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龙蟠虬结

[lóng pán qiú jié]
汉语成语,形容旋绕纠结的样子
"龙蟠虬结"出自清代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释义为"猶言旋繞糾結",多用于比喻物体缠绕盘曲的形态特征。该成语在语法功能上常作宾语或定语,适用于描述树木根茎交错、纹饰繁复等具象场景 [3]。作为标准四字成语,其常见于成语接龙环节,先后衔接'舞凤飞龙''伏虎降龙'等词汇,并与'结驷连骑''结党营私'等形成语义关联 [1-2] [4]。字形构成上,'蟠''虬'二字均含'虫'部,体现了古代汉语对龙蛇类生物的构字规律。其中'结'为形声字,从纟、吉声。
拼    音
lóng pán qiú jié
释    义
旋绕纠结 [3]
出    处
清·徐珂《清稗类钞》
用    法
作宾语、定语
字形结构
含虫部构件
接龙特征
多成语节点 [1-2] [4]

语义解析

播报
编辑
该成语核心语义聚焦"旋绕"与"纠结"双重意象,既指物体自身回旋盘绕的形态特征,亦强调不同匙凝元素间相互缠绕承促颂趋的复杂状态。其中"龙""虬"两类传说生物的引入,使成察厚悼语自带神话色彩,适用于描绘树枝根须的盘错交织、建筑纹饰的繁复华美等具象场景 [3]。相较于普通缠绕类榜束希词汇,愉套其再拳朽语义重心院符更偏应堡阀向于表现纠葛状态中蕴含的力量感与动态美。

典籍溯源

播报
编辑
现存最早文献记录见于徐珂1917年编撰的《清稗类钞》,这部清代掌故遗闻汇编在"物品类"条目中收录该成语,用以描述根雕艺术品的天然形态。虽未明确标注原始出处,但据考证实为对民间俗语典故的系统整理,反映出该成语在晚清口语中的活跃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同时期文学作品未见使用案例,可见其传播范围局限于特定艺术鉴赏领域。

语法特性

播报
编辑
在句法层面主要承担比喻修辞功能:
  • 作宾语时多接续"如""似"等喻词,构成"状若龙蟠虬结"的经典句式
  • 作定语时需搭配具体名词,形成"龙蟠虬结的古藤""龙蟠虬结的纹路"等偏正结构 [3]
成语本身不单独构成谓语成分,且因语义具象化特征明显,较少用于抽象事物描述。现代汉语使用中常见于工艺美术评论、园艺景观描写等专业领域。

接龙规律

播报
编辑
在权威词典收录的成语接龙体系中,本词展现三大衔接特征:
  1. 1.
    前接龙形态成语:承接'车马如龙''伏虎降龙''舞凤飞龙''马如游龙'等以'龙'字收尾的词汇,延续神话生物意象 [1-2] [4]
  2. 2.
    后启'结'字序列:引导出'结党营私'等含行为动词的成语,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表达转换 [2] [4]
  3. 3.
    特殊过渡功能:在"舞凤飞龙→龙蟠虬结→结驷连骑"等长链中,承担龙形意象向车马仪仗场景过渡的桥梁作用 [4]
这种接龙逻辑既遵循尾字衔接的形式规范,又兼顾意象转换的合理性,反映出编纂者对成语语义网络的深刻把握。

文字构成

播报
编辑
四字分别呈现不同构字特征:
  • "蟠"(pán):形声字,"虫"表意,"番"标音,原指虫类盘曲,引申为缠绕
  • "虬"(qiú):象形字,甲骨文呈双角盘曲龙形,特指无角幼龙
  • "结"(jié):形声字,"纟"表意,"吉"标声,本义为绳线打结
三组字形中"虫""纟"等偏旁部首的集中出现,暗示着该成语与生物形态、纤维结构的深层关联,这种构字规律为理解语义提供图像化线索。

文化意象

播报
编辑
作为龙文化符号体系的组成要素,该成语在三个方面承载特殊文化内涵:
  1. 1.
    祥瑞象征:通过龙虬盘绕意象,隐喻天地交泰、万物生长的吉祥征兆 [3]
  2. 2.
    力量美学:以生物扭结形态传递刚柔并济的传统审美理念
  3. 3.
    哲学隐喻:借物理纠缠现象类比人际关系的复杂状态
在当代文化传播中,其应用场景已延伸至现代艺术评论领域,常被借喻抽象绘画的线条构成或数字艺术的视觉效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