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門山色

鎖定
龍門,古稱伊闕,由於地處都城之南,古代帝王擬己為“真龍天子”,故稱“龍門”。 [1]  這裏兩山夾峙,形若門闕,伊水流經其中,宛如一條長龍穿門而過。伊闕兩岸分別是龍門山和香山。龍門山上便是著名的龍門石窟,香山上是白園──白居易葬於此地。白居易曾説“洛陽西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因而“龍門山色”很早被譽為洛陽八大景之首。
洛陽南郊東西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形若門闕,故名“伊闕”。隋唐時遙對皇宮南門,又稱龍門。這裏山清水秀,以瑰麗的石窟藝術蜚聲海內外。西山又稱龍門山,為石窟精華所在,還有珍珠泉禹王池等名勝。東山又名香山,因出產香葛而得名。其北為琵琶峯,因平面形似琵琶而得名,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墓園所在地。峯南為香山寺。雄偉的石拱橋猶如長虹卧波,橫跨龍門口上,憑欄四顧,只見如畫青山矗立兩岸,清澈的河水潺潺北流,山上林木葱蘢,鳥鳴婉轉,碧泉飛濺,滾珠落玉。人間仙境般的美景吸引着海內外遊客趨之若鶩 [2] 
中文名
龍門山色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南郊
開放時間
全天
著名景點
龍門石窟

龍門山色主要景點

龍門山色 龍門山色
龍門山色──馬寺鐘聲
正好四副對聯。 [2] 

龍門山色山色之美

龍門山色 龍門山色
如果留意,你會發現,住在龍門附近的農家,過年時貼的春聯中常見“龍門不墨千秋畫,伊水無弦萬古琴”之類的句子。簡簡單單的十幾個字,就把龍門這塊風水寶地描繪了一番。可見一個地方的景緻,會讓那裏的居住者感到自豪和愉悦,連過年的時候都念念不忘,這種現象耐人尋味。
是的,龍門確實很美,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旅遊景點了,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既有佛龕造像,又有温泉增輝。我到龍門採訪,正值雨水充沛的時節,龍門東山和西山的樹木鬱鬱葱葱,那綠色就像被油浸染過了似的,濃郁而清新。可是説句實話,此等山色之美,往往被石窟之美遮掩了、沖淡了,因為凡是去龍門遊玩的遊客,注意力都集中在龍門石窟和十萬造像上,照相機也都對着盧舍那大佛猛拍,還有多少人顧得上欣賞龍門山色呢?
只見那石窟跟前,人頭攢動;甬道之上,遊客絡繹。東山的香山寺,晨鐘暮鼓,遊人徜徉;而龍門西山山頂,松柏萬千,卻難見一人。龍門山色無人欣賞,這實在是很奇怪的事情。由於到西山觀景的人不多,所以到了秋天,這裏竟然有人盜挖古墓,有的地方的地面被挖得像蜂窩煤一樣。
而古人卻早就懂得領略這裏的山色之美了,而且總結了在龍門觀景的最佳角度。唐代的柳宗元,曾把洛陽美景概括為龍門山色、馬寺鐘聲金谷春晴洛浦秋風天津曉月銅駝暮雨邙山晚眺平泉朝遊。他認為觀賞龍門山色應該站在高處,俯瞰伊闕,才能看到全景。而白居易卻不這樣看,老先生晚年就住在龍門的東山上,據説他從來不向西山石窟望上一眼,説是開鑿這些石窟,雕造這些佛像,花費的全是民脂民膏。但他卻不拒絕欣賞龍門山色,他熱愛香山(龍門東山),自號香山居士。他欣賞龍門山色時不是遠眺,也不是俯瞰,而是多角度、近距離地端詳。白居易早年曾在江南做官,杭州西湖風景絕佳,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潯陽江頭的景色也不錯,但是白居易還是最愛龍門和香山會昌二年(公元842年),白居易已經71歲,還與香山寺僧如滿結成香火社,白衣鳩杖,徜徉龍門,吟詩作賦。唐代詩人韋應物劉長卿也都讚賞龍門山色,痴迷伊河碧波,在這裏留下了很多佳話和詩篇。更有那一代女皇武則天,帶領羣臣來到香山,面對龍門山色,舉行詩歌競賽,讓羣臣當場吟詩,當場交卷,當場決出勝負,並排列名次,第一名可以得到一件御賜錦袍。
古人欣賞龍門山色,似乎都帶着任務而來,不是單純地看,還要寫作,還要動腦筋,還要搞文藝沙龍和詩歌競賽,而今天的人們,在欣賞龍門山色時,帶的“任務”不過是一架照相機而已。 [2] 

