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膺

鎖定
龍膺(1560年-?),字君善,後改字君御,號朱陵,別號綸隱先生,惕庵,綸叟,太虛里人,洞口漁郎,偃骨無學人等,晚號漁仙長。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 [9]  龍德孚之子,明代官吏,文學家。 [10] 
龍膺少有才名,萬曆八年(1580),中進士,即任徽州府推官,萬曆十四年(1586年),罷官。萬曆十七年(1589年),任國子監博士,萬曆二十年(1592年),轉禮部祠祭司主事,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調任南户部郎中,萬曆三十年(1602年),丁父憂回鄉,與袁宏道交遊。後復任陝西按察司僉事,轉任山西布政司右參政,分守河東道,除暴安良,轉寧武道,修理邊牆。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任陝西參政,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以後調任南太常寺卿,致仕歸裏。 [11] 
著有《九芝集》, [1]  《綸隱文集》《綸隱詩集》,另有《藍橋記》《金門記》傳奇,今已佚。《全明散曲》輯錄其小令四十八首,套數五套,多為閒適歸隱、詠物怡情、祝壽稱賀之作。 [9] 
君善、君御
茅龍氏、朱陵、汶濦公、綸叟
所處時代
明代
出生地
湖廣武陵
主要作品
《九芝集》
戲劇《金門記》和《藍橋記》
本    名
龍膺

龍膺個人作品

龍膺文武才學

龍膺生於書香世家。綜觀一生,不僅有詩文傳世,還創作《金門記》、《藍橋記》等戲劇上演。
龍膺晚年歸休逃禪,終老於湖光山色之中。
他同明萬曆時期至少五個文學社團(白榆社 [12]  等)和兩大文學流派(復古派與性靈派)有關,同當時文學巨匠汪道昆、袁宏道兄弟、戲曲家屠隆、藏石家米萬鍾、書畫家陳繼儒,競陵派鍾惺譚元春等數有廣泛交往。 [1] 

龍膺戲劇作品

龍膺是著名戲劇家,作有《金門記》和《藍橋記》等戲曲。
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在其著作《武陵藏珍》中對榮定王與龍膺的關係作有如下記載:
“明榮國(今常德)榮定王對龍膺關於音韻的認識備加讚賞:‘君御深於樂府者哉!君有《藍橋》、《金門》二傳奇,獎義誅貪,表忠建説,屬詞既雅,命意亦工,而尤嚴於音律,惜無德清賞識耳!’
可見,榮定王看過《金門記》和《藍橋記》兩劇的演出。龍膺在以後寫的《祭榮定王殿下》就稱王府‘魚龍角抵,百戲畢呈’”。

龍膺文獻記載

龍琰,屬龍膺曾祖輩族人。正德戊辰年(1508年)舉進士,授上饒知縣,徵為刑部主事。後因上《恤刑疏》,“上惡其切直”,時榮王就封常德,以龍琰武陵人,署榮府左長史。善詩文,著有《公餘草小樓集》。
龍膺祖父翔霄(龍翔霄),受業於邑居的太常卿楊褫。初名飛霄,王守仁為之改名。正德己卯年(1519)鄉舉,後升南京户部郎中,出為程番知府,貴陽地方誌將他列為名宦:“以禮讓化俗,歸泗城流徙之民,正金石司擅殺之罪,德威茂著”,並且督建黔城“能均勞逸,恤役夫,考滿留任竣城工,民感盛德”。時值朝廷考績,大吏向其索賄,許以高官,他蚩之以鼻,請辭歸。
龍翔宵三子德孚(龍德孚),從進士蔣信受學。嘉靖戊午年(1558)舉於鄉,授衞輝司理,以能斷疑案著稱。在寧波任郡丞時,沈一貫為著《清吏傳》,通過考察,認定寧波丞屬天下第一“廉平”。後量移南京户部員外郎,督淮安板閘搉。晚年事佛,結精舍於德山,築元扈石室於城西,建“對湘樓”,著有《對湘樓集》。有子二,長子龍襄,字君超,萬曆壬午舉人,以父病焚牒,絕意仕途,著有《檀園草次》。次子即龍膺。
龍膺進士及第後,授新都推官,“公明平恕,家祝户誦“,善斷疑案,被譽為“神君”。 [2]  汪道昆《憫世》雲: “無論境內,即五陵六郡以及三吳,自鄉大夫以及孝廉、文學以及諸父老。稽之輿誦,則言言美矣。人言理(審理)之最,宜莫如新都,新都之最,宜莫如理”。 [3]  然遭忌罷官。後起為禮部主事,遷國子博士。萬曆二十年,上《諫選宮女疏》惹怒皇帝,閣臣申時行力救方得免於死。龍膺不改前志,在山西按察司僉事任上,又上《請兩台轉題災異疏》,不僅如實反映災情,還揭露了官吏貪暴、朝政荒疏所造成的人禍。
第一次上疏死罪雖免,卻被謫戍邊。時西人侵擾西寧,龍膺隨田大司馬督軍青海,屢建戰功。田大司馬為龍膺請功,疏雲:“龍膺以文士躬授甲冑,與臣並立於矢石桴鼓間。鋒鏑之事乃臣之事,臣所甘心,彼亦何為而涉危蹈險一至於此。非口贊之,而心服之。其在湟中飯酪眠雪,與士卒同甘苦,馳騎沙漠礫櫟間,氣揚揚不憊。”龍膺因功敍錄户部郎中。後由山西按察司僉事轉甘肅參政,持節張掖酒泉等地,有暖泉之捷、麻山之捷,先後撻伐,擴地數千裏。後奉詔回京,入為太常寺卿 [3] 
龍膺何時回常德休沐待考。舊志説他晚年“逃禪”事佛,其父晚年事佛,結精舍於德山,母唐氏,通岐黃,亦事佛。龍膺之子禮佛更誠,“茄素十五年,夏不扇,冬不爐,有康節百源之風”。同時晚明政治腐敗,難有作為。龍膺居鄉仍關心民生。
晚年寫有《修築大圍堤碑汜》,記泰昌元年(1620)武陵、龍陽兩地百年一遇之大水。於研究常德災情歷史、水文變遷至為重要。是年秋冬,常德府在拯災同時,發動桃源等縣民眾捐資修圍堤一百二十里。堤成,龍膺作記。記後作《云爾詩》一首,歌此善舉。

