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門寺

(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龍門寺(Longmen Temple),初名法華寺,又名惠日院,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石城鎮源頭村北約1.5千米的山坳裏,始創建於北齊文宣帝天保元年(公元550年),佔地面積5070平方米。 [1]  [5] 
龍門寺坐北朝南,東西寬65米,南北長78米,佈局分三條軸線佈置。中軸線佈置了三進院落,每進院落均設有東西配殿,院落隨地形建造,形成漸次疊高的形念。中軸線採用對稱式佈局,顯示了中軸線建築在寺院中的尊崇地位、西軸線南前後兩進院落的僧舍和庫院等附屬建築組成,東軸線則南聖僧堂、水陸殿及禪堂、僧舍同合成的院落組成,東西軸線上的建築均南前院、中院和後院部分組成,兩軸線的建築多為明末清初所建。龍門寺集五代、宋、金、元、明、清建築集於一處,是河谷內歷史最悠久、現存文物建築最多、跨度時間最長、石刻史料最豐富的寺院。 [1]  [5] 
1996年11月20日,龍門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中文名
龍門寺
外文名
Longmen Temple [3] 
地理位置
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石城鎮源頭村北約1.5千米的山坳裏 [1]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開放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5070 m²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處時代
五代-清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4-0092-3-14

龍門寺歷史沿革

五代後唐同光三年(925年),開始大規模建設。
後唐長興元年(930年)蓋堂殿宇一間。
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共修蓋觀音菩薩堂一座並石像三事兼門樓。 [2] 
根據《敕賜天台山惠日禪院》記載:(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殿閣房舍百十餘間,聖像五百餘尊,已經達到現存規模。
北宋紹聖五年(1098年),大雄寶殿重建。 [3] 
後漢時期,《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載:“自乙酉歲方營,興構法堂,崇建僧舍。及山主悟深參禪自久,振錫言,乃有自社信心清門多士,增加紺殿,塑繪尊儀,尋觀相好之容,鹹得瞻歸之所。至乙未載復興,府城及漳北兩縣邑人等共修蓋到觀音菩薩堂一座,並石像三事兼門樓行計五十餘間,並公輸獻技王爾揮斤擇芳桂之而翠屏之勢,恢拓基址,揆蕆工徒,廣廈俄成,大壯斯睹,梁橫螮蝀,瓦序鴛鴦,若天上之化來,非世間之特起,仍於堂內安立石像,久年華,俾生恭,一勞恆逸,兼造經藏,復建法幢四部,裝寫大悲妙句。” [1]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敕賜天台山惠日禪院》碑載:“殿閣房舍百十餘間,聖像五百餘尊”。説明經過五代後唐和北宋兩次大的修建已基本達到現存規模。
成化十五年(1479年),《重修惠日院記》所載:“忽罹兵燹,惟石柱、碑座、正殿並東西兩殿及三門存焉,餘諸房舍悉數被灰燼矣”。遭此戰亂,龍門寺的整體格局遭到嚴重的破壞,自第二進院落之後的建築悉數被毀,僅存現仍保持五代的西配殿及宋代大雄寶殿,以及所剩天王殿(現山門)。 [3] 
明清時期,大量漢地佛寺重修重建。 [3] 
2005年,消防工程施工時發現石佛像。 [1] 

龍門寺建築格局

龍門寺坐北朝南,東西寬65米,南北長78米,總佔地面積約5070平方米。佈局分三條軸線佈置。中軸線佈置了三進院落,排列有山門、正殿、後殿、於佛閣(已毀),每進院落均設有東西配殿,院落隨地形建造,形成漸次疊高的形念。中軸線採用對稱式佈局,顯示了中軸線建築在寺院中的尊崇地位、西軸線南前後兩進院落的僧舍和庫院等附屬建築組成,東軸線則南聖僧堂、水陸殿及禪堂、僧舍同合成的院落組成,東西軸線上的建築均南前院、中院和後院部分組成,兩軸線的建築多為明末清初所建。寺西溝地裏還保存有宋、元、明、清歷代墓塔10餘座。寺院的整體佈局錯落有致,主次分明,空間的設計上層層推進,轉折有序,別具特色,顯示了宋代匠師對空間環境的理解和獨具匠心。 [5] 
龍門寺格局簡圖 龍門寺格局簡圖

