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舞(三節龍)

鎖定
龍舞(三節龍),湖北省雲夢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三節龍流傳於雲夢縣伍洛鎮一帶,因其舞動的龍由龍頭、龍身、龍尾三節組成,並與幾十名擊鼓者同舞而得名。以前表演三節龍為的是祈求風調雨順、吉祥太平,因而又叫“太平燈”。表演時,由一條老龍和兩條小龍組成一組。每條龍由三人分別舞龍頭、龍身和龍尾;龍的周圍是99人組成的跳鼓隊與之共舞,以跳躍擊鼓象徵雷聲,祈求神龍保佑風調雨順,融工藝美術、音樂、舞蹈等多種民間藝術於一體,是傳統龍舞中的一個風格獨具的節目。 [1] 
2006年三節龍·跳鼓入選湖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2011年5月23日,龍舞(三節龍)經過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4。 [1] 
中文名
龍舞(三節龍)
批准時間
2011年5月23日
遺產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舞蹈
申報地區
湖北省雲夢縣
遺產編號
Ⅲ-4

龍舞(三節龍)歷史傳説

三節龍,又名舞龍燈,在伍洛鎮沿襲流傳了1000多年,在湖北僅見於雲夢縣的伍洛鎮 [3] 
三節龍是依據兩種民間傳説而形成的民間競技活動。一種是傳説在雲夢縣伍洛鎮有一個龍凼,龍凼原來住着兩個龍女,後來有位皇帝到了這裏,送給龍女幾隻燕子供其耍樂,雲夢從此風調雨順。自此,雲夢就有了年年玩龍燈的習俗,並且有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等規矩,代代傳承不息。舞龍由此成為雲夢一種重要的民間喜慶活動。另一種是源於唐代有關三節龍的傳説。據老藝人們的口口相傳,説是當時此地發大水,淹沒了很多村莊。人們正着急時,女兒港出現了三條龍,有黃、黑、白三色。這三條龍,一條是老龍,兩條是子龍,老龍在前,子龍在後。三條龍騰空而起,大水瞬時消失 [2] 

龍舞(三節龍)主要活動

龍舞(三節龍)龍燈造型

龍燈造型奇特,一條黃紅色白鬚老龍,身長12節,潤年13節。左右相伴的有兩條三節小龍,一條紅色長黃鬚,一條黑色長紅須。這兩條小龍由龍頭、龍身、龍尾三節組成,長3~6米左右,由龍頭、龍身、龍尾3節組成,三節小龍的頭為鵝頸頭,頭頂扎一隻蟾蜍。龍嘴含珠,身披繡花衣,龍尾紮成燕子尾狀,整個形體奇異有趣。

龍舞(三節龍)活動流程

請龍儀式
請龍的“開光”儀式,剛開始。只見一個道士正在主持,他左手抓着一隻雄雞,右手拿着刀,當眾將雄雞殺掉,並用扎有五色彩布條的針蘸雞血,點龍的眼睛和耳朵。聽看客説,這樣龍燈就有靈了,然後大夥便對着龍燒香跪拜祈福 [3]  。開光儀式上三條龍燈會被請到供桌之前,玩燈的人要全部到場,磕頭、燒香、化紙,由道士開光、點龍眼、點龍耳、點龍身、點龍尾,各步驟一應俱全 [2] 
舞龍
舞龍儀式
龍珠前導,老黃龍隨行,後面緊跟名為“三節龍”的小龍。鞭炮聲中,三節龍在三個小夥的把持下翻滾盤旋。魚躍龍門、三龍下界、黃龍被困、二龍滾蟾。眾多的鼓手左手持鼓、右手持槌圍在龍的四周,隨着龍舞的起伏且鼓且舞。小夥子們一邊吆喝,一邊跳躍、擊鼓,鼓槌飛勁,鼓聲如雷 [3]  。小龍由3人站在板凳上或石磙上表演,要求執龍者雙腳固定不動,3人胯腿相靠。在運動中,舞龍者上身的動律講究“圓”,雙手握把貼身,上下呈弧線反覆繞“∞”形,使之圓轉不斷,連貫流暢。傳説小龍們活潑好動,所以喜歡攀條凳,鑽石磙,還有傳説兩條子龍的頭上都頂着三足蟾,三足蟾是月宮裏的神,不能接土,所以只能在條凳和石磙上舞動 [2] 
舞龍
送龍儀式
舞龍結束後,擺上香案,焚送篾龍 [3] 

