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舞(芷江孽龍)

鎖定
龍舞(芷江孽龍),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芷江孽龍源於關於“孽龍”的民間傳説:該龍原是南海龍王,性情暴烈,稍一動怒,就會翻江倒海。但它心地善良,從不損壞莊稼,並經常為百姓驅邪惡,因此人們對它很崇敬。為了表達感激之情,每逢元宵佳節芷江侗族自治縣都要舞起孽龍在各村巡遊表演,以震懾邪祟,祈求年豐歲熟。芷江孽龍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和改造,已發展成為一種形式考究、具有表演技巧和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舞蹈藝術。 [1] 
2011年5月23日,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申報的龍舞(芷江孽龍)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4。 [2] 
中文名
龍舞(芷江孽龍)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遺產編號
Ⅲ-4

龍舞(芷江孽龍)歷史淵源

芷江侗族自治縣地處武陵山南麓與雪峯山西脈之間,潕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橫貫全境,屬山間盆地地貌,生活着侗、漢、苗、蒙等10多個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民族文化。芷江孽龍發源於土橋鄉富家團村,孽龍在此萌生、發展和形成,已有將近500年的歷史了。芷江孽龍曾以“劣龍”之名編入《民舞集成》。在富家團村關於孽龍有一個古老的傳説,傳説中孽龍未被感化產生蟲害,因此先民要扎龍、舞龍、化龍來感化孽龍,祈禱五穀豐登。
富家團村以田氏為主。受侗族侗款制度的影響,舊時族長有規定,孽龍技藝不能傳外姓,所以孽龍一直在土橋鄉一帶田氏一族傳承,流傳範圍受到了較大的限制,加上過去交通較閉塞,這種獨特的舞龍方式流傳範圍非常窄,除在土橋鄉及周圍個別鄉鎮外,其他地方均很難見到。
文化大革命時期,芷江孽龍被歸為封建殘餘,一度中止了舞孽龍的活動。
當代,隨着中國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芷江孽龍逐漸恢復並得到了傳播。 [3] 

龍舞(芷江孽龍)舞蹈特色

龍舞(芷江孽龍)表演技藝

芷江侗族“孽龍”在中國舞龍運動中表現形式獨特,芷江侗族自治縣人將“孽龍”稱獨龍、劣龍。舞龍者穿侗族的傳統服飾,對襟衣、紅腰帶、黑布鞋等。兩人一對,一人舞寶,一人舞龍。舞寶分為舞單寶、舞雙寶,與孽龍對舞分別稱為“單寶戲龍”“雙寶戲龍”。舞動時要求兩人保持相對,動作變換時兩人不斷交換位置,但始終保持相對的位置如一人在舞,這要求兩人配合要十分默契。 [3] 
孽龍表演較具觀賞性的地方在於桌上表演,一米見方的八仙桌上兩人對舞,不停的交換位置,同時還要完成各項難度動作。孽龍的基本技術包括基本步法、舞龍技法、舞寶技法以及對舞技法等。基本步法是基礎,主要有:蹉步、墊步、小跳步、箭步、馬步等。舞龍技法包括:平雲、掛擺、搖擺、翻身等。舞寶技法有云、轉、擺、繞、引、戲等。對舞技法主要有:青山牛擺尾、黃龍纏腰、鷂子翻身、雪花蓋頂。對舞技法可以自由組合,在表演時即可以按照固定的順序完成也可以即興表演隨機組合,但對於表演雙方要求配合默契,整套動作連貫流暢。 [3] 

龍舞(芷江孽龍)道具特徵

芷江孽龍的造型是富家團先民根據民間傳説和傳統龍燈造型設計創造的,體現了獨特的侗族文化特點,後經與漢文化不斷交融,逐漸賦予了孽龍完備的製作體系。
:首先要選芷江侗族自治縣當地較好的水竹作為制“篾”主要材料,中間是六尺長的一根竹竿,在竹竿上用“篾”織成龍頭蛇身的骨架,外面糊上白紙,然後選不同的顏料在孽龍背部畫鱗,腹部畫紋,在龍頭的兩側需要畫上龍角,多將龍身顏色塗為黃色,龍鱗多為紅色,龍尾、龍耳、龍鰭和尾尖多為綠色,最後在孽龍唇齶邊安上鬍鬚,龍鬚是兩根篾延長相交叉朝後彎曲,兩須平行。
:先用竹竿做成架子,再用“篾”編成圓球外蒙綢子,球用鐵絲穿在架子使其能滾動。
編織孽龍是一項複雜而精細的工作,老藝人在兩個助手的協作下需五天才能完成造型複雜、結實耐用的骨架,然後用黃色紙糊裹,晾乾後以簡單勾筆畫塗色。 [3] 

龍舞(芷江孽龍)音樂伴奏

芷江孽龍
芷江孽龍(6張)
芷江孽龍的主要伴奏樂器有:鑼鼓、頭鈸、二鈸、牛角號、嗩吶、小鑼。其中頭鈸、二鈸的組合是基本結構形式,鑼手運用各種不同的演奏手法,通過節奏變化和音色、力度的對比,敲擊出熱情奔放、剛柔相濟的藝術效果。鑼鼓是侗族較喜愛的民族器樂,也是中國南方百越民族世代相傳的古老樂器,孽龍鑼鼓常用青銅樂器,包括大鑼、班鑼、包包鑼、鐃鈸和木質桶鼓等。鑼鼓伴奏少則四人、多則六、八人不等,鼓手控制着樂隊的速度、節奏、曲牌的轉換,起着樂隊的指揮意義。大鑼發出的低音,突出了強拍音,有着分句和穩定音的作用;班鑼音色有着裝飾性的音響效果;鐃鈸是樂隊中的色彩樂器,頭鈸與二鈸的組合是樂隊基本結構形式,鑼手運用各種不同的演奏手法敲擊出豐富的音色來增強鑼鼓隊的表現力。根據芷江孽龍表演的特性,伴奏始終保持着熱烈、喜慶的效果,除鑼鼓隊外,侗族牛角號、號筒管、侗嗩吶也加入伴奏烘托氣氛,並在表演中燃放爆竹掀起高潮。伴奏音樂都是芷江侗族自治縣當地流傳的民間小調或民歌,有着很強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 [3] 

龍舞(芷江孽龍)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芷江孽龍從道具製作到舞蹈表演,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同時也是研究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侗族傳統文化的案例。 [1] 
芷江孽龍仍然傳承着一種頗具民族風格的打擊樂器表演形態,侗民稱之為“鑼鼟”,其器樂組合形式、表演技藝、曲牌結構等方面都獨具特色,是侗族文化的一種外化形態,是侗族人民喜慶豐收、迎送嫁娶、恭賀新春時的重要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 [3] 
傳承狀況
隨着老一代民間藝人的相繼謝世,以及芷江侗族自治縣大批青壯年外出經商、打工等原因,芷江孽龍這種傳統舞蹈面臨着後繼乏人的危險。 [1] 
傳承人物
田宗林,男,1933年生。2012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縣申報。 [4]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芷江侗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龍舞(芷江孽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 
2020年6月1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芷江孽龍傳習基地在芷江第三中學授牌,這是芷江侗族自治縣“非遺傳習基地”首次落户校園。 [6]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芷江侗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龍舞(芷江孽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龍舞(芷江孽龍)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3年11月27日,芷江孽龍在中國孽龍基地揭牌儀式上進行表演。 [7] 
2018年6月9日,芷江孽龍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芷江侗族自治縣2018匯演中參演。 [8] 
表彰榮譽
2014年10月,芷江孽龍參加湖南省第八屆少數民族民運會,並取得了銀獎。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