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虎山

(江西省鷹潭市龍虎山)

鎖定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説“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其中天門山最高,海拔1300米。龍虎山是中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 [1] 世界地質公園、國家自然文化雙遺產地 [2]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虎山是中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是中國道教發祥地,2007年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龍虎山的丹霞地貌,是二座發育在中國東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緣由晚白堊世陸相山麓洪—沖積扇塊狀紅色砂礫岩組成的丹霞山體。 [3] 
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歷經一千九百多年。
2010年8月2日,龍虎山與龜峯被一併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4] 
2017年11月19日,獲得年度旅遊目的地聲譽獎。 [5] 
中文名
龍虎山
地理位置
江西鷹潭市西南
最高海拔高度
1300米
最高峯
天門山
地    位
世界自然遺產
所屬城市
江西鷹潭
所屬國家
中國
適宜遊玩季節
6-9月
建議遊玩時長
1天
開放時間
07:30~17:30 08:00~17:00
著名景點
仙水巖
正一觀
天門山
崖墓

龍虎山地理環境

龍虎山地形地貌

地貌形態
龍虎山、龜峯包含了中國亞熱帶濕潤區丹霞單體與羣體的重要形態類型,形態類型的多樣性造就了丹霞峯林地貌組合和象形丹霞景觀的獨特性。龍虎山、龜峯地區的丹霞單體地貌幾乎涵蓋了亞熱帶濕潤區的所有種類。龍虎山、龜峯地區的丹霞羣體形態類型以侵蝕殘餘的平頂型和圓頂型峯叢;瀘溪河近岸帶和龜峯以峯林型丹霞地貌為標誌,是寬谷疏散型丹霞峯林地貌的模式地。 [6] 
地貌成因
依據丹霞地貌景觀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方式,地貌成因可大致劃分為:雨水侵蝕型、流水(河流)侵蝕型、崩塌殘餘型、崩塌堆積型和溶蝕溶洞型等5個類型。 [7] 

龍虎山水文特徵

河流
龍虎山丹霞單體形態類型及標型實例 龍虎山丹霞單體形態類型及標型實例
信江位於龍虎山北部外圍,流經鷹潭市區,由東向西並在市區折向北西經餘江、餘干兩縣後流入鄱陽湖。信江平均坡降0.44‰,平均年徑流量3721億立方米,水面寬250~600米,常年可通航15~30噸機帆船。
上清河(瀘溪)龍虎山景區內的一條骨架水流,區內長約43公里,從南東至北西流貫全區,平均年流速O29米/秒,流量2075立方米/秒。其下游在餘江縣境內稱白塔河並流入信江;其上游源於資溪縣高阜山,名瀘溪。
湖泊
湖泊、水庫景區北端有兩個較大的水庫型湖泊,洪湖水庫和五湖水庫,常統稱洪五湖,庫容量分別為1326萬立方米和2240萬立方米,水面最大時分別可達4000畝和7110畝。
小型水庫共有21座,其中小型3座,即龍虎山鎮的橋頭嶺、源裏和上清鎮的歷山水庫刊。大型18座,其中屬龍虎山鎮的為峨眉峯、何家壩、楊井山、王嶺、十分塘、裏興塘、何益寺、烏龜塘、東塘、馬尾窩、洪橋、鐘鼓巖、泗源13座,屬上清鎮的為小笠源、銅錢嶺、清塘、饒冢、五四5釐。
應天山東部(景區外)的彭灣鄉白廟水庫為中型水庫,並有小型電站。 [8] 
天門山瀑布羣首先是三疊姊妹瀑,每疊落差約4米,寬亦4米,分別為紫胭瀑、紫芸瀑、紫英瀑;往峽谷裏去就見青雲瀑。依婆井聖井山陽源坑石澗泉水直衝而下,形成20餘米高的瀑布。此外尚有云台山瀑布、峨眉峯瀑布、香爐峯瀑布、河豚堡瀑布等。
地下水
龍虎山地下水資源豐富,尤其山區植被髮育,基岩裂隙富水性好,地形切割較深,地下水循環條件好,地下水沿山坡運移不遠便瀉入溪澗、河谷。山區到河谷,地下水礦化度明顯提高,呈中到偏弱酸性,軟到微硬水,礦化度0.02g/L~0.704g/L,總硬度0.22~1.084德國度,pH值5.5~8.0,且無色、無味、無臭、透明,極少懸浮物,水温常在17℃~20℃之間。 [9] 