龍門寺主要建築

龍門寺正殿(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位居寺院中央,建在高大的台基之上,殿前無月台。大殿前檐與後檐的石柱上分別鐫刻“紹聖五年戊寅歲四月二十二日石城村維那樊亮保家眷平安,施柱一條”和“金大定乙丑四月改建,朔邑令李晏”等字樣,據此可知,大殿建於宋哲宗紹聖五年(1098年),金世宗大定乙丑年(即大定九年,1169年)曾經進行過局部改建或者修葺,此後在明神宗萬曆五至二十年(1577—1592年)、清世祖順治九至十年(1652—1653年)、清穆宗同治三至四年(1864—1865年)亦曾經局部修葺,但是主體結構則未予大改,基本上保持了宋代的建築特徵。
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六架椽,平面呈正方形。殿下台基高1.4米,全部採用條石壘砌,枱面東西寬12.12米,南北深13.2米,面積160平方米。前檐台明高1.52米,居中當心間部位採用條石砌築七級如意式踏垛。踏垛底層中部與磚砌甬道相互銜接,甬道寬0.78米。
大雄寶殿正面 大雄寶殿正面
大殿為單檐歇山頂,採用灰色簡板瓦仰俯霜羔。奠中丁脊編飾花卉和祥雲,無爪飛龍穿行於其間。垂脊前端有垂獸,戧脊與岔脊之間則施戧獸。正脊左右兩端的琉璃鴟吻為黃綠色,東端鴟吻高1.98米,西端鴟吻高1.8米。東端鴟吻較西端鴟吻顯得更加雄健,吻身飾火焰紋、雲紋與龍鱗,色澤晦暗,胎體斑駁,蒼古拙樸;西端鴟吻色澤光亮,龍鱗較東端鴟吻細密。兩軀鴟吻顯然系不同時期分別燒造,其中一軀必定屬於後世補制。
大殿前、後檐當心間均施四扇規制相同的六抹頭直欞隔扇門,前檐左右兩次間闢窗,前、後可以穿行。門兩側施立夾,下部施條石地袱。檐柱上以闌額和普拍枋相連,枋上僅旋柱頭斗拱而無補間鋪作,顯得疏朗而古雅。大殿整體構架採用10根立柱支撐,材質有石木兩種。前檐和四角施6根方形抹楞小八角石柱,餘皆系木質圓柱,柱礎均為素面方形磐石。平柱高3.36米,角柱因為有升起而比平柱高了6釐米,木柱均施覆盆式卷剎。大殿檐下的普拍枋伸至角柱出頭,然後垂直截捧,沒有裝飾。闌額僅延伸至角柱內,角柱以外部分系螞蚱形假出頭。柱頭卷剎明顯,普拍枋與闌額疊交,形成“丁”字形,體現了宋、金建築的共性特徵。
第一進院大雄寶殿西側的配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橡,建造於五代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是寺內最古老的建築。大殿為單檐懸山頂,殿頂舉折平緩,柱子的側腳升起顯著。殿下台基低矮,為國內唐、五代時期木結構建築懸山頂殿堂的孤例。殿前檐當心間施板門兩扇,左右兩次間闢直欞窗,門、窗較後世所見者略小。前、後檐共施8根檐柱。柱子砌入牆體之內,柱頭卷剎較大而和緩,卷剎全部是五瓣。柱頭斗拱四鋪作單杪,簡潔古樸,不施普拍枋而僅設闌額,闌額不出頭。檐下斗拱施華拱一跳,無補間鋪作而施隱出令拱。櫨鬥直接坐在柱頭之上,用以承託小拱,出鬥口跳,跳頭由四椽袱左右兩端砍制而成,這是中國唐代建築的固有規制。櫨鬥口內施小拱一朵,簡潔吉雅。殿內無柱,每縫樑架上僅施四椽袱和平粱的橫向構架。四椽袱通達前、後檐外,於四椽袱設置駝峯和大斗,用以承託平粱。左右兩側均施託腳,於平粱之上置駝峯、瓜柱和大叉手用以承託脊檁。梁袱外觀呈“月梁式”,樸實而秀美,與五台山南禪寺大佛殿相近似,猶存唐風。 [4] 