龍舞(三節龍)傳承保護

龍舞(三節龍)傳承狀況

“三節龍”的生存環境的缺失
伍洛鎮的內龍凼和外龍凼,原來是很大很深的兩口塘堰,所以又稱內龍潭和外龍潭,它們是龍舞(三節龍)形成的主要傳説遺址。近年來,隨着環境的惡化,這兩口大塘幾近枯竭。另外,由於大量的農村青年進城務工,逐漸脱離農村,使得龍舞(三節龍)的傳承人都是一些留在農村的中老年人。年輕人基本上沒有興趣參與這一活動,這就使龍舞(三節龍)的傳承遇到了較大的危機 [2] 
“三節龍”缺乏人才培養機制
調研發現,三節龍製作工藝的傳承人已是將近80歲的老者,且後繼無人;表演技藝的傳承人也基本上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生活壓力大。如果在經濟和政策層面不給予傳承人基本的保障,他們必將沒有精力和動力去參與傳習活動,各種傳承計劃勢將舉步維艱。龍舞(三節龍)在技藝的傳習上雖然相對簡單,但由於更多的是公益表演,經濟收入有限,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參與進來。在製作工藝的傳承上,由於工藝複雜,傳承人年齡較大,精力有限,學習過程艱辛,成才時間較長,成材率也較低,很多年輕人不願意進入這個行業。後繼無人已經成為龍舞(三節龍)傳承和發展的最大短板和主要瓶頸 [2] 
“三節龍”的理論研究不足
民俗體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不同就是民俗體育的特點是活態流變性的,需要對其理論開展先導式的研究。但是對龍舞(三節龍)的理論研究工作主要停留在整理和挖掘階段,而且只是在非遺項目申報的時候進行了一些工作。申遺成功後,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所以湖北省對龍舞(三節龍)工藝體系、技術理論體系、內在價值、傳承方式和傳承現狀以及如何使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尤其滯後 [2] 
保護政策及資金的缺失
2012年12月1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施行,使湖北省非遺保護工作在很多方面有了突破和強化,從省級層面來説,條例從各個方面都進行了規定和説明,但是,真正到了實施層面,市級、縣級的政策和資金都有所缺失,在進行市場經濟改革的時候,並沒有很好地將文化特別是非遺文化納入到市場層面上來。調研發現,雲夢縣在對龍舞(三節龍)保護上雖也制定了一些政策,投入了一些資金,但真正能落實到基層傳承人身上的資源少之又少,很大一部分資源都被投入到了縣楚劇團對龍舞(三節龍)的藝術性改造和排練表演上,無形中造成了基層傳承人漸漸喪失積極性,給龍舞(三節龍)發展造成很大的阻礙 [2] 

龍舞(三節龍)保護措施

雲夢縣政府、縣委宣傳部、縣文體局都把“三節龍”作為重點民間藝術加以保護,投入大量經費鼓勵“三節龍”藝人蔘加各類比賽,還在伍洛鎮中學建立了“三節龍”培訓基地,蒐集整理有關“三節龍”的文字和圖像資料,制定雲夢縣民間藝人保護條例 [3]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龍舞(三節龍)》項目評估合格,雲夢縣文化館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5] 

龍舞(三節龍)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3年,三節龍的舞蹈先後獲得孝感市首屆民間文藝大賽原創精品獎、第三屆湖北省舞蹈“金鳳獎”(非職業舞蹈)一等獎 [3] 
2014年,雲夢楚劇團表演的“三節龍跳鼓舞”在全國舞龍大賽決賽暨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舞龍評獎活動中獲得銀獎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