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興寺

(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下逄路的景點)

鎖定
龍興寺始建於北魏時期,是唐宋王朝的皇家甲等寺院,明代初被毀。共存世達800多年,是當時全國著名的寺院之一。
1996年在龍興寺遺址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時期的各類佛教造像400餘尊,被列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是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轟動國內外,享譽世界。
中文名
龍興寺
外文名
LongXing Temple
地理位置
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下逄路3007 [2] 
始建年代
北魏時期
官方電話
0536-3891999 [3] 

龍興寺寺院簡介

龍興寺 [1]  始建於北魏時期,是唐宋王朝的皇家甲等寺院,明代初被毀。共存世達800多年,是當時全國著名的寺院之一。
1996年在龍興寺遺址出土了北魏至北宋時期的各類佛教造像400餘尊,該發現被列為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首,是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轟動國內外,享譽世界。
2006年,由得道高僧釋正開法師和全國著名畫家、佛門禪師夏荊山老居士大力籌措,重建工程啓動。重建 後的龍興寺佔地面積300畝,總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億人民幣。整個龍興寺工程突出了唐代風格,結合現代理念,氣勢恢宏,雕樑畫棟,金碧輝煌,殿宇巍峨。是二十一世紀的經典工程。
寺院常住僧人20人,佛事活動井然有序,能夠成功的舉行大小法會,能圓滿的達到廣大信眾的佛事要求。龍興寺位於青州市重要的旅遊景點駝山腳下。是青州市十大旅遊景點之一。有很多省內外各級領導和客人 經常到寺院觀光指導。每天遊人、信眾絡繹不絕,是國內大型佛教聖地之一。

龍興寺考古挖掘

龍興寺 龍興寺
1996年10月,青州一所學校正在修建操場的施工工地上,轟鳴的推土機成了一個巨大驚喜的發現者,工人們走到車前扒開浮土,青州佛像窖藏隨着這次偶然的發現被開啓了!窖藏東西長8.6米,南北寬6.7米,搶救性的青州佛像考古挖掘工作迅速展開,考古人員採用局部發掘的方式,整整工作了七天七夜,覆蓋着泥土的佛像逐漸顯露出本來面貌。
謎團從考古發掘的開始便不期而至,這裏為什麼會集中埋藏着佛像呢?在窖藏坑被發現之前,當地人知道這裏曾存在着一個古老的寺廟,縣史書上記載叫龍興寺。龍興寺在公元500年前後就已是遠近聞名的大寺院,此後香火繁盛長達800多年。但公元1300年前後,龍興寺卻奇怪地消失了。
在進行完修復和拼對之後,佛像的總數達到400餘尊。這是一個令人驚訝的數字!一個面積只有50多平方米,深度不到3米的窖藏坑內,為什麼會埋藏着數量如此之多的佛像呢?
考古學家從題材和雕刻技法上判定,這批佛教造像絕大多數完成於公元五到六世紀,也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動盪的南北朝時期。

