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舞(城步吊龍)

鎖定
龍舞(城步吊龍),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流傳於湖南省城步縣丹口鎮下團村的吊龍是一種道具製作和表演方法獨特的龍舞:先用數根長、短竹片扁擔和紅繩分別製成“小吊”“中吊”,再將小吊掛在中吊上,將篾扎布裱的龍節吊在小吊上,然後再用一根橫起的長扁擔和高2米的竹竿製成“大提”將其吊起,共製成六組。舞時將龍頭和龍節連綴,每位舞者高舉竹竿,在打擊樂的伴奏下,由舞龍珠者引領起舞,猶如“龍”在雲中盤旋,場面蔚為壯觀。 [1] 
2011年龍舞(城步吊龍)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Ⅲ-4。 [1] 
中文名
龍舞(城步吊龍)
批准時間
2011年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申報地區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
遺產編號
Ⅲ-4

龍舞(城步吊龍)歷史淵源

龍舞(城步吊龍)
龍舞(城步吊龍)(4張)
苗族人民崇尚龍舞文化,把龍作為苗族的圖騰。《山海經·海內經》載:“南方…有人曰苗民,有神像人首蛇身”。《孟子·騰文公》“堯之時…水逆行,氾濫中國,蛇龍居之”。《墨子·非攻下》“龍生於廟,三苗亡之時哭於市”,“史記《五帝·本紀》: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舜歸而言於帝,帝曰:龍(帝堯二十五子之一)可使灌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由此可見,龍是遠古三苗先民“南蠻”“西戎”的統帥和精神領袖,也是苗族先民往南遷徙安居的守護神。苗族的先民把“龍神”尊崇為有呼風喚雨、主宰水陸生靈的神聖,至今已有四千八百年的歷史。他們認為有“龍神”護佑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傳唐朝初年,有年天大旱,玉帝下旨,命龍王降雨。東海老龍耳背,聽錯玉旨,結果田間缺水枯死城內暴雨成災,而觸犯天條。玉帝大怒,下旨唐朝直丞魏徵將其斬首。魏徵手持寶劍將老龍斬十二節後,老龍託夢唐太宗:若能恢復龍形,亦保民間風調雨順。唐太宗下令,民間按老龍形狀,扎制龍燈。從此苗族人民把舞龍稱“活龍再現,才能風調雨順“,所以,城步苗族聚居的寨子獨創長杆將龍身高高舉起,名叫“吊龍”又名“飛龍”的表演藝術。 [2] 

龍舞(城步吊龍)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每逢春節或重大喜慶活動,城步縣苗鄉的九峒四十八寨都要以舞龍燈的形式祈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並以東、南、西、北、中五方區分龍燈的顏色和形象。若時逢盛大喜慶活動或連年豐收等,也有一方村寨同舞“五龍呈祥”的,但必須按村寨的五方五色而定。丹口鎮下團村屬西方村寨(丹口鎮、長安營鄉一帶),以舞吊龍(當地又稱“金龍”)為主。
城步吊龍是一種道具製作和表演方法獨特的龍舞:先用數根長、短竹片扁擔和紅繩分別製成“小吊”“中吊”,再將小吊掛在中吊上,將篾扎布裱的龍節吊在小吊上,然後再用一根橫起的長扁擔和高2米的竹竿製成“大提”將其吊起,共製成六組。舞時將龍頭和龍節連綴,每位舞者高舉竹竿,在打擊樂的伴奏下,由舞龍珠者引領起舞,猶如“龍”在雲中盤旋。 [1]  [3] 
丹口鎮下團村每逢舉行舞龍活動,特別講究禮節,舞龍隊每到一處,都要在村口、寨門、堂屋舉行請龍、接龍、賀龍的儀式,由迎接方擺上供桌香案,上供神龍牌位並三牲果品,舞龍者和迎龍羣眾面對香案行三跪三叩之禮,然後由舞龍方致賀詞,接龍方行答禮。在雙方一賀一答中以苗族“款詞”頌揚神龍、頌揚祖先,以吟詩作對的形式讚美天時、地利、人和,雙方互相勉勵。 [1]  [3] 

龍舞(城步吊龍)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城步吊龍雖然在文化傳承和發展中保留,但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些掌握吊龍制扎、配器、表演獨特技藝的老藝人均已步入古稀之年,現村寨裏的中青年一代只喜歡觀看舞龍,不願意或不愛好去學扎龍、舞龍,認為這是既費力又無報酬的苦差事。城步吊龍假若在幾位老藝人去世後,即將瀕臨消亡的危機。 [2] 
傳承人物
丁志凡,男,1937年10月出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申報,項目名稱:龍舞(城步吊龍)。 [4]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龍舞(城步吊龍)》項目評估合格,城步苗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 

龍舞(城步吊龍)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2年10月,龍舞(城步吊龍)代表邵陽市參加了湖南省第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獲得表演特等獎。
2003年2月,龍舞(城步吊龍)代表邵陽市參加湖南省首屆龍獅舞賽,並獲扎制一等獎和表演二等獎。 [2] 
重要演出
2006年10月由中央電視台攝製組編錄入苗族文藝劇目“天下城步”,並在中央十一台連續播映一週。
2007年5月獲“珠江啤酒杯”邵陽市首屆龍獅文化藝術節(舞龍)一等獎。 [2] 
龍舞(城步吊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