龍門寺燃燈佛殿(後殿)

燃燈佛殿 燃燈佛殿
燃燈佛殿位於第二進院北端中部,系元代遺構,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僅在前檐施柱頭科斗拱。斗拱為四鋪作雙下昂,耍頭系乳袱伸出檐外製成。雖然是“明袱”形制,卻沿襲着宋、金時期的“草袱”之規。樑架結構為三椽袱對前乳袱用三柱,前槽金柱直接承託平梁前端,後槽於三椽袱之上施合桔、蜀柱、大斗承託平粱後尾,平梁之上設置大叉手和侏儒柱。樑架構件全部是自然木材剝皮之後稍加砍削即投入使用,斷面不拘一格,並且極不規整,手法雜陳,與山西境內的許多元代建築頗相類同。其餘東配殿、廂房、廊屋、禪院等均系明清兩代重建,外形莊重,雕刻細膩,門、窗裝修較早期建築顯得較為華麗,整個寺院佈局仍舊保留着宋代規制。 [4] 

龍門寺東配殿

東配殿位居前院東廂,與西配殿相對而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前後插廊,明間設板門,兩次間置直欞窗。重建於明弘治十一年至三十七年(1478—1504年)。東線建築有水陸殿、天宮殿等;西線為兩進院落,多為僧舍、庫房等,大多為清代晚期或民國年間所建。 [4] 

龍門寺西配殿

西配殿位於中線前院西側,為寺內最古老的建築。創建於五代唐同光三年(925年)至清泰二年(935年)之間。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明間設板門,兩次間設直欞窗,殿內無柱,四椽栿通達內外。柱頭不施普拍枋,闌額不出頭,櫨鬥直接座於柱頭之上承小栱,出鬥口跳,跳頭由四椽栿兩端砍制而成。斗栱四鋪作出單抄,無補間鋪作,補間僅設隱栱。樑架簡潔,四椽栿直通前後檐。殿頂舉折平緩,檐頭僅施圓椽,無飛椽。構造簡潔,具有唐代建築的遺風,是中國現存已知的五代時期懸山式建築。 [4] 

龍門寺高僧墓

龍門寺外西溝山坡上現存高僧墓塔13座,全部採用石塊雕造。其形制為幢式塔,塔身一級、二級、三級者皆有,最高者達5米,平面大多為四邊形,塔頂層雕鐫拱形佛龕。佛龕外部的左右兩測雕刻護法金剛像,龕內所雕佛像面容慈祥,端莊肅穆,身披袈裟,手勢作“説法印”或者“禪定印”,佛像左右兩側雕鐫有衣飾華麗的菩薩像。塔底層為四角或者八角束腰須彌式塔座。塔座下面掘有地宮,乃存放高僧真身靈骨之地。 [4] 

龍門寺文物遺存

龍門寺各殿的塑像、壁畫、典籍和供器等附屬文物大多已經損毀流散,僅剩3尊後唐時期的石佛身、佛座和元明時期殘存的壁畫。但值得慶幸的是,在寺院內還保留着五代後漢隱帝乾佑三年(955年)的經幢1通和北宋乾德五年(967年)立的“故大師塔記”等歷代碑碣20通,在寺外西溝有祖師墳塋1處,寺院東南坡有和尚墳10餘座和宋明等歷代墓塔4座。
文物圖冊
龍門寺內還保存着明成化年間鑄造的大鐵鐘1口和歷代題記,其中尚存宋代石刻雕像3尊,宋代石塔三座,欄板石雕1塊,均造型優美,雕刻技藝流暢,似乎還沿襲着唐代遺風。 [4]  [6] 

