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興觀道德經幢

鎖定
龍興觀道德經幢,又名唐玄宗注道德經幢, [2]  易縣道德經幢,俗稱八稜碑, [6]  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友誼路,唐開元廿六年(738年)建立於易縣城西開元觀。 [1-2] 
龍興觀道德經幢通高6米,為八角柱體,由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 [1]  除幢頂為青石屋頂,其餘皆為漢白玉石。幢座為為覆蓮鬚彌座。 [6]  幢身為八角形,由上下兩塊漢白玉雕刻而成,平面為八角柱體,各面鐫刻老子《道德經》。幢頂用一塊青石雕成,為廡殿式。 [2-3]  龍興觀道德經幢在研究《道德經》版本、唐代道教史、唐代書法等方面具有較高價值 [3] 
1996年11月20日,龍興觀道德經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龍興觀道德經幢
別    名
唐玄宗注道德經幢
地理位置
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友誼路
始建時間
738年(唐開元廿六年)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4-0194-4-006

龍興觀道德經幢歷史沿革

龍興觀道德經幢 龍興觀道德經幢
龍興觀建於唐景龍二年(708年)。
據《天下輿地碑記》載,龍興觀道德經幢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立在易縣城西開元觀。
南宋乾道五年(1109年),遷至城內南端的龍興觀。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龍興觀道德經幢被暴風雨吹倒,其後二年重修時位置裝錯。
1986年,易縣人民政府重修經幢碑亭,以利保護和管理。 [1-2] 
2001年上半年,易縣人民政府重修碑亭。

龍興觀道德經幢建築特色

龍興觀道德經幢通高6米,為八角柱體,由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組成。 [1]  除幢頂為青石屋頂,其餘皆為漢白玉石。
龍興觀道德經幢幢座為為覆蓮鬚彌座,上部為石雕仰蓮,高0.25米,直徑1.1米,座下有方形平台,為近代用毛石鋪砌。在仰蓮座下發現了漢白玉石雕蓮紋須彌座,高0.6米、最大直徑1.57米。須彌座底部南面被人為砸掉寬0.13米、長0.89米的一塊,破損時間應在明清時期。 [6] 
龍興觀道德經幢幢身為八角形,由上下兩塊漢白玉雕刻而成(上塊高70釐米,下塊高3.59米,上下墩接),通高4.29米,直徑90釐米,平面為八角柱體,每面寬40到42釐米不等。幢身書有“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的字樣,各面鐫刻老子《道德經》。
龍興觀道德經幢幢頂用一塊青石雕成,為廡殿式,作八角形,從八面平頂雕出八脊,脊間刻瓦壠,再下刻檐板、飛檐和檐椽,角梁下有“一斗三升式”斗拱承託。殘缺了部分構件,下接幢身上部仰蓮。 [2-3] 
龍興觀道德經幢

龍興觀道德經幢文物遺存

龍興觀道德經幢幢身上塊自東面起由左向右正楷大字豎書“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經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注”18字,佔三面,每面2行,共6行,行3字。其它5面刻開元二十年十二月十四日唐玄宗頒發推崇《道德經》的敕文,共205字。經幢以下部分依次鐫刻唐玄宗御注《道德經》81章,起於老子《道德經》捲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止於卷下“天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6]  經幢字體工整秀麗,剛勁飄逸,筆法流暢,是唐代書法的佳作。 [2]  尾題“易州刺史兼高陽軍使賞紫金魚袋上柱國田仁琬奉敕立”,“開元二十六年歲次戊寅十月乙丑朔八日壬申奉敕建”。據翁方綱題記,碑文為唐代書法家蘇靈芝書寫。 [3] 
石刻碑文

龍興觀道德經幢歷史文化

唐代統治者尊老子李耳為其始祖,以此來神化李姓皇族。唐玄宗對老子、道教和《道德經》的推崇,是易縣道德經幢產生的背景。唐玄宗於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親注老子《道德經》,頒之全國,下詔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勸令習讀,使知指要”。並命各州縣鐫刻道德經幢,供人們頌讀。開元二十六年初在今易縣奉敕豎立了石刻道德經幢。 [2-3] 
道德經幢 道德經幢

龍興觀道德經幢文物價值

龍興觀道德經幢是現存數通古代道德經幢中保存最完好者,在研究《道德經》版本、唐代道教史、唐代書法等方面具有較高價值 [3] 

龍興觀道德經幢文物保護

1982年7月23日,龍興觀道德經幢(易縣道德經幢)被河北省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 
1996年11月20日,龍興觀道德經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省保碑 省保碑

龍興觀道德經幢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龍興觀道德經幢,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友誼路。
龍興觀道德經幢
交通信息
在保定市易縣乘坐易縣公交102路,縣聯社下車,步行910米即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