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珠果

(中藥)

鎖定
龍珠果,中藥名。為西番蓮科植物龍珠果Passiflora foetida L.的全株或果實。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具有清肺止咳,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肺熱咳嗽,小便混濁,癰瘡腫毒,外傷性眼角膜炎,淋巴結炎。
中文名
龍珠果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側膜胎座目
西番蓮科
西番蓮屬
龍珠果
分佈區域
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用    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

龍珠果別名

龍吞珠、龍鬚果、風雨花、神仙果、番瓜子、山木鱉、大種毛葫蘆、龍珠草、蒲葫蘆、假苦瓜、香花果、天仙果、野仙桃、肉果

龍珠果入藥部位

全株或果實。

龍珠果性味

味甘、酸,性平。

龍珠果歸經

歸肺經。

龍珠果功效

清肺止咳,解毒消腫。

龍珠果主治

肺熱咳嗽,小便混濁,癰瘡腫毒,外傷性眼角膜炎,淋巴結炎。

龍珠果相關配伍

治肺熱咳嗽:用果實或全株3-4錢,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龍珠果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葉搗敷。

龍珠果採集加工

夏末秋初採收全株,洗淨,鮮用或曬乾。秋、冬季挖取根部,洗去泥沙,曬乾。4-5月採收果實。

龍珠果形態特徵

草質藤木,長達6m。莖柔弱,圓柱形,常被柔毛,具腋生卷鬚。葉互生,裂片先端具腺體;葉柄長2-6cm;托葉細絨狀分裂,葉膜質,寬卵形至長圓狀卵形,長4.5-13cm,寬4-12cm,3淺裂,基部心形,邊緣不規則波狀,具緣毛及腺毛,兩面被絲狀毛及混生腺毛或腺點。聚傘花序退化而僅具花1朵,腋生,5數,白色或淡紫色,直徑2-3cm;苞片一至三回羽狀分裂,小裂片絲狀,先端具腺毛;萼片長圓形,背面近先端具一角狀附屬物;花瓣與萼片近等長;副花冠由3-5輪絲狀裂片組成,花絲基部合生,上部分離;子房橢圓形,花柱3(-4)。漿果卵圓形,直徑2-3cm。花期7-8月,果期翌年4-5月。

龍珠果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60-150m的荒山草坡或灌叢中,亦有栽培。分佈於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龍珠果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涼血,潤燥化痰。主治外傷性眼角膜炎或結膜炎,淋巴結炎。”
[1-4]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3.    範文昌編.《廣東地產清熱解毒藥物大全》 :中醫古籍出版社,2011年
  • 4.    廣西壯族自治區革命委員會衞生局主編. 《廣西本草選編 上冊》:廣西人民出版社,197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