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舟説唱

鎖定
龍舟説唱,又稱“龍舟”、“龍舟歌”、“龍洲歌”或“順德龍舟”,是流行於廣東珠江三角洲和其他粵語流行地區的一種曲藝形式。
龍舟説唱形成於清乾隆年間,主要以清唱為主、説白為輔。演唱時一人手執木雕小舟,胸前掛小鑼、小鼓,邊唱邊敲,掌握節奏。説唱內容涵蓋了眾多廣泛流傳的古典民間故事與傳説,尤以描述嶺南地區的生活瑣事見長,並摻雜當地的俚言俗語,藴含大量的民俗信息。代表劇目有《八仙賀壽》、《金星戲竇》等。
2006年,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申報的“龍舟説唱”入選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Ⅴ-31。
中文名
龍舟説唱
別    名
龍舟
龍舟歌
龍洲歌
順德龍舟
始興年代
清代
流行地區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
經典劇目
《八仙賀壽》《金星戲竇》等
代表人物
尤學堯、伍於籌、陳振球
遺產類別
曲藝
遺產編號
Ⅴ-31

龍舟説唱歷史沿革

龍舟説唱淵源背景

龍舟説唱的起源時間,準確的年份已無從考證,約興起於清代乾隆年間。關於其淵源背景,歷來存在紛爭。嶺南民俗學者葉春生在其所著的《廣府民俗》中提到兩種説法:“龍舟,或稱龍舟説唱,也是用廣州方言演唱的説唱形式,是粵劇、粵曲常用的曲牌。它比木魚稍晚問世,其產生有兩種説法:一説是清乾隆年間,由一個順德縣的破落大户子弟首創;二説是清康熙年間,‘天地會’等組織為開展宣傳而編創,它屬水驛江間之歌謠體裁,原盛行於珠江三角洲。” [1] 

龍舟説唱發展情況

龍舟説唱最早出現在佛山順德的龍江及廣州方言地區,而以顧德腔為正宗,演唱者非順德人也要先學順德口音。藝人多在茶樓、鄉渡及鄉村格樹頭等公共場所賣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不久,佛山順德曾組建40人的“順德龍舟粵劇團”,到各地表演謀生。該劇團於1954年解散,之後藝人各自活動。到了1960年代,除了粵劇家文覺非的作品《倒卷珠簾》,再也沒有新作品出現。文化大革命時龍舟説唱被徹底禁止。 [1] 
新中國成立後,人們對龍舟説唱做了一些改革探索,如原只由男藝人演唱改為有女演員演唱,原只有單人演唱改為雙人對唱及羣口齊唱,並嘗試添加小樂隊伴奏等。 [2] 

龍舟説唱藝術特點

龍舟説唱表演特徵

龍舟説唱愛好者表演 龍舟説唱愛好者表演
龍舟説唱表演時,藝人常持一隻上端架着木雕小龍舟的長棍做標誌,胸前掛一副小鑼小鼓,敲擊節拍做間歇伴奏吟唱。龍舟説唱以“一鑼一鼓”為主要樂器,而老藝人一般都能一個人擊打全台戲的樂器,即所謂“一龍兩鑼三條棍”。“一龍”指木雕龍舟,“兩鑼”指一鑼一鼓,“三條棍”指支撐木雕龍舟的龍舟棍、竹管及敲鼓小棒。其中打鼓和鑼講究技巧:打的是一長三短鼓,五大一小點鑼,演唱中還可伴有單打、雙打、長點、小點,演唱時要收放自如。

龍舟説唱唱腔特徵

龍舟説唱的唱腔結構分為起式、正文、收式三部分。節拍自由,字多腔少,屬只用鑼鼓斷句的清唱。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龍舟説唱逐漸形成文唱和武唱兩大流派。文唱的行腔平穩、抒情,有的還突出羽調式的色彩,賦予悲涼的情緒;文唱更善於表現男女之情、婦女心聲和辛酸故事。

龍舟説唱唱詞特點

龍舟説唱的唱詞由起式、正文、收式三部分組成。唱詞基本以七字為一句,有時突破七字句的侷限,擴展為八九字句;四句為一組,且句內和句間講究平仄相間,使其產生跌宕起伏、高低緩重的音樂感。唱詞具有口語化、通俗粗獷的特點,用通俗的粵語方言以及俚語編、唱。

龍舟説唱演唱形式

龍舟説唱器械錦旗 龍舟説唱器械錦旗
龍舟説唱分為三種表演形式。一種是説唱龍舟,有説唱短篇或長篇故事和龍舟短歌等。藝人逢年過節穿街過户唱些吉利頌詞,向住户討些食物或零錢。一種是龍舟説唱表演,保留了傳統的手提木雕龍、胸前掛小鑼鼓的形式;有的備有紅布袋斜掛在左腰,用來裝賞錢或食物。還有一種是鯉魚歌表演和喃銀樹表演。鯉魚歌表演為手提木雕鯉魚,一邊打小鑼鼓,一邊説唱。喃銀樹表演為手提綠樹枝(一般用榕樹枝),用紅布圍着,或樹枝上掛滿紅包,有的則是拿着一盆枝葉間綴滿金黃果實的四季橘、柑橘進行表演。 [1] 