龍門山色俯瞰山色

如果從高處俯瞰龍門山的山勢,説實話,看不出它的氣勢。龍門山沒有它南邊的白雲山氣魄大,也沒有它北邊的雲台山瀑布多。龍門山既無摩天的驚險奇絕,也無連綿的磅礴氣勢。它最高海拔不過263
龍門山色 龍門山色
米,這個高度不會給人驚心動魄的美感,但是它中間的缺口,卻有驚人的殘缺之美。有了缺口,就是“伊闕”了,就是龍門了,就可以和中國的龍文化結合起來了,就可以和中國文化的龍圖騰掛上鈎了,就可以和中國人的龍情結牽手了;有了缺口,滔滔伊水便可以從中奔瀉而出了;有了伊水,也就有了活力和生氣,有了漁船和垂釣者,有了閒逸之美了。
居住在龍門山附近的農民,無法説清龍門山屬於什麼山系,只是説龍門山原來有一個名字,叫做“闕塞山”,是嵩山西延的一部分。偃師市諸葛鎮的人則説,龍門山就是偃師境內萬安山的一部分!説來説去,龍門山還是嵩山的餘脈,因為萬安山不就是嵩山的餘脈嘛!
龍門山色 龍門山色
按照他們説的“闕塞山”回來查閲史料,發現龍門山春秋時期就稱“闕塞”或“伊闕”了。公元前239年,秦將白起在這裏消滅韓魏聯軍24萬,創下了以少勝多的“伊闕之戰”的奇蹟,這在《史記·秦本紀》中寫得很清楚。東漢時,傅毅作賦,其中寫道“因龍門以暢化,開伊闕以達聰”,終於出現了“龍門”二字!不過“龍門”二字經過隋煬帝的“金口玉言”,才算確定下來。據説隋煬帝欲建都洛陽,登邙山觀察地形,南望伊闕,説道:“此非龍門耶?自古何不建都於此?”大臣蘇威趕緊奉承道:“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意思是説,自古以來人們都知道這裏風水好,有龍脈,但都不敢妄稱此為龍門,就等着您來命名呢!從此“龍門”的名字就廣為流傳了。今天我們提到的龍門,從概念上説,已經是狹義的龍門了,僅包括龍門石窟伊闕這兩個部分。開封的一位朋友就説,還去看什麼龍門山色呀?我早在龍門石窟拍過50張照片了。問他:白園去過沒有?沒有去過。香山寺去過沒有?沒有去過。爬到龍門西山山頂沒有?也沒有。看來,很多人並不知道龍門山色的具體內容,更不知道怎樣欣賞龍門山色。
龍門山色 龍門山色
天下山色之美,有各種類型,有各種風格,大體上有這樣幾種美可供我們欣賞:一是險峻之美,如華山,懸崖危聳,壁立千仞;二是秀麗之美,如峨眉山,茂林修竹,清俊如少女;三是雄渾之美,如泰山,綿延數百里,連山到海宇,壯麗無比;四是奇絕之美,如黃山,雲海奇絕,松柏奇絕,石頭奇絕,都是叫絕天下而別處所沒有的;五是綺麗之美,這就是我們的龍門山了,就像一幅山水畫,真是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要寺院有寺院。而且這水,並不是繞山打轉轉的小溪水,而是一頭撞開龍門的滔滔河水,澎湃激盪,碧波連連,有聲有色。我們先來看看古人是怎樣欣賞龍門山色的。