龍門寺歷史文化

龍門寺建寺傳説

  • 北齊建寺傳説
龍門寺的始建年代一種説法是北齊年間文宣帝為釋法聰敕修,寺曰“法華”。現存碑刻及方誌中最早提及此説的是龍門寺西北塔林中建於宋政和二年(1112年)的《大宋隆德府黎城縣天台山惠日禪院住持賜紫沙門思昊預修塔銘》塔(簡稱思昊墓塔),銘文稱“寺始建於北齊武定八年(550年)”。
此後,繼承這一説法並又有新論的是今天王殿前的明成化十五年(11479年)《敕賜龍門山惠日院重修碑記》碑和同年刊立的《重修惠曰院記》碑,前者文言:考諸斷碑,厥初敕建北齊文宣帝武定年間,實梁武第二王簡文帝末年也。是時有僧法聰者,南陽新野內史陸機之兄,出塵納戒,立志三白,誓誦蓮經,入五台山禮聖蹟,回還及此,齊魏鋒敵,遁憩此山雪松之下,煉左拇指禪,誦法華,不計其數,指忽重生。謂三白者,白飯、白水、白鹽,一衾白髮不易也,又身不偏倚,口誦真經,意不妄。此三明白享此嘉名,聲動朝野,文宣帝召見,大喜,遂敕修寺,額曰法華。
再後,大雄寶殿北檐下的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重建千佛閣碑記》碑,清乾隆《貓安府志寺觀》均循此説。前已有學者考據,認為從唐《續高僧傳》、《法苑珠林》中所記釋法聰事蹟看,除其年輕時曾遊歷嵩嶽外,主要修行經歷均在南方,且卒於梁太清年間(547—549年),故不可能創建龍門寺,此説為後人附會。 [2] 
龍門寺 龍門寺
  • 唐代建寺傳説
龍門寺始建年代的另一個説法是唐太宗討叛之後遇神僧而建,其來源是今天王殿北檐下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正殿碑記》碑及大雄寶殿北檐下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燃燈佛殿記》碑。前碑雲龍門寺“敕建唐代”,後碑則詳細描述了太宗討叛後,來此地所見:
蓋聞龍門之興起,自唐太宗干戈之際,統帥討叛之後,佛有意於茲土,祥光現,恍若煙霧騰,太宗一望,勃動其心,疑必逃賊潛伏,不覺欣投。此地古來有云,佛臨雪松之上,盤膝端顏穩坐。(太宗)問彼老僧曰:不在地,而在松,何所因故?及彼僧,及曰:松下無吾寸地,吾故覆處松頭,肯施一服之地?然後離松稍。太宗願許四至,片時則化其形,聖人遇必,聖主遂命敬督工創作之。志不存,遺言未必皆真實,不明創自何代。
這個極具神話色彩的故事撰碑人亦言未必可信。之後又見於大雄寶殿北檐下清咸豐七年(1857年)《重修後正燃燈佛殿》碑。
龍門寺唐代創建的依據並不充分。 [2] 