龍虎山氣候狀況

龍虎山屬中亞熱帶温暖濕潤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温和(年平均氣温17.9℃),光照充足,雨量豐沛,無霜期長。 [8] 
四季劃分大致以3月中下旬日平均氣温穩定通過10℃之間至5月下旬為春季,約67天;自5月下旬日平均氣温穩定通過22℃之日至9月下旬為夏季,約122天;自9月下旬日平均氣温穩定低於22℃之日至11月下旬為秋季,約62天;自11月下旬日平均氣温穩定低於10℃之日到第二年3月中下旬為冬季,約114天。四季起止日期及長短變化隨海拔高度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故本區南部山區與北部丘陵平原氣温有一定差異,向南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春、夏兩季始日相對推遲2~4天,秋、冬兩季始日則提前2天,其中夏季天數減少64天,冬季天數增加42天,春季天數增加22天,秋季天數變化不大,山區有特殊的小氣候環境,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温下降0.5℃~0.6℃。 [9] 

龍虎山演化歷史

龍虎山構造背景

信江盆地地質構造略圖 信江盆地地質構造略圖
龍虎山處於亞歐大陸東南部的揚子古板塊與華夏古板塊的結合帶,屬於西太平洋構造域、華南構造區、中生代信江斷陷盆地中段南緣。受加里東運動影響,區內基底構造、蓋層乃至中新生代盆地,均承襲了近東西的總體方向,並控制着不同時期盆地發育的類型與規模。 [10] 

龍虎山發育模式

龍虎山地質公園丹霞峯林地貌發育模式 龍虎山地質公園丹霞峯林地貌發育模式
(1)幼年期階段,由於地殼的快速上升,水流(雨水、流水)沿着先期已形成的斷裂、垂直節理不斷侵蝕、下切,形成狹窄深溝和“一線天”式的障谷。
(2)壯年期階段,因而巷谷崖壁開始緩慢的岩屑剝落與谷坡後退,近河谷地帶形成紅層密集型峯林,遠河谷地帶發育丹霞峯叢、殘留方山石寨等壯年期丹霞地貌。
(3)老年期階段,山體縮小,形成以河谷平原、孤峯殘石、低緩谷坡、矮小渾圓殘丘、準平原化為特徵的老年期丹霞地貌。 [10] 

龍虎山地質構造

龍虎山區域地層

在龍虎山深層地殼中還隱伏着一條已經穩定的巨大的東西向深斷裂帶(萍鄉—廣豐深斷裂帶),上覆斷陷盆地就是在這條古老的斷裂帶長期繼承性活動,由最初的坳陷盆地發展到後來的斷陷盆地,最後趨向穩定而形成的。南華板塊的北部有一個二級大地構造單元“武夷隆起”,龍虎山地區就在武夷隆起的北部邊緣。 [3] 

龍虎山斷裂構造

斷裂帶
  • 德興一東鄉深斷裂
  • 鷹潭―安遠深斷裂
  • 永修一鷹潭大斷裂
地層與岩漿岩
地層該區出露地層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一是中、晚元古代的中、深變質岩系,二是早侏羅紀含炭質碎屑岩建造和晚侏羅紀的陸相火山岩,三是白堊紀的紅色碎屑岩系。此外,沿河谷階地及河湖平原有部分第四系沉積。 [10] 

龍虎山發育條件

龍虎山地層巖性

紅色塊狀砂礫岩是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質基礎,有着異乎尋常的專屬性。
網格狀斷層和節理構造切割控制的丹霞景觀 網格狀斷層和節理構造切割控制的丹霞景觀
河口組:為一套山麓洪―沖積扇粗碎屑岩建造,巖性以紫紅色塊狀礫岩、砂質礫岩為主,夾含礫粗砂岩、含礫細—粉砂岩,鐵質和(或)鈣質膠結。
塘邊組:主要為一套風成沙丘沉積的細碎屑岩建造,巖性以紫紅色塊狀細砂岩為主,夾少量含礫細砂岩及薄層狀粉砂岩,易於風化成低矮平緩的山崗丘陵,局部發育有不高的陡崖赤壁和大小不一的洞穴或洞穴羣,如龜峯地區的南岩溶洞羣等。 [10] 