龍興寺北魏晚期

青州,地處山東半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曾經是中國古代九州之一。今天的青州,許多留存的遺蹟仍在默默講述着這座古城往昔的輝煌,青州佛像的出土又將開啓哪些來自遙遠歷史的秘密呢?
龍興寺 龍興寺
自佛教從遙遠的印度傳入中國後,中國人開始了製造佛像的歷史。中國早期的佛教造像製作先後受到中亞和印度的影響。青州佛教造像中年代最早的是北魏晚期的作品,數量不多,其中絕大多數是帶有背屏的造像,佛像大多身材單薄、肩部低垂,是典型的中國漢人的體態。佛像面部的顴骨微微突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智者的形象,這樣的造像風格被稱為秀骨清像。不僅如此,從印度遠道而來的佛只是到了中國後才穿起寬衣大袖褒衣博帶的長衫。佛像上的漢化風格是當時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王朝普遍漢化傾向的一個縮影。
戰亂與分裂沒有阻斷南北朝時期文化的交流,控制北方政權的草原民族開始向南方王朝的漢族文化學習,大規模的漢化運動在北魏孝文帝時期最為活躍。青州自古就地處南北交通的要道,歷史上一度從屬南朝,南北文化長期在這裏交匯,在佛教造像上自然響應並且主導了造像的漢化風格。接近漢人的體態和中國傳統樣式的長衫,這種瀟灑清秀的風格一直延續到公元六世紀上半葉的東魏時期。但當我們把目光投向公元六世紀中期以後北齊時期的佛教造像時,第一個強烈的感覺就是,秀骨清像的造像特徵完全被新的造像風格所取代。背屏式的浮雕造像幾乎消失,而單體的圓雕造像,面部大多豐滿圓潤,和北魏造像厚重的服飾風格相比,北齊造像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審美情趣。所有造像的服飾都輕薄貼體,顯露出健康優美的身段,早期從印度傳入的藝術風格再次成為主流。
在青州地區出土的北齊時代的石刻拓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出,當時胡人已經廣泛地進入到青州進行經濟和文化活動,與異域的交流也體現在同時期的佛教造像上。一些造像身上用淺浮雕或者彩繪的形式,清晰地勾畫出了胡人的形象。另一些佛像,或是採用凸稜的方式刻出衣紋,好像打濕的衣衫緊貼身體,或是身上沒有任何皺褶,肌膚的輪廓充分顯現着人體的優美,在北方中原一帶的同期作品中,這種造像的樣式極為罕見,他們很可能就是史書文獻中記載過的“曹衣出水”的樣式。

龍興寺眾説紛紜

然而,“曹衣出水”的樣式為什麼會從萬里以外的西域傳播到青州,至今仍是眾説紛紜。因為,在青州以外的地區,同一類型的造像並沒有被發現。那麼,它們會是沿着絲綢之路一路而來,或是像很多史學家推測的那樣,是從越南地區進入中國南方,又從南方沿水路進入青州?但不管怎樣,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新的樣式傳入青州後,工匠們用自己所熟悉的技法與之相融合,於是,一批面貌新穎的佛教藝術造像在北齊時代出現了。
在古代,製作造像的同時大都還會再製造一個底座,在底座上刻印上有關這座造像製造的信息。但在青州龍興寺出土的這批佛像中,卻幾乎找不到一件刻印着題記的底座。而佛像底座也沒有在繼續的挖掘中出現,它們到底去了哪裏?
在青州佛教造像挖掘出土之後,一個問題一直困擾着考古學家,數量如此之多的精美佛像為什麼被埋入地下,以及佛像被人為砸毀的原因。

龍興寺排放有序

在窖藏坑的中部,有一條從坑口深入坑底的斜坡,這應該是當年的挖掘者特意留下的,為了方便運放石像。窖藏坑內的造像絕大多數都被嚴重毀壞,但這些被毀的造像殘件在坑內仍然排放有序,大致按照上中下三個層次放置。較完整的造像放在中部,殘碎的造像上面用較大的造像殘件覆蓋。
在放置於最上層的一些造像的頂部,考古人員發現了一些葦蓆留下的紋理,這説明在造像掩埋之前曾用葦蓆覆蓋。種種細節説明,這是一次有計劃的、精心安排的掩埋行動,掩埋者很可能是對佛教極其虔誠的信徒。他們出於什麼樣的原因掩埋佛像,真正砸毀佛像的人又是誰呢?

龍興寺修復的痕跡

在一些佛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火燒的痕跡和修復的痕跡,這很可能是在南北朝時期的歷次毀佛滅法運動中被砸毀,又在此後隨着佛教的重新興盛而被修復。隨着考古工作的進展,對龍興寺佛像埋藏時間的考證很快出現了新的線索。在龍興寺窖藏坑內發現的幾件造像,根據鑑定為北宋時期的佛像。
在一件佛像上還發現了“北宋天聖四年”的字樣,北宋天聖四年也就是公元1026年,距離南北朝時期的最後一次滅佛運動已近500年。如果是這樣,那麼之前關於佛像毀於南北朝滅佛運動並在此後被埋葬的假設就不會成立,因為在北宋的歷史上並沒有關於滅法毀佛運動的記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