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護舍利塔

鎖定
龍護舍利塔,又叫龍護舍利寶塔,位於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孝泉鎮延祚寺內,始建於漢代,現存磚塔始建於元順帝至正二年(1342年)到至正十三年(1353年)竣工。 [2-3] 
龍護舍利塔為十三層密檐式方形磚塔,高37.8米,逐級迭縮。塔檐用磚疊澀12層挑出,挑檐第12層用單磚砌出稜角牙子。塔內共7層,塑有佛像,每層中為心室,室頂有磚砌斗拱,層間設磴道相通,磴道位於外壁與室之間,沿盤旋階梯可登至11層。龍護舍利塔是四川省現存唯一的元代磚塔,是研究四川磚塔由宋嚮明、清演變的重要實物例證,是研究中國古塔建築物稀有的實物資料。 [4] 
2013年3月5日,龍護舍利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龍護舍利塔
地理位置
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孝泉鎮延祚寺內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309-3-607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別    名
龍護舍利寶塔

龍護舍利塔歷史沿革

龍護舍利塔始建於漢代。
隋大業初,龍護舍利塔僅存塔基,現存磚塔始建於元順帝至正二年(1342年)到至正十三年(1353年)竣工,前後經十二年建成。
清光緒四年(1878年),對龍護舍利塔進行過一次維修,磚塔除局部有所損壞和風化外,主要結構仍然比較完整。 [7] 
清乾隆、嘉慶、民國年間,龍護舍利塔均有維修。
2010年,地震災後龍護舍利塔作大型維修。 [2-3] 
龍護舍利塔

龍護舍利塔建築格局

龍護舍利塔為十三層密檐式方形磚塔,高37.8米,逐級迭縮。塔檐用磚疊澀12層挑出,挑檐第12層用單磚砌出稜角牙子。塔內共7層,塑有佛像,每層中為心室,室頂有磚砌斗拱,層間設磴道相通,磴道位於外壁與室之間,沿盤旋階梯可登至11層。每層四壁小洞門供佛像,四檐角尖,掛有銅鈴。塔門上方是名家公孫長子大羅金剛體書“龍護舍利塔”,左書“利造一切皆可空”,右書“同遍十分三世佛”。周圍有石欄,兩條卧龍伏其上。 [4] 

龍護舍利塔文物遺存

龍護舍利塔修建時有佛舍利供奉於地宮中。龍護舍利塔南側前十米處,現存有建於明代的藏經樓一幢。 [2]  [6]  龍護舍利塔洞門內有神像,外有石級,門額匾書“龍護舍利寶塔”,為名家公孫長子手筆。四角有青獅白象。每層四壁正中有小洞門供佛像。 [8] 

龍護舍利塔歷史文化

  • 傳説軼事
古時,在孝泉鎮西北有一口八角形的井,“井裏騰躍雙鯉,捕之不住,乃神龍也”,因而被視為神泉。後來,又與當地“三孝子”的故事結合,發展出“姜詩孝親,湧泉躍鯉;一門三孝,安安送米”的傳説,“湧泉躍鯉”也載入“二十四孝”故事。漢代,人們為了紀念此事,就在八角井東北6米多的地方修建一塔。至隋時,塔損僅剩塔基,當時佛教已傳入川內,有僧人在原塔基之上修建木塔,取名“龍護舍利塔”。 [6] 
  • 宋代孝街
2010年,德陽市人民政府在對龍護舍利塔進行地震災害維修過程中,現場發現大量帶有“孝街”等銘文的青磚。考古工作者隨即進行現場勘察、清理發掘,發現了一條古代的街道。古街道距地表深0.4米,寬約2.15米,清理出的部分長約15米,呈東西走向,西部延伸至姜公殿東側路面,東部延伸至孝泉師範學校。古街道全部由青磚鋪砌,部分磚上刻有“祖楊宅砌孝街”“楊宅施”“孝泉”等銘文。經考古專家考察論證,判斷這條街道的時代為宋代。 [4] 

龍護舍利塔文物價值

龍護舍利塔是四川省現存唯一的元代磚塔,是研究四川磚塔由宋嚮明、清演變的重要實物例證,是研究中國古塔建築物稀有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2]  [4] 

龍護舍利塔保護措施

1991年,龍護舍利塔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 
2013年3月5日,龍護舍利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8年,龍護舍利寶塔搶險修繕工程入圍全國優秀古蹟遺址保護項目。 [5] 

龍護舍利塔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龍護舍利塔位於四川省德陽市旌陽區孝泉鎮延祚寺內。 [2] 
德陽市內乘坐公交車10路、109路,孝德場口站下車步行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