龍虎山構造條件

平緩的地層產狀和斷裂、垂直節理(裂隙)構造對丹霞地貌形態起控制作用。地層產狀嚴格控制了丹霞山塊頂面和構造坡面的形態。
新構造運動對丹霞地貌發育的挽近時期(新近紀以來),地殼以差異性、間歇性隆升為特點,每一次抬升都會形成一個地形高度大體一致的平面。 [10] 

龍虎山外力條件

水流(雨水、河流)侵蝕和水流的參與引起風化溶蝕、重力崩塌是丹霞地貌形成的外動力。龍虎山、龜峯地區的水流沖刷、深谷的下切、季節性和突發性的降雨和雨水、流水(河流)的參與又加劇了風化溶蝕和崩塌作用產生。 [8] 

龍虎山人文歷史

龍虎山山名由來

龍虎山仙水巖
龍虎山仙水巖(2張)
龍虎山山之得名有二説,《廣信府志·山川篇》謂其為象山山脈之一支,歷台山西行數十里,折而南,分兩支,環抱狀若龍盤虎踞,故名;《龍虎山志》載雲:“山本名雲錦山,第一代天師於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東漢中葉,張道陵偕弟子到龍虎山修煉“九天神丹”。傳説三年丹成,有青龍白虎繞丹鼎。龍虎山現在還有煉丹巖、濯鼎池等遺址,還曾在壁魯洞發現《制命五嶽》、《檄召萬靈》及《神虎秘文》等法術之書。張道陵在龍虎山前後達30餘年,從事過煉丹創道、編寫道書、廣招弟子和以符水為人治病等大量活動,四方從學者達千餘人。
龍虎山之所以聞名,一是有賴於其山水秀麗可人,二是得益於道教天師派祖庭所在地的影響,且有左河水詩云:“碧水丹霞踞虎龍,洞天福地隱仙庭。道陵縱使神行遠,仍讓妖魔懼逞兇。”人們提起道教也往往想起“道都”之稱的龍虎山。

