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瑞宮

鎖定
龍瑞宮是中國唯一洞天福地雙棲處(陽明洞為第十洞天、若耶溪為第十七福地),宮址在今紹興會稽山東南宛委山景區,宛委山古為越中道教聖地,該山之龍瑞宮,更為越中一大勝跡。系道家“第十洞天”。《道書》雲:“黃帝時嘗建候神館於此”。唐神龍元年(705年),置懷仙館。開元二年(714年)因龍見,改名龍瑞宮。懷仙館為南朝宋人孔靈產入道後所重建。所謂“龍見”,指“敕方士葉天師設醮而龍現。康熙《會稽縣誌 》卷十六曰:“龍瑞宮在宛委山下,其旁為陽明洞天。”
中文名
龍瑞宮
外文名
Should's ancestral hall
地理位置
浙江省紹興市 [1] 
著名景點
龍瑞宮
“陽明洞天”,為道教第10洞天。陽明洞,也就是“禹穴”。洞系一巨石,中裂為碑,闊不盈尺,深不知底。道教視此石為聖物。黃帝曾建侯神館於此,大禹在這裏得黃帝“金簡玉字書”,識山河體勢,窮百川之理,終於治平洪水,治水完畢,大禹將書藏於洞中,僅有一線縫隙。自司馬遷“上會稽,探禹穴”(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寫到:“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以後,來此尋訪禹穴、甚至隱居的名人不少:
南朝謝靈運《遊山》詩:“幸遊建德鄉,觀奇經禹穴”。 唐李白《送二季之江東》詩:“禹穴藏書地,匡山種杏田”。禹穴旁,葛玄、葛洪求仙煉丹於此,“去禹穴二十五步”,又有“禹井”, “謂禹穿鑿,故因名之”。原井“大如盆盂,其深尺許,清泉湛然”。此井後來也為道教文化所覆蓋,稱“葛仙翁煉丹井”。明代著名學者王守仁曾結廬讀書(王守仁就是因為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人稱王陽明),潛心研究心學,終成一代哲學大師。清康熙《會稽縣誌》載:“王文成守仁為刑部主事,時已告歸,結廬洞側,默坐三年,了悟心性,今故址猶存。
龍瑞宮作為越中著名道觀,曾保存有不少古代碑刻。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賀知章的《龍瑞宮記》摩崖石刻。
賀知章《龍瑞宮記》雕刻在飛來石崖面之中心部位,周刻線框。框高76釐米,寬69釐米。文為楷書陰刻,12豎行,滿行15字,字徑3.5釐米。賀知章的書法存世極少,《龍瑞宮記》便是其中之一。相傳,賀知章應鄉親相邀欣然書丹,並命工刻於石壁上。刻石題名《宮記》,實為《龍瑞宮管山界至記》,現習稱《龍瑞宮記》。
龍瑞宮 龍瑞宮
龍瑞宮 龍瑞宮
全文如下:
宮記
秘書監賀知章
宮自 黃帝建候神館,宋尚書孔靈產
入道奏改懷仙館,神龍元年再置,
開元二年,敕葉天師醮,龍現,敕改龍瑞宮。
管山界至:東秦皇、酒甕、射的山;
西石簀山;南望海、玉笥、香爐峯;
北禹陵、內射的潭、五云溪、水府、白鶴山、
淘砂徑、茗塢、宮山、鹿跡潭、葑田、茭池。
洞天第十,本名,天帝陽明紫府,真仙會處,
黃帝藏書,盤石蓋門,封宛委穴,
禹至開,得書治水,封禹穴。
開元二年,孫逖授山陰縣尉,來到越中,曾同一姓邢的判官尋訪龍瑞宮,寫下《尋龍瑞》一詩:
仙穴尋遺蹟,輕舟愛水鄉。
溪流一曲盡,山路九峯長。
漁父歌金洞,江妃舞翠房。
遙憐葛仙宅,真氣共微茫。
南宋詩人陸游,在《龍瑞》一詩中也寫道:
多年不踏陽明路,今日重來院院行。
好在千秋馮觀主,修廊一見眼偏明。
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浙東提刑知府汪綱以旱求雨,設醮於龍瑞宮。“雨如傾注 ”,遂重建龍瑞宮,頗為壯觀。並請於朝廷,賜龍神廟額,曰:“嘉應宮”,今通稱龍瑞宮。舊存遺址。現經紹興市委統戰部市府民宗局的關懷下,龍瑞宮已異址重。建。首任龍瑞宮道教主持為當代武林高道孔雲鵬道長。地址紹興市越城區二環東路1288號。原龍舌嘴公園。現有道士近二十人。已在正常開展道教祈福超亡禳災及武當太極丹道養生文化活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