龍舟説唱説唱道具

木雕龍
木雕龍 木雕龍
木雕龍一般長約60釐米。船身上有一個龍庭,龍庭分上下兩層,龍蓋頂製作成元寶模樣,下層有十三個手執船案的帶帽艄公,十三個艄公以每排兩個排成六排,最後一排的單個艄公負責掌艄,龍舟上面一般豎有兩支小紅旗,正反兩面一般都寫有“風調雨順、國秦民安”等字,船尾插着一支七星旗,意為避邪、擋落。在船身下方懸掛三到四長的龍裙,用以遮住支撐龍舟的半條木棒,每個艄公的船案部位都用鐵線聞串,拉動鐵線會受牽引擺動,艄公會劃漿。
龍舟鑼和鼓
小鑼和小鼓一般長約20釐米,一般情況下,説唱藝人左手持小鑼和小鼓,右手持鼓棍,一長三短鼓,五大一小點鑼,用於敲擊節拍和曲詞押韻,不用其他樂器伴奏。只有蘇州鑼才能用在龍舟説唱上。
錦旗
錦旗是用紅色綢緞製成的旗子。申遺成功後,錦旗上面標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 [3] 

龍舟説唱經典劇目

龍舟説唱部分來自藝人自編自唱,部分直接把木魚歌書改用龍舟説唱演唱。題材內容多樣,有神話傳説寓言類、歷史故事類、愛情故事類,社會問題類等,篇幅以中、長篇為主。
類別
代表劇目
神話、傳説、寓言類
《八仙賀壽》、《金星戲竇》、《仙姬送子》等
歷史故事類
《昭君和番》、 《王允獻貂蟬》、《風儀亭訴苦》、《大鬧梅知府》、《霸王別姬》、《蒙正謝灶》、《貴妃醉酒》、《三聘孔明》等
愛情故事類
《西蓬擊掌》、《金橋問卦》、《柴米夫妻》、《雲英問病》、《桃花送藥慰相思》、《楊翠喜憶情郎》等
社會問題類
《東蘭返村》、 《朱買臣得志》、《碧桃錦帕》等
政治類
《繅絲女自嘆》、《廣東禁賭紀念歌》、《庚戌年廣東大事記》等
參考資料: [2] 

龍舟説唱流行地區

龍舟説唱流行於佛山、東莞、廣州等珠江三角洲粵語方言區。 [4] 

龍舟説唱傳承保護

龍舟説唱流傳現狀

圖龍舟説唱愛好者 圖龍舟説唱愛好者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人民生活的改善,羣眾文娛生活多姿多彩,只有一種基本腔調的龍舟説唱便日漸少人演唱了,職業藝人也不復多見。龍舟説唱技藝的傳承面臨着挑戰。 [2] 
首先,環境的改變。由於村落環境的改變,家家户户都是裝有鐵門鐵柵欄的高樓,龍舟説唱原生形態的單人“沿門説唱”趨於消失,而具有“文化展演”性質的表演成為龍舟説唱的存活方式。具體包括兩種:一是在神社祭儀場域説唱龍舟説唱。龍舟藝人會受邀或主動到這些在特定時間舉辦的以祭神為旨歸的神社祭儀活動説唱龍舟。二是在娛樂舞台上進行純粹的説唱表演。這類由官方、商家或者個人設立的表演舞台以娛人造樂為目的。
其次,複雜技藝的失傳。由於龍舟説唱的活態傳承特性,藝人的表演從未產生所謂權威、物定的文字文本,其精華並不以“正確”、“優美”等為評判標準,而是呈現出“在表演中創作”的口頭特質。但在當下的龍舟説唱傳承中,不僅出現了指導性的唱詞歌本,而且老藝人的表演也多以背通底稿的方式出現。從即興編創的口頭表演衰減為對文本唱詞的複述背通,是龍舟説唱喪失口頭魅力的根本原因。
最後,龍舟説唱藝人老齡化現象十分突出,經濟回報太少導致年輕傳人難招。經過藝人指導的中小學生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是傳承龍舟説唱的好載體,但是他們除了參加有限的晚會和比賽,一旦學業轉換,就會脱離杏壇水鄉,不再參與説唱表演。 [5] 

