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蝦花茶

鎖定
龍蝦花茶產於湖南武陵源風景區。它是以高山毛尖茶和名貴獨特的龍蝦花科學配製而成的,其特色:一是茶色杏黃而明澈,滋味甘爽而回甜,香氣清悦,頰齒留芳;二是含氨基酸豐富,肉質好;三是外形美觀,頭大身肥,尾尖稍彎曲,狀如龍蝦,造型美觀,栩栩如生。
中文名
龍蝦花茶
類    別
茶葉
產    地
湖南武陵源
所屬國家
中國

目錄

龍蝦花茶相關內容

龍蝦花茶 龍蝦花茶 [1]
制龍蝦茶,要求採摘、炒制精細。每年的“清明”至“穀雨”為採製期。採摘標準是初展一芽一葉或二葉,要求芽長三釐米左右,帶三至五毫米的蒂把,葉與芽等長,或葉略長於芽,芽葉肥實完整,茸毛多,色澤黃綠。嚴格堅持六不採,即雨水、露水芽不採,紫紅色芽不採。炒制分為殺青、炒揉、熱悶、回鍋、復悶、揀剔、烘乾七道工序、製作技術性強,成品來之不易。
湖南茶葉專家陸松候教授1982年5月15日,在品嚐各地名茶以後,曾作《名茶賦》一首詩盛讚龍蝦花茶:得天廣濟青雲間,(指“廣濟雲霧茶”與“青雲銀峯茶”)獨厚勘上嵐針茶。(指“土勘上毛尖”與“保靖嵐針”茶)巧奪安化松針秀,(指安化名茶“松針”)天工下界戲龍蝦。(指張家界“龍蝦花”茶。)

龍蝦花茶傳説

龍蝦花茶
龍蝦花茶(5張)
凡上張家界遊覽的客人,都喜歡到琵琶溪邊“慢慢濃”茶館,用白沙井水沏一杯“龍蝦花”茶,説是味口好,能解乏提神。其實,一般人並不清楚,這“龍蝦花”茶,原是大明皇帝指定的貢品哩。
相傳明天啓年間,大太監魏忠賢把持朝政,殘害忠良。當時,武昌王子朱如繪,年方十六,被皇上襲封為鎮國將軍,他對魏閹亂朝十分憤慨,便與一些老臣密商,興兵誅討魏閹,以清君側。不料走漏了風聲,魏賊盜旨滿門抄斬武昌王府。朱如繪走投無路,只好遁人湖北龍華寺,拜天嶽法師為師,削髮為僧,法號恆性,又叫開山和尚。恆性剃度時,想起家破人亡,明室江山難保,不禁大放悲聲。但是,魏賊並沒有罷休,為了根除後患,他派兵包圍龍華寺,追捕朱如繪。朱如繪星夜出逃。天啓七年,潛逃到大庸的木訥裏,選址毛坪,修了一座大寺院,山門面北,匾號“大悲庵”。
恆性在修庵挖基時,挖出了一座千年古墓,開棺時,只覺得香氣撲鼻,沁人心脾。原來墓中有茶葉、茶籽,雖説年代久遠,但茶葉仍味鮮色翠。恆性把古茶籽植在庵側,一年後,茶籽破土出苗;隔年即葱葱郁郁,可以採摘了。恆性在四方流浪時,因上餐不接下餐,有一頓沒一頓,留下了胃痛病。一天,舊病發作,無醫無藥,匆忙中採了一把茶葉,用開水沏服。茶水下肚,頓覺舌底留芳,迴腸蕩氣,胃痛解除。後經他反覆嘗試,方覺這茶有清心明目、解熱解渴、去脂提神、促消健胃、利尿壯體等好處。他便借天門山、崇山之名,取名“天崇毛尖”,並令徒僧廣種。周圍百姓,自古無飲茶習慣,經恆性推廣,也都學着植起茶來。
當時,永順土司宣慰使彭弘海之孫彭琨,因仰慕恆性法師的德行,特地來拜恆性為師。當他得知恆性的遭遇後,暗地裏為他打抱不平。後來,他見毛尖茶有如此功能,心想我何不利用這珍品向皇上進貢,順便向皇上表白表白師傅的忠心呢於是,他趁外出遊學之機,帶着茶葉上京去了。崇禎皇帝聽罷彭琨的面奏,當即敕封恆性為“白庵祖師”。崇禎皇帝細細品嚐了“天崇毛尖”後,大為讚賞,説比蔘湯都過癮,遂定為貢茶,旨令永定縣令按時進貢,供朝廷享用。
恆性聞知魏閹已除,崇禎即位,“天崇毛尖”又定為貢茶,心中十分高興。他認為毛坪地勢低窪,茶質欠佳,產量也不高,於是帶着徒弟,登上張家界,住持龍鳳庵,把毛尖茶種上張家界。這張家界,仙氣飄蕩,土質肥沃,終年雲霧繚繞,茶樹朝夕受霧露滋潤,又受花草樹木的薰陶,因而茶質更加純美。恆性還創造了一整套製作貢茶的工藝採茶時,茶工沐浴更衣,茶葉不用手採,而用銀剪一片葉一片葉地剪,放入銅盤中。炒茶時,先將茶葉洗淨,茶再用銅鍋炒制,一般要七炒七揉。在茶葉外形上,恆性也頗費了一番腦筋。一天,他獨自沿金鞭溪散步,看見正在開放的龍蝦花這花與一根青絲線狀的花柄相連接,橫向懸吊於綠葉下面,有紅、黃、紫各色,爭奇鬥豔,微風吹來,活蹦亂跳,似真蝦一般。“奇珍!奇珍!”猝然間,老法師得到了啓示“對,要把貢茶製成龍蝦花狀,這才不負張家界的美名!”並當即定名為“龍蝦花”茶。這茶條索緊結奇曲,肥碩渾圓,白亮中暗隱翠綠,滿披銀毫,茶沏杯中,茶葉或作橫向移動,或作斜向跳動,或上,或下,宛如水中活蝦。
據説,恆性圓寂後,從清順治年起,一直到清代最末一個皇帝,張家界的龍蝦花茶始終沿襲為貢茶。還有人説,恆性死前,把茶種漫張家界飛撒,所以,張家界每條溝壑裏都生有茶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