唐宋以來,文人墨客在欣賞龍門山色時,留下詩篇無數。韋應物是從“缺口”也就是“伊闕”的角度來看龍門的,他寫道:“鑿山導伊流,中斷若天闢。都門遙相望,佳氣生朝夕。”他在這裏引用了一個典故,説龍門山“缺口”的形成,並非出自天然,而是因為大禹治水,鑿龍門,闢伊闕,平息水患,使百姓安居。所以是“鑿山導伊流,中斷若天闢”。他又説:“山水本自佳,遊人已忘慮。碧泉更幽絕,賞愛未能去。”講的是遊人一旦來到龍門,看到這裏的絕佳山水,就忘卻了一切煩惱,久久不忍離去。
龍門山色 龍門山色
白居易觀賞龍門山色,總是從龍門東山或伊河東岸起句:“東岸菊叢西岸柳,柳陰煙合菊花開。一條秋水琉璃色,闊狹才容小舫回。”注意:白居易在這裏根本沒有提到山色,他寫了花,寫了樹,接下來集中精力寫水,而且説水是“琉璃色”,很透明。他沒有提山色,是因為他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秋天,也許是深秋吧,樹木的葉子已經枯黃,所以不加渲染了。另外,從來觀賞山色,都要包括山中之物,什麼山呀,樹呀,花呀,草呀,都是山色的一部分,甚至連那深山古寺、挑水的和尚、進香的香客,也都是山色的有機組成部分呢。
劉長卿來龍門,是什麼都看的,也是什麼都寫的。他寫道:“伊水搖鏡光,纖鱗如不隔。千龕道傍古,一鳥沙上白。何事還山雲?能留向城客。”他不但寫伊水,而且寫佛龕,寫沙灘上的鳥,寫山上的白雲,最後還發出一番感慨。可見古人觀山景,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體驗。而今天的人們,面對龍門山色有哪些感受呢?
龍門山色 龍門山色
站在龍門的最高處來看吧!它自西向東逶迤着,漸漸走出了我們的視野,且不去看它。我們只管看眼前的松柏,枝葉茂密而富有生機,是龍門山永不落伍的髮型;而松柏下面的亂石,不是面目猙獰的那種,也不是犬牙交錯的那種,這種岩石可以雕刻出莊嚴的佛像;再看那遠山的林帶,樹種多是松柏,卻並不單調,在冬天也還是青青的,一棵棵挺立着,就像龍門山的值勤衞士一樣。所有的晴天,都是為龍門山色鋪設陽光的,有照相機你就狠狠地照吧,包管美景盡收;所有的大霧天,都是為龍門山色增加朦朧的,大霧如輕紗,模模糊糊,景緻更美;所有的下雨天,都是來滋潤龍門山色的,若是春雨,綿綿如織,你就冒雨賞景吧,若是暴雨傾盆,你就看那伊河水面吧,雨珠砸到河面上,亂濺亂飛,沸騰了一河的水;所有的下雪天,都是為龍門山色增添浪漫的,那飛舞的雪花,把山的靜美化為動感之美,龍門山的缺口這時也被雪花拉起了帷幕。雪後,龍門山只剩下兩種顏色:綠和白,綠色是水,白色是雪。遊客的心裏也只剩下兩個字:簡潔,簡單的是心情,潔淨的是靈魂。 [2] 

龍門山色旅遊信息

公交車即可,十分方便,單程從起點至終點僅1小時。出市區3公里就到了。
龍門山森林公園
81路洛陽站(火車站)--龍門石窟 單程12公里。
60路谷水西--龍門石窟 全程票價(元):1.50;首車時間:5:55 末車時間:20:00
53路平等街--龍門石窟 全程票價(元):1.50;首車時間:5:55 末車時間:20:0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