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船

(天子所乘的船)

鎖定
1.天子所乘的船。《剪燈新話·滕穆醉遊聚景園記》:“煙銷鳳蓋,波浸龍船。”
2.刻有或畫有龍形的大船。 元 柯丹丘 《題趙子昂詩卷三十韻》:“ 江漢龍船下,東南王氣收。” 郭沫若李白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二次大失敗》:“‘龍驤’是 西晉 龍驤將軍 王濬 ,他以 晉武帝 咸寧 五年(279)十一月率龍船下 益州 ,大舉伐 吳 。”參閲《晉書·王濬傳》。
3.端午節用為競渡的龍形船。 宋 孔武仲 《宮詞》之一:“十頃西池碧近天,春深調馬教龍船。” 清 褚人獲 《堅瓠廣集·禁放炮》:“《耳剽集》載: 明 制:朝廷每端午日,迎母后幸內治看劃龍船。” 葉聖陶多收了三五斗》:“剛才出力搖船猶如賽龍船似的一股勁兒,現在在每個人的身體裏鬆懈下來了。”
中文名
龍船
釋    義
天子所乘的
特    點
刻有或畫有龍形的大船
節    日
端午節用為競渡的龍形船
讀    音
lóngchuán

龍船天子所乘船

龍船 龍船
1.天子所乘的船。《剪燈新話·滕穆醉遊聚景園記》:“煙銷鳳蓋,波浸龍船。”
2.刻有或畫有龍形的大船。 元 柯丹丘 《題趙子昂詩卷三十韻》:“江漢龍船下,東南王氣收。”郭沫若李白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二次大失敗》:“‘龍驤’是 西晉龍驤將軍王濬,他以晉武帝咸寧五年(279)十一月率龍船下益州,大舉伐 吳 。”參閲《晉書·王濬傳》

龍船端午龍形船

博斯騰湖金沙灘景區-大型龍舟賽 博斯騰湖金沙灘景區-大型龍舟賽
端午節用為競渡的龍形船。 賽龍船是漢族傳統節日端午節的主要習俗,起源於江浙地區,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習俗也是漢族龍圖騰文化的代表之一 [1-3]  。龍是中原地區與南方地區漢族的民族圖騰,聞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龍鳳》、《端午考》中指出,黃帝在統一中原後,把自己部落的標誌兼取並融合了被吞併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標誌性圖案,最後拼合成漢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龍”,一種虛擬的綜合性神靈,成為了漢族的標誌。 [4] 
端午龍舟競渡的習俗起源於上古時代江浙地區的吳越部族的龍圖騰祭祀,吳越百姓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1]  [5]  。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證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獨木舟和木槳。而龍舟最初原形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 [6]  。據考,在今上海縣馬橋公社俞塘村的一片古海灘上,發現了原住吳越先民的文化遺存。 [7]  龍舟競渡習俗最初只在長江中下游吳越民族中流行,後來吳越文化逐漸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這種習俗才傳到長江上游和北方地區。 [8] 
春秋戰國時期,端午龍舟競渡盛行於吳國越國楚國 [9]  ,後來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也十分流行。廣州扒龍舟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廣州早期賽龍舟只是一種宮庭活動,南漢後主劉龔(958--971年在位)當年在廣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農曆端午節舉行龍舟競渡。到了明、清兩代,是廣州龍舟競渡的鼎盛期 [10]  。福建端午節划龍舟的傳統和五代閩王之子王延鈞有關。當時王延鈞好偕伴宴遊水晶宮,載舟遊湖,奏曲為樂,開風氣之先。到後來,每逢端午節,各村社都會提前籌錢備舟,擊鼓鳴鉦,熱熱鬧鬧開始水上競渡 [11-12]  。廣西桂林龍舟活動最早始於唐朝,民間約定為逢戊年大划龍舟,形成“十年一大劃,五年一小劃,每年自由劃”的習俗延續至今。 [13] 

龍船琵琶曲調

龍船,原是民間所流行的一個琵琶曲調。
樂曲描寫人們在端午節龍船競渡時的歡樂情景。阿炳為表現歡樂紛繁的節日場面,選用了民間吹打音樂中常用的循環體結構,“打”一段,“吹”一段,吹打相間進行。
樂曲共有八段。
一開始用琵琶模仿“三通鼓”,在每通鼓之後墊以鑼鼓點。“三通鼓”用於古代戰爭中以擊鼓催徵。《龍船》選用了“三通鼓”顯然是為了表現一個“競”字。阿炳還把《流水》等羣眾熟悉的鑼鼓點移植到琵琶上組成為段落,以渲染節日氣氛。
第二段引用了無錫民歌《下盤棋》的曲調,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鄉土氣息。
第一段出現的鑼鼓聲在第三、五、七段中循環再現。
第四段同第二段近似,但加用了新的民歌素材,在音調上也有所變化。
第六段用掃弦奏法烘托出歡騰跳躍的曲調,使樂隊曲情緒更為熱烈,把節日氣氛推向高潮。
第八段是全曲的尾聲,速度由慢漸快,主要用掃弦技法來渲染氣氛,全曲在熱烈歡騰中結束。
樂曲中出現的四次曲調,前三次取材於民歌,最後一次是器樂曲《鑼鼓四合》中之《玉娥郎》片段。為表現樂曲內容需要,對歌調不是發揚其優美抒情的特點與熱烈的鑼鼓聲相對比,而是採用“彈”與“分”的技法演奏均勻的八分音符,後半拍為雙音,以加強旋律進行的動力,猶如划船的人們同心協力,動作一致,破浪前進。琵琶還用長輪技法模擬嗩吶循環換氣以增強旋律的氣勢。
【一】船會
【二】樂聲
【三】鑼鼓(甲)
【四】歌聲(湘江浪
【五】鑼鼓(乙)
【七】鑼鼓(丙)
【八】吹打(百花園)
【九】歸舟(行街)
[14-2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