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舌草

(水鱉科水車前屬植物)

鎖定
龍舌草(Ottelia alismoides (L.) Pers.),是水鱉科水車前屬的沉水草本植物。龍舌草具鬚根,根狀莖短;葉基生,膜質,幼葉線形或披針形,成熟葉多寬卵形、卵狀橢圓形、近圓形或心形;花兩性,偶單性,佛焰苞橢圓形或卵形,花瓣為白色、淡紫色或淺藍色;果圓錐形;種子多數,紡錘形,有白毛;花期在4-10月。 [9]  因其為水生植物,葉形似舌,故名龍舌草。 [10] 
龍舌草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非洲、亞洲及澳大利亞熱帶地區亦有分佈。 [9]  龍舌草喜強光,耐低温;常生於湖泊、溝渠、水塘或積水低窪地。 [11]  龍舌草採用種子繁殖。 [12] 
龍舌草味甘、鹹,性寒,無毒;其主治癰疽,湯火灼傷,可搗汁塗患處。 [13]  龍舌草具有食用價值,可採其幼苗或嫩葉,經沸水焯,換清水浸泡後,可炒食、涼拌或做湯。 [14]  其葉色翠綠,形態多樣,花色純潔,是優良的水體綠化佈置材料。 [15]  龍舌草2013年列為國家瀕危保護植物, [16]  2021年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17] 
中文名
龍舌草 [3] 
拉丁學名
Ottelia alismoides (L.) Pers.
別    名
矮象耳草
玻璃皇冠草
海菜
水車前
龍爪草 展開
別名
矮象耳草
玻璃皇冠草
海菜
水車前
龍爪草
牛耳草等 收起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澤瀉目
水鱉科
水車前屬
龍舌草
命名者及年代
(L.) Pers.,1805
保護級別
易危(IUCN標準)

龍舌草植物學史

因其為水生植物,葉形似舌,故名龍舌草。 [10] 

龍舌草形態特徵

龍舌草
龍舌草(10張)
龍舌草,水鱉科水車前屬的沉水草本植物。具鬚根,根狀莖短。葉基生,膜質,幼葉線形或披針形,成熟葉多寬卵形、卵狀橢圓形、近圓形或心形,長約20釐米,寬約18釐米,或更大,常見葉形尚有狹長形、披針形乃至線形,長達8-25釐米,寬僅1.5-4釐米,全緣或有細齒;在植株個體發育的不同階段,葉形常依次變更:初生葉線形,後出現披針形、橢圓形、廣卵形等葉;葉柄長短隨水體的深淺而異,多變化於2-40釐米之間。 [1]  [5]  [9]  [18] 
兩性花,偶見單性花,即雜性異株;佛焰苞橢圓形至卵形,長2.5-4釐米,寬1.5-2.5釐米,頂端2-3淺裂,有3-6條縱翅,翅有時成摺疊的波狀,有時極窄,在翅不發達的脊上有時出現瘤狀凸起;總花梗長40-50釐米;花無梗,單生;花瓣白色、淡紫色或淺藍色;雄蕊3-9(-12)枚,花絲具腺毛,花葯條形,黃色,長3-4毫米,寬0.5-1毫米,藥隔扁平;子房下位,近圓形,心皮3-9(-10)枚,側膜胎座;花柱6-10,2深裂。果圓錐形,長2-5釐米,寬0.8-1.8釐米。種子多數,紡錘形,細小,長1-2毫米,種皮上有縱條紋,被有白毛。花期4-10月。2n=44。 [1]  [5]  [9] 

龍舌草產地生境

廣泛分佈於非洲東北部、亞洲東部及東南部(朝鮮、日本、泰國、印度、中國等)至澳大利亞熱帶地區;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分佈於東北地區以及河北、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常生於湖泊、溝渠、水塘、水田以及積水窪地。 [1]  [4]  [9]  [11] 

龍舌草生長習性

龍舌草喜強光,耐低温;在18-26℃的温度範圍內生長良好。 [1]  [4]  [9]  [11] 

龍舌草繁殖方法

龍舌草的繁殖方法是種子繁殖,用播種法繁殖,可在每年3-4月進行。當小苗長出4-5枚較大真葉時即可進行定植。 [4]  [12] 
龍舌草 龍舌草

龍舌草栽培技術

龍舌草缸養

當在室內進行水族箱裝飾時,宜選用直徑3-5毫米的礫石作為栽培基質。如條件不允許,也可使用經過淘洗的粗砂作為栽培基質。當種苗成形後即可進行操作。如單獨栽種,所用容器通常為中型水族箱,注意擺放地點應保證植株能夠接受所需的光照。先將栽培基質鋪置於水族箱底部,其厚度為4-6釐米。為了便於操作,先往缸中注入適量水,然後即可種植。待操作結束後,繼續往栽培容器中注水至所需高度。這種植物的葉片很脆,因此在操作時要多加小心。 [4] 

