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興寺

(江蘇省鹽城市龍興寺)

鎖定
龍興寺,位於鹽城市大縱湖旅遊度假區內。
中文名
龍興寺
原    名
龍興庵

龍興寺寺院簡介

龍興寺的前身叫龍興庵,座落在北宋莊(今大縱湖鎮政府所在地)東南,朝陽河上“東閘橋”畔。相傳大明天啓四年(1625年)初秋,山西五台山一個雲遊和尚身背一尊蹺腿長鬚、一手拿板的文殊菩薩,一路化緣到南海修煉。一天,途經大縱湖北濱的北宋莊歇腳,入夜,忽見莊東南藕池塘盛開的荷花上端坐着一尊彌陀大佛。一覺醒來,已是清晨,和尚來到莊東南,見有一片四、五畝大的荷塘,周邊有五條小溝向不同方向延伸。和尚看罷心想,這地方真是寶地,若將荷塘填平建廟,豈不成為五龍戲珠?!妙哉!妙哉!夜裏所夢,莫非神靈點化於我,隨即打聽到荷塘主人乃北宋莊宋氏十三世祖大富户宋復隆。便向宋説明心意:“我不再往東海化緣修煉,願在荷塘上建一座廟宇供世人修行,普渡眾生,今日與你結個緣,望你讓出荷塘。”主人答應施捨荷田數畝建廟,從此,和尚挑土填塘。日復一日,肩頭磨起了“肉瘡”,仍堅持不懈。廟墩挑好後,和尚便以化來的錢財購買木料,模仿南海廟形,以木樁打基礎,建起了“龍興禪院” 。據北宋莊梅賦堂《宋氏宗譜》記載:逸史射陵諱曹公(明末清初大書法家宋曹)為之序並手書:“因除之曰龍興禪院,其義蓋取諸騰飛焉”。後又改名為“龍興庵”。 [1] 

龍興寺寺院建築

龍興庵計有樓房瓦屋35間,主體是前後兩大殿,後有藏經樓。前殿即韋陀殿、後殿即大雄寶殿,東西兩側為東鎖馬居和西鎖馬居。東西鎖馬居樓上立有紅、黑木馬各一匹。據説夜間常出來偷吃莊稼,後被人用鐵釘將四腳釘住得以安寧。大廟兩側建有廂房,除供佛徒食宿外,分別設有兩個“理堂”,一日叫“同善堂”,一日叫“益興堂”。佛徒叫“在理”。凡參加佛教的人都必須在此兩堂戒煙酒、戒性慾,學坐禪,練修身養性之功。大廟東廂房東側為一巷道,巷道東另有兩幢樓房,前為文昌閣,後為魁星樓。前後殿天井間有一座小花園,遍植梧桐、銀杏、綠竹、曲徑通幽,清靜幽美,天井中間立有丈餘鐵鼎香爐一座,旁邊不遠處放有石頭一塊,此石放到水裏不沉,人卻搬不動,出家人都把它當着一塊仙石,坐此石上削髮燙戒疤。後來,人們便把這塊石頭叫“求戒石”。 [1] 

龍興寺古寺興衰

古寺龍興庵渾然一體,氣勢雄偉,廟墩前有一片樹林,廟後築有小堤與村莊連接。龍興庵建成後香火很盛。
清乾隆三年戍午歲(1738年),揚州八怪之一興化人鄭板橋進士辭官後,在北宋莊教私塾經書館,曾為後大殿題寫了“天地良心”匾額,併為韋陀殿手書“浮幢世剎”匾。宋有慶和尚,號吉堂(板橋學生)題寫了“鎖馬居”匾,意即:鎖心猿,收意馬,做事要一心無二。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一名叫周山的人,在文昌閣許願焚紙,夜間,臘燭倒地,文昌閣被大火燒燬,後由北宋莊莊董宋作斌將凡在莊上打架鬥歐的、小偷小摸的罰款聚攏起來,復建了文昌閣。 [1] 
1940年,龍興庵被國民黨軍人五十二師作為傷兵醫院,廟內佛像毀壞殆盡。
1941年,龍興庵被日偽軍搶佔,先後拆除魁星樓、文昌閣,在廟四角構築炮台對抗新四軍,廟墩成了“鬼窩、匪巢”。
1944年,龍興庵在戰火中被毀。 [1]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興修水利,原廟墩全部挖掉,用於大殿座基的木樁挖出有數百根。

龍興寺寺院重建

為了弘揚民族宗教文化,鹽都縣委統戰部、大縱湖鎮人民政府和縣佛教協會共同努力,籌資100多萬元,於1995年初在風光秀麗的大縱湖畔重建龍興庵,取名為“龍興寺”,同年9月9日,舉行了佛像開光典禮,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鎮江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大和尚題寫了“龍興寺”石匾。鹽都縣(現為鹽都區)佛教協會設在龍興寺內。 [1] 
新建的龍興寺廟墩面積87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780平方米。四周綠樹成蔭、寺南建有興湖塔,曲徑小路連接,佛光塔影,相映成趣,鄭板橋教書館與之隔河相望,曲橋橫跨河上,首尾相通。
龍興寺建有前殿、中殿和東西廂房,計16間,前殿門頭嵌放“龍興寺”匾額,內供立彌勒佛、護法韋陀及四大金剛,中殿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像、阿彌佗佛、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等20多尊佛像。其中,釋迦大佛高7米,令信徒虔誠敬仰,高19米觀世音菩薩玉像後大殿——藏經樓。東廂房設有鹽都區佛教協會辦公室、寺務處、客堂和庫房。西廂房設有“五觀堂”、信徒食堂等。寺院中央立有鐵鼎香爐一座,大型點燭台分列兩旁,大石獅一對威武至尊,雄踞在殿門兩側,院內植有銀杏、白玉蘭、棕櫚等樹木,常年鬱鬱葱葱。 [1] 
參考資料
  • 1.    龍興寺  .鹽城市鹽都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