龍虎山道教文化

龍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在鷹潭貴溪縣(今貴溪市),仙人張巨君主之。龍虎山為道教正一道天師派“祖庭”,張道陵於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後,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世襲道統63代,奕世沿守1800餘年,他們均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歷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面積、規模、佈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王國。
龍虎山
龍虎山(1張)
龍虎山地區在道教興盛時,先後建有十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十個道庵,其繁榮景象可見一斑。然自漢至今,桑海靡常,多數宮觀早已廢圮,保存者唯有天師府
道教歷史
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正一道歷代天師都居此地,世襲道統六十三代,沿守1900餘年。他們多次得到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最高時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夫子)”兩大世家之一。龍虎山地區在道教興盛時,先後建有十大道宮,八十一座道觀,五十座道院,十個道庵,其繁榮景象可見一斑。
第四代天師張盛還歸龍虎山,修治祖天師玄壇及丹灶故址,每歲以三元日登壇傳籙。這一時期的龍虎山正一道處於一種隱居深山、潛心修煉,充實改造教義思想的階段,並沒有在社會上產生廣泛的影響,特別是沒有得到上層社會的信奉和肯定。當時道教內部有以寇謙之為首的“北天師道”和由葛洪、陸修靜等創立的“南天師道”,還有魏華存夫人創立的茅山上清派,形成了龍虎山、閣皂山、茅山鼎立的局面,合稱“三山”。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改良、革新教義思想,正一道教完成了由民間道教向官方道教的歷史性轉變,其影響從唐朝開始顯露出來。唐朝皇帝推崇道教,自稱為道祖老子的後裔,確立了道教的皇宗地位,在此背景下,龍虎山正一道得到了皇權的扶植。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親自召見第十五代天師張高,命其在京師置壇傳籙,賜給金印,免去天師家族的各種税賦,而且在京師專門設立了“授籙院”。唐玄宗還親自冊封張天師為“太師”,著《祖天師贊》。唐肅宗時詔降香幣,建醮於龍虎山。武宗時召見二十代天師張諶“命以見官不拜”,賜金帛在山修殿宇、御書“真仙觀”。公元860年,又命天師建金籙大醮,公元865年,冊封祖天師“三天扶教輔玄大法師”。經過唐朝歷任統治者大力扶植,龍虎山正一道迅速發展,社會影響日益擴大。
兩宋以後,龍虎山正一道得到進一步發展,天師的地位有了實質性的提高。皇帝不僅命天師統領三山道教,而且還向天師詢問治國之策。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改龍虎山真仙觀為上清觀,龍虎山上清鎮的名字就出自這裏。大中祥符八年(1015),真宗冊封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為真靜先生,開皇帝為在職天師賜號之先河。此外,宋真宗還在京師為張天師設立授籙院,並賜帑銀在龍虎山擴建上清觀。
至北宋末年,社會危機重重,宋徽宗認為道教有濟世救國之效,多次召見張繼先天師,除向天師求長生不老之術外,還問及時政。徽宗賜號張繼先為虛靖先生,並於1105年賜建府第。這也開了官方給天師賜建府第之先河。
南宋時,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也深受皇帝器重,理宗嘉熙三年(1239),賜張可大號觀妙先生,提舉三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從此,龍虎山、閣皂山、茅山三山道教皆歸天師掌管,張天師成為由皇帝誥封的道教正一派領袖,天師府成為了江南道教的活動中樞。
元至明朝,正一道繼續發展。宋朝末年,元世祖遣使臣王一清入龍虎山,向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密求符命。世祖建立元朝後,召見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命其主領江南道教,仍賜銀印。武宗即位時,召第三十八代張與材入覲,“特授金紫光祿大夫,封留國公,賜金印”。元朝統治者對天師道的扶持幾乎是代代相傳,基本上每位帝皇對天師世系都有封贈。有元一代,正一道教地位顯赫,受到了皇權的認可崇奉,進一步鞏固了其在道教中的領導地位。入明之後,太祖朱元璋稱帝之前,就曾派遣使者詣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請發上天文書,授以“天運有歸”符命,以製造君權神授的輿論氛圍。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授張正常正一嗣教真人,永掌天下道教事,賜銀印,秩視二品,設僚佐,曰贊教,曰掌書,定為制。天師出入皆驛馬車船,待遇極高。朱元璋還賜銀重修天師府第,為歷代天師撰寫讚詞。正統二年(1437)正月,明英宗賜宴第四十五代天師張懋丞,並特召聖人後裔衍聖公同宴,各賜蟒衣、朱履,進一步確定了“南張北孔”兩大世家的格局。四十六代天師張元吉於成化三年(1467)所受的封號達25個字,從四十七代到五十代天師的婚娶禮儀都由皇帝主持,皇族閨秀碑許配給天師。
清朝初期至雍正年間,朝廷對正一道教仍是寵幸不替。五十二代天師張應京碑敕封為正一嗣教真人,掌天下道教事。雍正九年,還曾經賜帑銀十萬兩,大修龍虎山宮觀殿宇,購置良田贍養道眾。
其後至民國年間,正一道逐漸走向衰落。清道光帝以後,取消了天師入京朝覲制度等等。
嗣漢天師府
天師府是從第四代天師開始的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處。原稱“真仙觀”,建在龍虎山腳下,天師府原系宋徽宗趙佶賜予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的私宅,崇寧四年(1105)始建於上清鎮關門口,元延佑六年(1319)由第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遷建於今址,即上清長慶坊,在今上清鎮西。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賜白金15鎰(360兩),在今址上清鎮中心重建。後又經十多次修建,現存木構建築均為清乾隆、嘉慶和同治年間舊物。
天師府建築工藝羣,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書屋、花園、萬法宗壇等組成,在佈局和風格上保持了道教正一派神道合居的鮮明特色,是我國私家園林和道教建築的藝術瑰寶。
龍虎山天師府“私邸門”西側有一座萬法宗壇,始建於明嘉靖五年(1526),是歷代天師奉旨祀神演法之所。“萬法宗壇”是道教正一派祖庭的重要標誌。《道教要義問答大全》記載:“道教原有四大宗壇,龍虎山天師派為正一玄壇,茅山三茅真君派為上清法壇,閣皂山葛仙翁派為靈寶玄壇,西山許旌陽派為淨明法壇。後因三山甚少傳世,元時天師奉旨領江南道教事,故三山符籙均收歸龍虎山天師府,乃改正一玄壇為‘萬法宗壇’,至今仍之。”可見“萬法宗壇”乃是道教正一派的共同宗壇。
道教文化節
道教文化節為龍虎山重要旅遊節慶活動,每兩年舉辦一次,集道教朝聖、旅遊觀光、經貿洽談、民俗採風於一體,是國內唯一以道教文化為主題的盛大旅遊節日。
龍虎山道教文化節從十月十八日起至二十號結束,在這三天時間裏,龍虎山會安排許多有地方特色的節目,固定的一些活動包括:
龍虎山道教文化節開幕式(仙水巖、桃花洲)
龍虎山瀘溪河竹筏漂流(瀘溪河
龍虎山上清古鎮遊(上清鎮
龍虎山道家養生保健遊、龍虎山美食遊(龍虎山莊)
龍虎山仙人城登山遊、茶藝表演(仙人城)、龍虎山周易預測表演(仙人城兜率宮
龍虎山仙水巖遊園、劍舞、木蘭扇表演、龍虎山婚俗表演、串堂鑼鼓表演、民間競技表演(桃花洲)
龍虎山懸棺吊裝表演、龍虎山招商項目展示(仙水巖
龍虎山道教文化科儀表演(天師府
龍虎山物資交流大會(龍虎山鎮 [9] 