龍膺詩作

《南歸聞雁》
徵人家近古瀟湘,楓葉初丹橘柚黃。
憑爾先將歸信寄,莫言風雨隔衡陽。
《濦園曲》 [8] 
少年場空虛過,撒漫些荀令香,作踐些潘安果。月缺圓,花開落,春去秋來,把好事都錯。老大蹉跎,白首婆娑,到如今翻做了潦塵土的輪,擺風波的舵。之乎也者,費盡嘍羅,甜酸苦辣,吃説折磨,泥沙霜雪,受盡奔波,才討個黃金帶軃,早已見烏紗帽浣,被造化小兒笑我。
倒不如學東海逃向北窗卧,飲幾杯彭澤先生酒,聽一曲淪浪漁子歌,早卸卻名繮利鎖,無榮無辱,無災無禍,隱水上別尋生活,到頭穩妥。
受用些蒲團竹杖,雨笠煙蓑。把那椿兒覷破。恰不道水月空華,電光石火,好不灑脱,做個有發的頭陀,終日息心枯坐,常念些摩訶般若波羅密多,有甚不可。

龍膺相關人物

龍膺榮定王

榮定王朱翊珍一生酷愛戲曲,《湖廣總督志》稱他:“音律刻漏,鹹窮厥妙。”因此,龍膺與他情趣相投,二人交往甚密。榮府不僅上演龍膺編寫的戲劇,榮定王還與龍膺就有關問題進行切磋,《武陵縣誌》就記錄了二人就音韻問題展開的討論。龍膺寫有《東邸侍宴》詩,記錄了二人的交往:
幽蘭度曲舞陽阿,樂府新翻子夜歌。
足棒雕竿盤弱黛,指陳瓊桂奏新娥。
定王去世,龍膺寫有《祭榮定王殿下》一文。

龍膺髡殘

龍人儼,龍膺之子,號半庵,又號三三居士。髡殘弘仁八大山人石濤被並稱清初“四大高僧”,開創“金陵畫派”。錢澄之説髡殘為僧無師承,“所以成就之者,龍先生(龍人儼)一人而已。” [4] 

龍膺歷史故居

當時,在家鄉風光旖旎的柳葉湖畔,龍膺建有三座園林:濦園、勝果園(位於老西門城牆內外)及綸嶼(桃花源斜對面之馬溪)。 [4]  龍膺在西寧任上,亦勤於規劃改造西寧城區,先後建成清寧堂、醒翁亭、醉歌亭、達亭等,形成西寧一大園林勝地。 [5]  為今天的旅遊勝地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他一生三次遭貶、三次戍邊。其詩文創作,既反映了以柳葉湖、桃花源為中心的優美自然風光,又反映了以今天西寧張掖為中心的雄奇的西域景色。著名文學家江盈科稱其“書成三黜題孤憤,詩就千篇逼大家”,概括了他的文學作品極其豐富的創作內容以及在當時文壇的影響。

龍膺其他相關

西遊記》在人物對白、詩詞賦偈的韻律、景物指稱的特定用詞和地方俗語中,有較多的方言用詞,而且有些詩詞賦偈用湘音誦讀則更有韻味。 [6-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