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舞(瀘州雨壇彩龍)

鎖定
龍舞(瀘州雨壇彩龍),四川省瀘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四川瀘州雨壇彩龍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浪漫的龍舞表演藝術被譽為“東方活龍”。清光緒十八年左右,瀘縣當地藝人將原有的“草把龍”改成彩龍,到1919年,出現了第一條雨壇彩龍。自此每逢年節或婚喪嫁娶,瀘縣當地百姓都要舞彩龍。雨壇彩龍的表演重在一個“活”字,“人龍合一”。表演時舞者“動於中而形於外”“心有性情,手衍神色”“手隨眼動,眼隨心動”。 [1]  [8] 
2006年5月20日,四川省瀘縣申報的龍舞(瀘州雨壇彩龍)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4。 [1-2] 
中文名
龍舞(瀘州雨壇彩龍)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四川省瀘縣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遺產編號
Ⅲ-4

龍舞(瀘州雨壇彩龍)歷史淵源

地處瀘縣、榮昌、隆昌交界處,位於龍洞山上的瀘縣雨壇鄉,因其遠離河流,水資源匱乏,故常年乾旱,這是一個缺水的驛站,一片視雨為神靈的地方。據《永樂大典》記載,瀘縣雨壇鄉歷來旱災頻繁,備受旱災折磨的雨壇農人的祖輩們便想到了設壇求雨,由此,鄉以壇為名,人以祈求神靈為助,雨壇鄉設壇求雨耍龍,於明清時較為興盛。一種莊重的儀式在頂禮膜拜後被神化進而演變成民間的一種排場,生活在橋邊的人現代依然信奉這種流傳遠古的龍舞祭祀。這是一種奇特的龍舞,傳説這種龍舞動之後能呼風喚雨。數百年來每逢天干,瀘縣當地百姓都會請龍出來祭拜求雨。而那條神秘的龍被稱為雨壇彩龍。
瀘縣龍舞藝術起源於唐宋時期,鼎盛於明末清初。由於瀘縣“十年九旱”,人們使用稻草扎制“草把龍”求雨。後來,人們開始用竹子編出龍骨,用布料作龍衣,並特別注重龍頭的製作,從而形成了彩龍的雛形。
據記載,瀘縣雨壇彩龍從誕生之日起主要以瀘縣雨壇鎮羅氏家族為主,大約經歷了三代:
雨壇龍第一代
公元1892年的初冬,瀘縣籍得勝鎮民間藝人王世品回到瀘縣,他對布衣龍進行了大膽的改革。他把當時民間流行的草把龍大刀闊斧改為布衣新龍,他改變了草把龍的製作技術,同時融入了川南農耕的動作造型。這就是第一代雨壇彩龍。
雨壇龍第二代
民間藝人王世品將龍舞技藝傳給以羅銀坤為主的羅氏家族。羅銀坤(1913—1999)為雨壇彩龍主要傳人。羅銀坤自14歲開始學習彩龍舞技。到這—代雨壇彩龍得到傳承、發展和壯大。1985年瀘縣雨壇彩龍被國家編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書。雨壇彩龍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浪漫的龍舞表演藝術被譽為“東方活龍”。
雨壇龍第三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雨壇彩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羅德書、羅德學跟隨父親羅銀坤學習民間龍舞技藝。在繼承祖輩民間龍舞的基礎上,他們吸收了雜技藝術和外地龍舞技藝的精華,將雨壇彩龍進行創新和發展,系統地繼承了雨壇龍舞的20多種耍技,在連貫變化的太極圖形中相繼呈現出“龍出洞”“龍奪寶”“龍抱蛋”“龍翻滾”等數十個生活模擬動作和造型動作。 [3] 

龍舞(瀘州雨壇彩龍)舞蹈特色

龍舞(瀘州雨壇彩龍)表演技藝

雨壇彩龍的耍法着眼於龍的性格表現和人文情感的傳達,神采飛揚、氣勢磅礴既是龍的精神體現,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雨壇彩龍的表演重在一個“活”字,人龍合一。表演時舞者“動於中而形於外”“心有性情,手顯神色”“手隨眼動眼隨心動”。手、腳、心一齊動,龍便自然活起來,這便形成了龍“活”的特點。在川劇打擊樂的伴奏下,龍與寶交織纏綿緊緊呼應,在龍舞中對龍的個性特徵、生活情態進行生動的描摹。雨壇彩龍按連綿不斷的太極圖案行進表演,套路變幻莫測,表演活潑靈動、變化多端。脱衣、翻滾、嘆氣、擦癢,展示龍之性情。在此過程中舞者與龍的情感融為一體。被譽為“一條耍活了的龍”。 [3] 

