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炎軍

鎖定
紅色警戒3:日冕》神州陣營的反步兵/反駐軍單位,穿戴中型外骨骼,手持電磁半自動步槍,背後有“龍炎”型榴彈發射器,可擊飛近處步兵並清理房屋。
中文名
龍炎軍
外文名
Blaze Trooper
定    位
反步兵/反駐軍
設計方
格致工業第陸基地/風后集團會寧機械設備研究院/滬蘇聯合工業集團
訓練總部
漠北聯合演習基地
部署設施
神機營
作戰信條
天下大同

龍炎軍關鍵特性

甲乾-壹拾壹 “龍炎”單兵作戰系統
電磁半自動步槍(彈丸直徑兩分)
“龍之炎”一寸半(48 mm)多用途榴彈發射器
中型外骨骼(已加裝雙層陶瓷插板)
小型高密度超導電池組×2
多功能個人身份信息牌
三十六種野戰自加熱口糧
“龍炎軍”遊戲截圖 “龍炎軍”遊戲截圖

龍炎軍背景故事

自近代以來,漫長綿延的國境線與廣袤複雜的周邊環境決定了神州巨大的國防壓力;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為了確保海軍力量在周邊區域的壓倒性優勢,神州陸軍的軍費撥款佔比永遠只能稱之為“剛好夠用”。
這種分配比例帶來的結果直接體於二十世紀初的太平洋戰爭中——相比於表現不凡的海軍,神州陸軍的發揮則有些“不甚良好”。戰後,兵部與幕僚總府聯合出具的戰爭覆盤分析報告明確指出,和嚴重缺乏實戰經驗一樣,在裝備方面“上重下輕的不均衡”是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因素之一:步兵輕火器方面,在戰爭開始一年多後,神州才大規模換裝六年式半自動步槍;而在此前,那些參與到太平洋戰爭之中的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官兵僅握有以八十九年式栓動步槍為主的劣勢火力。即使在性能優良的九十八年式輕機槍的支援下,這種水準的分隊火力也只是在中遠距離上能與伊頓尼亞步兵班組的半自動火力勉強抗衡。而在太平洋南部地區複雜島嶼地形經常發生的、對自動武器需求更大的中近距離遭遇戰中,這種劣勢則進一步被放大了。
神州舊式步兵裝備 神州舊式步兵裝備
由於這種堪稱懸殊的基層部隊火力差距,在戰爭早期執行進攻任務時,神州步兵非常需要來自上級的火力支援;這導致了陸軍的進攻節奏略為拖沓,除非進行類似多方向梯次強襲之類的激進戰術來加快進攻速度,但顯而易見,這會導致更高傷亡。校尉們常常向因此前來問責的將軍們抱怨敵方的兇猛自動火力,負責中長程火力支援的陸軍炮兵與海軍艦艇也經常要面對“軍號一響,需求暴漲”、“步兵衝鋒,家底全扔”的局面。
一名曾經多次負責支援任務的時任海軍參將亦在回憶錄中寫道:“……為了神州,我們萬里迢迢遠渡重洋來到了炎熱潮濕的南洋,即便缺乏像伊甸尼亞那樣反應快速且高效率的火力支援,但捍衞神州的使命感讓將士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鮮血鑄就了勝利的豐碑……但我認為許多無謂的犧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們需要提升基層步兵的火力投射能力、舒適程度、與上級火力支援的協調效率,由此提高我軍在近接作戰與遭遇戰的作戰效率與反應速度,從而減少傷亡……”
儘管許多兵家和將軍都如此指明瞭“一線部隊所裝備的先進技術兵器在數量方面不佔優勢”是神州陸軍表現平平的主要原因,聯合分析報告也確實承認了這一點,但這依然無法在整體上改變軍費撥款向海軍以及新生代空軍持續傾斜的趨勢——太平洋戰爭末期,龐大的艦隊在夏威夷的失手被視作海軍電氣化建設不完備與艦隊配置不夠合理的最終表現,何況蓬勃發展的空軍更是需要大量資源的“散財童子”;而在熬過經濟危機之後,當時的執政學派也暫時放下了在軍事方面用於刺激經濟的宏觀調控工具。
此外,議政院也對陸軍方面索要軍費的意圖做出了反駁,來自議政院的意見認為:來自議政院的意見認為,陸軍在全軍建設方針的執行上存在方向性錯誤,主要表現為過於側重在開闊地域的“演習類”甚至“演戲類”作戰,未能按各軍區負責方向分別調整部隊訓練與裝備類型,未能根據顯而易見的預定作戰地域做出戰略戰術與作戰指揮上的調整;這些現象不僅説明陸軍的部分軍官及單位存在理論脱離實際的傾向,同時也是陸軍並沒能充分利用已批下軍費的現實表現。
此外,西北方向的崎嶇地形對於神州與蘇聯雙方都較為惡劣的基礎設施條件,一直都限制着這片地區爆發大規模機械化衝突的可能性,自然也讓來自蘇聯的軍事威脅顯得不那麼真實,也就是説,議政院依然可以駁回陸軍方面拿西北方向的防務做文章的心思。