龍虎山懸棺之謎

龍虎山懸棺 龍虎山懸棺
龍虎山202座懸棺羣引發熱議。專家考證認為,龍虎山的崖墓懸棺羣,距今有2600餘年的歷史,是古越人所葬。
宋理學家朱熹曾發出疑問:“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幾何年?”無獨有偶,原中科院院長、現代考古學家郭沫若也發出了“船棺真個在,遺蜕見崖看”的感嘆,表示無法用科學解釋崖墓的遺憾。如今龍虎山懸棺的“千古之謎”,已令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為它皓首窮經,欲解其謎。
儘管是千古之謎,但人們仍然對其事實的存在進行了多種可能實現方案的探索和實踐,2006年景區所做的採用用最原始的槓桿原理進行吊裝演示便是其中最為一目瞭然的方法。 [4] 

龍虎山自然資源

龍虎山主要山峯

  • 圭峯
圭峯位於弋陽縣信江南岸,西距鷹潭35公里,地處三清山、龍虎山和武夷山之間。圭峯共有36峯,八大景觀。圭峯原名龜峯,因山石相疊如龜,故名。
  • 天門山
天門山位於上清鎮南部5公里,最高峯海拔1300米。天門山屬晚侏羅紀火山岩地貌,整個景區山坡陡險,谷地幽深,怪石遍佈,森林茂密,巍峨壯觀。
  • 金槍峯
金槍峯位於天鵝湖東,又名碣石、杵臼石。金槍峯海拔118米,峯柱高約60米。
  • 象鼻山
象鼻山是長期受雨水沖刷溶蝕風化而脱落,造成崩塌殘餘型的石樑穿洞類景觀。高約100米的山峯有一石樑凌空垂下,整個山體就像一隻巨型石象在汲水。
  • 排衙峯
排衙峯長約2公里,最高峯267.5米。排衙峯由多組山峯連接而成,是長期受水流沖刷侵蝕而形成的峯叢類景觀,山勢為南北走向,呈狹長型,最高峯海拔267.5米。從北至南的山峯主要有:北端的三清論道峯,中間的八戒夢仙峯、鯉魚峯、狀元峯、蠟燭峯,南端的大刀切峯等。

龍虎山森林資源

龍虎山植物區系屬中國東南部濕潤森林區,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亞帶,武夷山西麓常綠栲楠林松杉林區。 [8]  據統計,2012年區域內植物達100科、250屬、460種以上。
森林類型主要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其中:闊葉林主要分佈於海拔300~800米處,上清、耳口、冷水等地為其集中連片的主要分佈地,是多層次林帶。上層以栲、櫟、櫧、柯及楓香、木荷等大喬木為主,中層以黃端木、楊桐山蒼子等亞喬木及部分大喬木伐蔸萌條為主,下層以瑩任木、烏藥杜鵑牛鼻栓衞矛烏飯等百餘種小灌木居多。其中,還有大面積毛竹林,主要分佈在耳口、冷水等地。在闊葉林帶中,海拔愈高樹種愈少。海拔700~800米處,只有殼鬥科與木蘭種中的少數樹種,其中部分山區散生着小面積黃山松。海拔300-610米處,則有100多種科屬.400多種類的闊葉樹林。 [11] 