龍舌草管理

龍舌草可在硬度較低的淡水中進行栽培,注意鹽度不宜過高。水體的pH最好控制在6.5-7.5間,即呈微酸性至微鹼性。栽培水體應該保持一定的流動性。為此,可在水族箱裏配備潛水泵,這樣當其開啓後能夠營造出類似自然水流的效果,使水族箱內更具動感。龍舌草對肥料的需求量較多,生長旺盛階段可每隔3-4周往栽培基質中埋入煮過的黃豆作為追肥,用量為2-3粒株。也可每週往水中摻入數毫升用無機鹽配成的液體肥料。如發現龍舌草生長緩慢、葉片變小時,則説明肥料供應不足,應該及時予以補充。每天至少要讓它接受3-4小時的散射日光,當環境廕庇時,新葉容易發黃,老葉逐漸腐爛死亡,遇到這種情況可適當增加光照。隨着秋季氣温的下降,植株最後就會逐漸死亡。由於龍舌草的葉片很脆,稍不留神就會被碰傷,因此在操作時必須多加小心。在良好的管理條件下,龍舌草不易患病,但常會受到食草魚類的侵襲。該種植物為一年生,其根系發達,成形很快。隨着植株的不斷長大,外圍葉片就會逐漸變黃。它的最佳觀賞時段自種苗定植後可達5-7個月。在一般情況下,其連續栽培不宜超過8個月。 [4] 

龍舌草主要價值

觀賞:龍舌草葉色翠綠,形態多樣,花色純潔,適合室內水體綠化,是裝飾玻璃容器的良好材料,是優良的水體綠化佈置材料當水族箱栽培時,常作為中景草使用。 [4]  [15] 
飼料及食用:龍舌草具有食用價值,可採其幼苗或嫩葉,可作為蔬菜食用,經沸水焯,換清水浸泡後,可炒食、涼拌或做湯。全株可作飼料。其葉片很脆,容易被碰傷,或被魚咬壞。 [4]  [14] 
藥用:莖部、葉片亦可入藥,龍舌草味甘、鹹,性寒,無毒;具止咳化痰、清熱利尿之功效。其主治燙傷,癰疽,湯火灼傷,經搗爛後外敷,塗患處。 [4]  [13] 
研究:研究表明,在較低無機碳環境中,龍舌草可誘導出景天科酸代謝途徑(CAM),在細胞中積累大量有機酸。除此之外,雖然僅有兩三層細胞的龍舌草葉片不具備克蘭茲(Kranz)花環結構,但是其可以行使C4代謝,可能為一種單細胞C4代謝植物,極大地提高了龍舌草在低無機碳濃度條件下的光合作用。自然水體通常處於弱鹼性,水體中的無機碳主要以碳酸氫根形式存在,為了適應水體無機碳環境,龍舌草演化出了利用碳酸氫根的能力,可以吸收水體中的碳酸氫根用於光合作用 。龍舌草是唯一一種同時具備能夠利用碳酸氫根、C4代謝途徑和景天科酸代謝途徑(CAM)三種碳濃縮機制於一身的高等植物,對植物光合作用機制和演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2] 

龍舌草保護現狀

龍舌草保護級別

已被收錄於2012年頒發的《浙江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中。 [2]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易危(VU)。 [6]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7]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2021年)——二級。 [8] 

龍舌草瀕危原因

由於生境的破壞、水體富營養化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導致了龍舌草種羣的迅速萎縮。 [2] 
參考資料
  • 1.    龍舌草 Ottelia alismoides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2.    付文龍,黃文敏,江紅生.集多種碳濃縮機制於一身的水生植物 ——龍舌草[J].生物資源,2018,(第4期):382
  • 3.    龍舌草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9-03-30]
  • 4.    韋三立著.水生花卉[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1,第182-183頁
  • 5.    龍舌草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2-09]
  • 6.    關於發佈《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的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引用日期2023-02-14]
  • 7.    Ottelia alismoides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引用日期2023-02-14]
  • 8.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2-14]
  • 9.    龍舌草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26]
  • 10.    何銀堂,胡作亮主編,本草名釋與傳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8.03,第77頁
  • 11.    寧波市園林管理局編,寧波園林植物,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2,第392頁
  • 12.    [1]茹劍,劉玫,王臣,梁莉,李濱勝.龍舌草果實和種子及其種苗發育形態學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13,33(01):22-26.
  • 13.    (明)李時珍著,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臨牀經典名著 本草綱目,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08,第708頁
  • 14.    林雲,吳軒,張貴平,林祁主編,中國野菜野果的識別與利用,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01,第370頁
  • 15.    寧波市園林管理局編,寧波園林植物,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12,第392頁
  • 16.    Ottelia alismoides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3-26]
  • 17.    龍舌草  .中國珍稀瀕危植物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3-03-26]
  • 18.    龍舌草|Ottelia alismoides  .植物誌庫[引用日期2023-05-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