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門橋

(河南省洛陽市龍門橋)

鎖定
洛陽龍門大橋在河南省洛陽市南12公里龍門山口處,是連接龍門東西兩山的重要通道,是溝通洛陽至豫西南各地交通的一座大型橋樑。
中文名
龍門橋
外文名
longmen
所屬地區
河南省洛陽市
全    長
303.8米
開    工
1960年3月
竣    工
1962年11月

龍門橋洛陽龍門大橋

大橋簡介
洛陽龍門大橋
洛陽龍門大橋(3張)
洛陽龍門大橋,全長303.8米,兩岸引道長1309米,橋面車道淨寬10米,兩側人行道寬各1.5米。龍門橋跨越伊河,處於龍門石窟遊覽點入口位置上。跨徑為60+90+60(m)的石拱橋,橋寬12.6m,拱矢度1/8,拱圈厚1.1m,兩端各有6m石拱作為橋下立交通道。龍門橋施工拱架由臨時墩和鋼桁架組成。
洛陽龍門大橋於1960年3月25日開工,1960年10月8日,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元帥為大橋題書“龍門”二字。1962年11月20日竣工。
陳毅元帥為龍門大橋題字
龍門橋 龍門橋
一九六一年十月八日,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陪同尼泊爾國王馬亨德拉來到洛陽。他們參觀完龍門石窟後,周恩來因有事回京,他利用專列開車前的一點時間接見洛陽市的負責同志。在談話結束時,人們請周恩來為正在興建中的龍門伊河石拱大橋命名題字。周恩來微笑着説:“還是請陳老總寫吧,他比我寫得好。”陳毅聽罷,連忙摘下墨鏡,爽朗地大笑:“我怎敢‘班門弄斧’?還是請總理寫吧!”兩位領導人謙虛地互相推讓。這時,專列的開車時間快到了,周恩來歉意地商量説:“要不這樣吧,回京後,我們商量一下,寫好後給你們寄來,行嗎?”人們不便強求,只得以此作罷。
然而,周恩來始終沒有忘記洛陽人民的囑託。到一九六二年春天,題字寄來了,是陳毅的手跡,宣紙上寫着斗大的“龍門”二字和“陳毅題”三個較小的字。這一題字既為伊河橋命名,也有地方特色。題字被鐫石四方,分別鑲嵌在石拱橋東西兩端和兩側。
到了“文化大革命”時,陳毅的題字也因“四舊”而被破壞。一九七三年十月十四日,重病在身的周恩來又陪外賓來到洛陽參觀,他路過伊河橋時,發現伊河橋上沒有陳毅的題字,立即查詢。有關人員向周總理報告了這一情況,周恩來滿面怒容地説:“陳毅是好同志,他的題字要儘快地與洛陽人民見面。”不久,陳毅的題字重新被鄭重地鑲嵌在飛架東西的伊河橋上。這樣,周恩來在陳毅逝世以後,維護了這一題字。

龍門橋涪陵龍門橋

龍門橋概況

龍門橋 龍門橋
這座橋位於涪陵區藺市鎮,是以前重慶到下川東的必經路。長174米,寬8.7米,全部用石頭建造,迄今已有131年曆史。
這座橋是清朝光緒年間陳永恩先生主持修建的,前後耗時13年,用錢10多萬元,用工1000多人。

龍門橋搬遷

2000年,涪陵禁止載重車在龍門橋上行駛,並作出搬遷該橋的決定。 2006年4月5日,涪陵區藺市鎮,三峽庫區一座需要整體搬遷的古石橋、擁有131年曆史的龍門大橋開始整體搬遷。當地博物館決定把古橋移往橋樑所在的梨香溪河上游300米處。整個古石橋的拆除工作會在5月份長江汛期來臨之前結束。
三峽庫區蓄水156米後,涪陵藺市古鎮有130年曆史的石拱橋龍門大橋將被淹沒,為搶救古橋,涪陵博物館準備將其進行整體搬遷,新橋址的測量工作已結束,即將開始向社會公開招標,為古橋挑選一位合格的“搬運工”。
涪陵博物館館長黃道健介紹,修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龍門大橋橫卧梨香溪河口已有130年了,原來是鄰近幾個鄉鎮重要的交通樞紐。整座大橋全長173.5米,寬8.75米,高24.87米,跨度為31米,拱高也有13米,全由條石砌成,用石兩萬餘立方米,而其中最重的一塊石頭重達14噸,四座橋墩每座都砌有16層條石,在當時沒有任何機械設備的輔助之下,這樣的工程令人難以想象。黃館長説,石橋上雕刻的龍、鰲、蟾蜍、石獅、石人等石雕也展現了古代匠人精妙絕倫的手藝。
三峽庫區三期蓄水後,古橋將被淹沒在水下9米,當地博物館決定將其整體搬遷,經過精細測量,只有梨香溪河上游300米外的周家河溝能完整“接納”它。據悉,龍門大橋將是三峽庫區整體搬遷的古石拱橋。
因為古橋已有130歲,橋身出現塌陷、破損,因此對“搬運工”的挑選尤其嚴格,要求搬遷時對每一塊石頭都標號,重建時再“對號入座”,力求還原古橋原有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