龍門寺相關人物

  • 悟深
悟深生平見於《敕留天台山龍門禪院故大師塔記》碑。此碑現存於龍門寺西北塔林,園首,碑身高約1.5米,寬約77釐米。悟深逝後存放舍利的墓塔現已不存,僅留下此塔記碑,立於宋乾德五年(967年),距離悟深圓寂的乾德二年(964年)時隔三年有餘。
悟深,唐乾寧二年(894年)生,本地“潞城縣潞川鄉下源裏侯壁村清河郡張公之子”,二十歲時服丁徭從軍,其時潞州正陷於梁、唐的拉鋸戰中。二十八歲的悟深離開軍營,投身佛門,該年李繼韜先以潞州叛附於梁,同年十二月莊宗滅梁,並收復了潞州。悟深初在魏府(魏州,今大名縣東北)青籮禪苑受業,後杖錫而遊,“傳紹於西京寶峯山石柱和尚之宗風”。至唐同光三年(925年)回到本地。碑雲悟深至此“鑿煙嵐萬仞之峯,安相好八十之像”,並“殿宇崢嶸,因之構就”。之後,悟深成為龍門寺主僧。 [2] 

龍門寺名稱更迭

“法華寺”的名稱僅見於志書和碑碣關於創建的敍述中,現存碑碣中沒有以“法華寺”來命名的。“法華寺”是何時因何更為龍門寺(院),現有資料中未見任何記載。關於“龍門院”的最早記載見於2005年龍門寺維修時發現的《五代後唐長興元年造像碑》“長興元年(930年)八月二十日造碣至天台山龍門院”。五代後漢乾祐三年(950年)《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載:“今龍門山院者,攸趣曩聖所居,諸佛護持眾靈依附,早諧願力克就,誠開闢金田,弘敞寶剎。”從《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的落款為“乾祐三年歲次壬申建立,山主僧悟深,院主僧志悟”看,當時龍門山和龍門院應是分開管理的,也充分説明龍門山的田產是非常大的。
從“龍門寺(院)”到“惠日院”更迭的記載最早見於距龍門寺約20千米的大雲院存宋鹹平二年(999年)《敕賜大雲禪院銘記》“皇王大惠,潛賜鴻恩,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三月七日,特降敕額改仙岩院為大雲禪院,更龍門為惠日禪院之名”。此碑另載“厥有當院蘭若自建隆元年”,結合龍門寺存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敕賜天台山惠日禪院》碑載:“前至大唐重修此寺,後至大宋皇帝敕留此寺,往增廢,建隆二年辛酉歲二月十二日普降德音,應天下僧尼元無敕額未增毀停廢者,永存留,此院亦在奉敕存留之內”。可見在宋建隆年間僅是“奉敕留存”,更名就到了太平興國八年。此後延至清早期碑碣中均是以“惠日院”名之。自清嘉慶後則以“龍門寺”名之,這應是龍門寺名稱沿用至今的主要原因。 [1] 

龍門寺價值意義

龍門寺不僅以其優越的環境風貌、高超的總體佈局、精妙的建築空間處理,成為中國古建築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而且其悠久的寺史,集五代、宋、金、元、明、清6個朝代的建築於一體,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在中國現存古建中也屬稀有。 [5] 

龍門寺保護措施

1996年11月20日,龍門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龍門寺旅遊信息

龍門寺地理位置

龍門寺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石城鎮源頭村北約1.5千米的山坳裏。 [1] 

龍門寺交通路線

長治市—325國道—平長高速公路—平安北路—670國道—東方路—連陰山—源頭村
參考資料
  • 1.    宋文強.平順龍門寺歷史沿革考[J].文物世界,2010(03):52-57.
  • 2.    耿昀.平順龍門寺創寺歷史及僧人考證[J].建築史,2018(01):23-30.
  • 3.    王軼楠,陳蔚. 晉東南佛教建築格局演變——以平順龍門寺為例[A].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建築史學術委員會.2015年中國建築史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建築史學術委員會: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2015:6.
  • 4.    荀建主編,歷史遺珍 山西古代建築六十例,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19.01,第256頁
  • 5.    鄭慶春著,土木華章,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06,第55頁
  • 6.    馬曉,張曉明.平順龍門寺 深山裏的古建博物館[J].中國文化遺產,2010(02):38-43.
  • 7.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國務院.2014-07-21[引用日期2021-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