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眼肉

(中藥)

鎖定
龍眼肉,中藥名。為無患子科植物龍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假種皮。中國西南部至東南部栽培很廣,以福建最盛,廣東次之;雲南及廣東、廣西南部亦見。具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之功效。常用於氣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虛萎黃。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無患子目
無患子科
龍眼屬
龍眼
中文學名
龍眼肉
採收時間
夏、秋二季
用    量
9~15g
毒    性
無毒
貯    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潮,防蛀

龍眼肉別名

龍眼、益智、比目、木彈、驪珠、燕卵、鮫淚、圓眼、蜜脾、桂圓、元眼肉、龍眼乾。

龍眼肉入藥部位

假種皮。

龍眼肉性味

味甘,性温。

龍眼肉歸經

歸心、脾經。

龍眼肉功效

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龍眼肉主治

用於氣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虛萎黃。

龍眼肉相關配伍

1、大補氣血:自剝好龍眼,盛竹筒式瓷碗內,每肉一兩,入白洋糖一錢,素體多火者,再加入西洋參片,如糖之數。碗口冪以絲綿一層,日日於飯鍋上蒸之,蒸到百次。凡衰羸老弱,別無痰火便滑之病者,每以開水瀹服一匙,大補氣血,力勝參、芪,產婦臨盆,服之尤妙。(《隨息居飲食譜》玉靈膏)
2、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白朮、茯苓(去木)、黃芪(去蘆)、龍眼肉、酸棗仁(炒,去殼)各一兩,人蔘、木香(不見火)各半兩,甘草(炙)二錢半。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棗二枚,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時候。(《濟生方》歸脾湯)

龍眼肉用法用量

9~15g。

龍眼肉採集加工

夏、秋二季採收成熟果實,乾燥,除去殼、核,曬至乾爽不黏。

龍眼肉生理特性

常綠喬木,高通常10餘米,間有高達40米、胸徑達1米、具板根的大喬木;小枝粗壯,被微柔毛,散生蒼白色皮孔。葉連柄長15-30釐米或更長;小葉4-5對,很少3或6對,薄革質,長圓狀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兩側常不對稱,長6-15釐米,寬2.5-5釐米,頂端短尖,有時稍鈍頭,基部極不對稱,上側闊楔形至截平,幾與葉軸平行,下側窄楔尖,腹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面粉綠色,兩面無毛;側脈12-15對,僅在背面凸起;小葉柄長通常不超過5毫米。花序大型,多分枝,頂生和近枝頂腋生,密被星狀毛;花梗短;萼片近革質,三角狀卵形,長約2.5毫米,兩面均被褐黃色絨毛和成束的星狀毛;花瓣乳白色,披針形,與萼片近等長,僅外面被微柔毛;花絲被短硬毛。果近球形,直徑1.2-2.5釐米,通常黃褐色或有時灰黃色,外面稍粗糙,或少有微凸的小瘤體;種子茶褐色,光亮,全部被肉質的假種皮包裹。花期春夏間,果期夏季。

龍眼肉生長環境

中國西南部至東南部栽培很廣,以福建最盛,廣東次之;雲南及廣東、廣西南部亦見野生或半野生於疏林中。亞洲南部和東南部也常有栽培。

龍眼肉藥材性狀

為縱向破裂的不規則薄片,或呈囊狀,長約1.5cm,寬2~4cm,厚約0.lcm。棕黃色至棕褐色,半透明。外表面皺縮不平,內表面光亮而有細縱皺紋。薄片者質柔潤,囊狀者質稍硬。氣微香,味甜。

龍眼肉相關論述

1、《本草求真》:“龍眼氣味甘温,多有似於大棗,但此甘味更重,潤氣尤多,於補氣之中,又更存有補血之力,故書載能益脾長智,養心保血,為心脾要藥,是以心思勞傷而見健忘、怔忡、驚悸,暨腸風下血,俱可用此為治。蓋血雖屬心生,而亦賴脾以統,思慮而氣既耗,則非甘者不能以補,思慮而神更損,則非潤者不能以補。龍眼甘潤兼有,既能補脾固氣,復能保血不耗,則神氣自爾長養,而無驚悸健忘之病矣。按古歸脾湯有用龍眼肉以治心脾傷損,義實基此。非若大棗力專補脾,氣味雖甘,其性稍燥,而無甘潤和柔,以至於極之妙也。”
2、《理虛元鑑》:“龍眼大補心血,功並人蔘,然究為濕熱之品,故肺有鬱火,火亢而血絡傷者,服之必劇。世醫但知其補,而昧於清温之別,凡遇虛勞,心血衰少,夜卧不寧之類,輒投之。殊不知肺火既清之後,以此大補心脾,信有補血安神之效,若肺有鬱伏之火,服之則反助其火;若正當血熱上衝之時,投此甘温大補之味,則血勢必湧溢加衝,不可慎也。”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
  • 2.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
  • 3.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 .《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 5.    吳劍坤主編.中草藥圖鑑[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