龍舞(瀘州雨壇彩龍)表演套路

瀘州雨壇彩龍
瀘州雨壇彩龍(7張)
雨壇彩龍表演套路豐富,在漫長的表演實踐中,雨壇彩龍的傳人們摒棄了原龍陳舊的套路,虛弱的表演,在連貫變化的太極圖形中,不斷更新、豐富表演內容形成了完整的表演套路和經典的動作造型,做出翻、滾、卷、轉、遊、盤、穿、纏、跳、等高難動作,龍身隨之左右翻轉,逶迤如飛,活靈活現。在連貫變化的太極圖形中相繼呈現“龍出洞”““龍奪寶”“龍拖寶'“龍抱蛋”“龍擦癢”“龍嘆氣”“龍滾寶“等數十個生活模擬動作,造型動作有“跳龍門“龍脱衣”“龍翻滾”“龍砌塔”“倒掛金鈎”“龍背劍”“太子騎龍”“黃龍滾”“燕山盜寶”等,展示了人們對龍的想象。將龍置身於與寶相呼應,相沖突的戲劇性場景中,自始至終人與龍融為一體,龍與寶糾纏連綿,八面大旗或開門列陣、或穿梭迴環,使龍舞場面更宏大更活潑。 [3] 

龍舞(瀘州雨壇彩龍)道具特徵

雨壇彩龍龍體造型別具特色。它以瀘縣當地建於明代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龍腦橋”的兩個主龍頭為樣。金銀兩龍着色突出民間藝術性,龍頭彩繪精美,其形額高、嘴短,雙目縱突能動,下頜開合自如,形象雄壯,憨愚兼而有之,形象栩栩如生。龍身從七節增加為十三節,全長三十餘米,龍身可以靈活拆御,加長或縮短。龍尾是長於龍頭的鏈魚狀,緊隨龍身起伏搖擺,舞動之中頗含詼諧,富有情趣,顯示出雨壇彩龍的靈性。 [3] 

龍舞(瀘州雨壇彩龍)音樂伴奏

雨壇彩龍的音樂設計保持了原來龍舞的川劇風格,整個表演以熱烈並川味濃郁的鑼鼓吹打樂伴奏,增加嗩吶、打擊大鼓、大鑼、大缽等樂器。堂鼓、司鼓緊密配合龍的表現情緒和動作速度,加強了旋律的可聽性和恢弘場面的氣勢,又構成了雨壇龍燈伴奏鑼鼓的靈活性和連續性風格。比如龍出洞,以音樂帽子加趕錘鑼鼓,配嗩吶長音轉套打,耍寶設計專用鑼鼓及定向音樂。 [3] 

龍舞(瀘州雨壇彩龍)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瀘縣雨壇彩龍表演是瀘縣雨壇人民的一種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雨壇彩龍的藝術形式和內容具有民族藝術色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瀘縣雨壇彩龍從誕生之日起,歷經幾代人的追求與創造、傳承與發展,通過民族與現代時尚的結合,瀘縣雨壇彩龍有着較高的藝術境界,具有其藝術價值。 [3] 
傳承狀況
瀘州雨壇彩龍面臨新時代的挑戰,急需建立保護和傳承機制。 [1] 
傳承人物
羅德書,男,漢族,1949年生,四川瀘縣人。2008年2月被評定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四川省瀘縣申報。 [4-5]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瀘縣文化館(瀘縣美術館)獲得“龍舞(瀘州雨壇彩龍)”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6]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龍舞(瀘州雨壇彩龍)項目保護單位瀘縣文化館(瀘縣美術館)評估合格。 [9] 

龍舞(瀘州雨壇彩龍)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87年,瀘州雨壇彩龍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表演,受到專家的稱讚,被稱為“四川一條耍活的龍”。
2000年,瀘州雨壇彩龍參加首屆全國龍舜藝術節,並獲最高獎——“神龍騰飛獎”。
2001年,瀘州雨壇彩龍參加文化部和北京市組織的“龍壇杯”優秀民間花會活動,並獲金獎。
2005年,瀘州雨壇彩龍獲四川省民族民間藝術展演“優秀文化旅遊產品”,並獲金獎。
2006年11月13日晚,在中國文聯和中國作家協會舉辦的聯歡晚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為“雨壇彩龍”點睛。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