龍虎山植物資源

在龍虎山,主要資源植物可分為14大類。用材植物分佈廣數量大的有毛竹馬尾松大葉栲樟樹白楠楊桐絲慄栲、大葉青剛苦櫧、甜櫧栲,細葉青剛、水青剛、烏楣栲等。有些樹種數量少,僅見於深山老林,然而甚為珍貴,如南方紅豆杉等。杉木是最常見的優質用材樹種,但野生杉已經少見,多為人工栽植。薪炭植物特別耐乾旱,耐瘠薄,便刈割,萌櫱力強、生長快,易燃燒。已被廣泛利用的主要是荒山上的木本植物,如杜鵑、烏飯、白檀、茅慄千年矮等。在缺柴地區,各種蕨類、芒等草本植物也大量充作燃料。土生土長的馬尾松是營造薪炭林的優良樹種,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曾人工營造了數萬畝馬尾松林,這些人工林到80年代已全面長大成林,然而隨着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灶具和燃料普遍改革,液化氣和煤炭廣泛進入家庭燃灶。羣眾説,如今矮山和近山林木長勢好,成材快,主要是液化氣和煤炭的功勞,許多矮山近山重現出攀登無路,人林困難景象。 [11] 

龍虎山動物資源

龍虎山風景
龍虎山風景(11張)
2012年龍虎山據調查統計有獸類40多種,佔江西省106種的40%左右。
鳥類資源有170餘種,佔全省鳥類420種的40%以上。
已知爬行類動物,主要是蛇類,約佔江西省蛇類種類的五分之一。
在兩棲類中,大鯢娃娃魚)最為珍稀。另有有尾兩棲類肥螈和蠑螈;無尾兩棲類風景區盛產者,主要有青蛙、黑斑蛙、金錢蛙、沼蛙澤蛙雨蛙刺胸蛙(石雞)、巖蛙和虎紋蛙等。

龍虎山旅遊信息

龍虎山旅遊景點

龍虎山主要風景區有上清宮景區、天師府景區、龍虎山景區、仙岩水巖景區、巖墓羣景區、象鼻山排衙石景區、獨峯馬祖巖景區。 [12] 
天師府,全稱“清嗣漢天師府”,佔地3萬多平方米,建築恢宏,尚存古建築6000餘平方米。
上清宮,始建於東漢,為祖天師張道陵修道之所,簡稱上清宮。

龍虎山旅遊線路

龍虎山一日遊
上午:從鷹潭乘汽車至上清古鎮,參觀長慶坊、留侯家廟、上清宮、天師府、天源德藥棧、古街、吊腳樓,在上清用中餐。
下午:從上清竹筏碼頭乘竹筏或皮艇漂流至九曲洲、正一觀仙水巖,順瀘溪河遊覽雷打石、三怪石、龍虎山、仙水巖十大美景、春秋戰國崖墓羣、無蚊村,象鼻山觀看崖墓“升棺”表演,入住景區賓館或返回市區住宿。
龍虎山二日遊
第一天:上午,參觀上清古鎮上清宮,午餐後或遊覽天門山,或乘上清竹筏到正一觀參觀。宿景區賓館或回市區。
第二天:上午,到仙水巖進行船筏聯游下午遊覽象鼻山、仙人城
龍虎山三日遊
第一天、第二天同二日遊
第三天:上午:遊覽應天山,下午:冷水大峽谷漂流

龍虎山交通指南

鐵路:鷹潭位於浙贛、皖贛、鷹廈三條鐵路幹線的交匯處,乘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武漢、杭州、福州、廈門、昆明、長沙、南京、南昌、九江等大城市。
公路:鷹潭火車站西側的長途汽車站乘往仙水巖方向的班車(5:30—17:30,15分鐘一班,票價5元,半小時可達)。206國道(煙台—汕頭)、320國道(上海—瑞麗)經過鷹潭,到龍虎山的交通也因此而方便。
航空:龍虎山到福建武夷山機場116公里,距南昌機場120公里。
水路:乘船可到達鄱陽湖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