故有游魚化龍之龍門神功之嘆。龍門右側有大磧黃魚嶺,江水自西南來,必橫掃磧澳徐曲而出,其水脈洶湧江心,迴旋圓轉,狀如滿月。 巴人稱小港為浩,浩在龍門回水之處,可見養畜之力,亦在這千迴百折,盤馬彎弓之中。
中文名
龍門浩
得名原因
數公里長的磧石
組    成
上浩、下浩
地理位置
重慶
現    狀
已消失
地    位
古代巴渝八大美景之一

龍門浩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百度地圖
龍門浩

龍門浩龍門浩的歷史

正權
重慶很多地名,都是按地貌特徵來取的,諸如坪、壩、坡、灣、巖、坎等等。其中一些地貌名稱,卻又是重慶特有的,外地人往往弄不明白其意思,如碚、沱等,浩也是一個。最著名的是龍門浩,以及由龍門浩引申出來的上浩、下浩。
浩本來是指水廣大的意思。但重慶人所説的浩,卻是指江邊被磧石隔開的水域。如果説沱是江灣,往往寬闊;那麼浩就是一條長長的往往又不寬的水域。龍門浩在南岸長江裏,一條數公里長的磧石從瓦廠灣延伸到野貓溪,中間不知何故又被攔腰截斷,形成一個浩口。浩裏水勢平緩,波浪不驚,除特枯水位外,水也較深,適合停船。當塗山上升起明月,倒映在浩中,於是便形成龍門浩月的美景,成為古代巴渝八大美景之一。龍門浩正對重慶古城的太安門,太安門本是閉門,上個世紀20年代為打通到南岸的交通,才被拆除。由於太安門正對着龍門浩,人們便叫其為望龍門。於是,正南其北的太安門之名,反而被掩埋到歷史的塵埃中去了。
龍門浩得名於那數公里長的磧石。枯水季節,那磧石俯卧在長江的碧波中,猶如長龍戲水。當年,那石上刻有“龍門”二字,乃宋紹興年間的古蹟。江邊有龍門浩,岸上也就有了龍門浩的街名。由於龍門浩有上浩、下浩之分,那街道也就有了上浩街、下浩街之別。舊時,因太安門為閉門,出重慶城去南岸,只能走東水門,與東水門相對的是下浩。早在清朝初年,下浩就已經形成街道,從江邊蜿蜒到塗山腳下。清水溪從南山奔騰而下,把下浩街分成左右兩條半邊街,然後注入長江。那時,清水溪的水質特好,有人便在下浩開設粉房,用清水溪的水做粉絲,竟紅極一時。後來,閉門打開,到南岸走望龍門方便得多,上浩也才開始紅火進來。抗戰開始後,重慶人口猛增,上浩得到擴建,於是有了上、下新街的稱呼。這兩條街後來合在一起,叫做上新街。上新街很快就發展起來,加上當時的南岸區政府也駐在此,上新街就成為全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取代了過去相當繁榮的海棠溪和彈子石。
重慶開埠後,外國輪船隻能停靠南岸,龍門浩裏便飄揚起米字旗、星條旗、三色旗之類,而上浩、下浩一帶也最先開始出現洋房子、工廠、倉庫之類。如果你有興趣,至今還可以在上新街的馬鞍山上和下浩的老街裏找到當年外國人的領事館、洋行、別墅的舊址。那些建築很有點文物價值呢。不過,隨着南濱路的修建,那龍門浩早已消失。南濱路上,雖然有人在石上刻有“龍門浩月”幾個字,但那美景可能只存在於老人們的記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