龍舟説唱保護措施

龍舟説唱愛好者齊聚一堂 龍舟説唱愛好者齊聚一堂
龍舟説唱自2006年入選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政府想方設法去換救頻臨失傳的民間藝術,利用宣傳、推廣、培訓等形式進行了一系列傳承工作。2006年,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政府撥出專款,開設首屆龍舟説唱培訓班,聘請非遺專家及龍舟説唱藝人進行授課,吸引了一批愛好者的參與。隨着培訓班的結束,這羣愛好者組織起來,成立了杏壇鎮龍舟説唱協會。佛山學者陳勇新先生經過多年的研究, 出版了書籍《龍舟説唱》。 [5]  [4]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文化站獲得“龍舟説唱”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6]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龍舟説唱”項目保護單位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文化站評估合格。 [9] 

龍舟説唱傳承人物

尤學堯 尤學堯
尤學堯(1939—2010年),男,廣東省佛山市人。龍舟説唱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尤學堯自小在聆聽老藝人説唱中揣摩掌握了説唱腔調和鑼鼓技藝,能跟唱本學唱龍舟,對傳統龍舟唱本能一字不漏地背唱。20世紀80年代初,尤學堯得尤鎮發賞識,被收為徒,隨師四處演唱。其嗓音高亢、明亮,在聲腔中常出現許多低音旋律,顯得豐富多彩,與眾不同。尤學堯在20多年説唱龍舟的豐富經驗中形成了吐字清晰、行腔簡樸、鼓點利索自然、方言唱詞多變有趣與鏗鏘有力的個人説唱風格,尤擅長即興發揮,是順德龍舟説唱為數甚少的幾個老一輩傳承人之一。其代表曲目有《丁山射雁》、《西遊記》、《方世玉打擂》、《柴家莊祝壽》等。2006年,尤學堯被聘為杏壇鎮文化站龍舟説唱培訓班顧問,積極傳授自己的説唱技藝。
伍於籌(1930—2008年),男,廣東省佛山市人。龍舟説唱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伍於籌自幼喜愛演唱龍舟説唱,有多年的説唱經歷。他音色甜潤、吐字清楚、行腔婉轉,能把粵曲的優點巧妙地融入龍舟説唱中。逢年過節,伍於籌便挨家挨户唱龍舟。他能根據主人身份地位、節日喜慶、神誕慶典等不同的場合即景生情、即興發揮。其説唱吐詞準確,條理清晰。他還自編自演了《夫妻和順》、《老師教學生》等龍舟曲目。2006年,伍於籌協助杏壇鎮文化站開辦首屆龍舟説唱培訓班,在教學中因材施教,協助龍舟説唱專家培訓出一批優秀學員。
陳振球(1941—年),原名陳慶輝,男,廣東省佛山市人。龍舟説唱項目廣東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振球自1953年向龍舟寧學習龍舟説唱的唱法,後拜龍舟方、龍舟會、尤慶崧以及尤振發等人為師。他逢年過節和喜慶節日便到勒流、杏壇、大良、倫教等城鄉唱吉利龍舟説唱。其説唱吐字清晰,行腔簡樸,鑼鼓點鏗鏘有力。2006年以來,陳振球積極配合搶救龍舟説唱藝術工作,被評為“杏壇鎮優秀民俗民間藝人”。2010年起,陳振球在麥村小學、杏壇中學傳授龍舟説唱技藝。 [7] 

龍舟説唱入選非遺

2006年,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申報的“龍舟説唱”入選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 

龍舟説唱曲藝價值

民間文學價值
龍舟説唱是地道的“草根文化”,因為其曲目,部分來自藝人自編自唱,部分直接把木魚書改用龍舟説唱演唱。題材內容多樣,語言通俗、生動,對民間文學保護和發掘具有積極的意義。
民俗學價值
在重大節日或各種喜慶場合中最容易見到見龍舟藝人的身影,唱詞往往側重於喜慶吉祥。因此,龍舟説唱藴含着大量的民俗學信息。
音樂價值
龍舟説唱融進了劇、曲,演唱時既不用鑼鼓,也不用其它樂器伴奏,只由演員清唱,它在組織語唱詞、“問字求腔”等方面的經驗,對劇、曲唱腔改革有參考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種形式為宣傳員所廣泛使用,以此作為宣傳、鼓動的重要手段。 [3] 
參考資料
  • 1.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編.廣東省民間藝術志: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12:第261-262頁
  • 2.    馬春耕,劉玉蘭編著.中華傳統節日 端午節: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09:第65-66頁
  • 3.    何環珠主編.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上冊):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12:第74-75頁
  • 4.    劉頌鳴.龍舟説唱[J].大眾文藝,2013,(第24期).
  • 5.    謝中元著.走向“後申遺時期”的佛山非遺傳承與保護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08:第110-117頁
  • 6.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通知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引用日期2019-12-17]
  • 7.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編.廣東省民間藝術傳承人志: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12:第259-261頁
  • 8.    國務院關於公佈第一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國務院辦公廳[引用日期2018-12-11]
  • 9.    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公告  .文化和旅遊部.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