這一情況下,軍費分配只得選擇繼續“揚長避短”。當然,陸軍軍費沒有遭遇大幅度削減,甚至還略有所增長;但考慮到戰爭後神州經濟總量的變動與起效緩慢的通脹效應,陸軍實際所獲得的資源確實又下滑了一個台階。畢竟,在通貨膨脹的影響下,同樣數額的錢只會由於貶值變得更不值錢。
這種看似不公平的待遇持續了整整幾十年,直到神州與西北方鄰國的大規模邊境衝突落下帷幕以後,情況才發生變化。
自三十年代以來,核武器的出現、及之後其遠程乃至洲際投送手段大規模的部署所形成的核平衡,讓各國都認為大規模的陸上軍事衝突將要成為歷史,在核武的威懾下,大國之間的衝突似乎變得虛無縹緲,雙方都有能毀滅對方的能力,自然無人敢先大動干戈。然而,神蘇邊境衝突發生以後,這一判斷被證明是錯誤的。
交了“學費”的神州無法再回避即便有核平衡,但這類衝突在未來發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這讓陸上常規軍事裝備發展的優先程度再次回升,總國防開支的佔國內總產值比重日漸提升,軍費撥款的天平也同樣重新平衡。在經費逐漸寬裕的情況下,神州陸軍在優先對裝甲部隊進行大規模更新換代的同時,開始繼續探尋提升基層步兵部隊戰鬥力的方法。
傳統的步兵防護與火力似乎已經不足以適應紛繁複雜且變化莫測的現代戰爭環境,但為了提升“防護”與“火力”二者、甚至只是其中一者,步兵都得額外揹負更加沉重的裝備;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升基層步兵的綜合戰鬥力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天花板”,且會極大地影響步兵部隊的士氣。畢竟,即便機械化步兵在大部分行軍路程中都可以乘坐載具,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用不着自己的雙腿:在平原上發起衝擊、或是在複雜地形中執行作戰時,沉重的武器裝備會讓他們不堪重負。
而在傳統體能訓練已經盡力挖掘絕大部分士兵士身體潛力的情況下,想要進一步提高步兵的戰鬥力、或者説是負重能力,就只得另闢蹊徑——改變裝備,或者改變士兵自身。
在改變裝備方面,神州的科研部門與各大軍工企業一直在為武器和防具的輕量化工程不懈努力;然而,材料技術的瓶頸限制了大部分裝備的重量下限,在此基礎上強行減重只會導致裝備在其他指標上達不到合格水平——防護、耐久、可靠性,而這三者的重要性都是血淋淋的經驗換來的,沒有人敢在它們身上動刀子。
而在改變士兵自身方面,起源於伊甸尼亞的、曾經在短時間內“風靡全球”的“超級戰士”設想在神州也同樣在幕僚總府的案几上接受論證,但隨即便被“那隻大手”丟進了碎紙機。在幕僚總府參與研討論證的人們仍然能回想起當時在談及“基因”、“改造”等字眼時,如同歇斯底里症犯病了的倫理道德委員會代表向他們頭頂直劈下來的一通斥責:
“把你們腦子裏那些喪心病狂的念頭都給我丟出去!豈能將人的身軀視作器械肆意折騰?!提議之前可否過過腦子?”
即便來自倫理道德委員會以及其它部門的強制力切斷了通過特殊手段提升士兵身體素質的想法,但誰也不能保證類似的想法會不會正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某個犄角旮旯進行着實踐。可不管如何,委員會在這方面的否決向來是沒有死角和餘地的,大家只能將思路放到了此時尚不成熟的機械外骨骼技術上。
和所有國家一樣,神州在新型機械外骨骼的大部分設計與生產環節上並未遭遇過於巨大的障礙,無論是機械結構設計、運動算法還是操控系統問題,在幾十年的技術積累和進步面前都被迎刃而解,而獨一的難題便是能源問題:現有的電池與供電設備都無法維持機械外骨骼持續戰鬥所需的能耗。面對這個短時間內無法逾越的鴻溝,神州在提升步兵負重能力的努力暫時陷入停滯。
直到滬蘇聯合工業集團的高密度高温超導電池技術研發成功、並且有能力投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以後,這個項目才算有所改觀——和其他許多停留在原型機或圖紙上的裝備一樣,此前因較差的自持能力而在實戰中並不具有實用性的外骨骼由此重獲新生,神州陸軍對於基層步兵綜合戰鬥力提升的期望也有了真正的解決方案:實用化的機械外骨骼將會為步兵提供額外的負重與機動能力,而這將在實戰中轉化為信息、火力、防護、機動四個方面上的優勢。
不過陸軍對於軍用外骨骼的研發還是保持着相當的耐心的,他們首次招標的機械外骨骼僅僅是用於工程部隊與輜重部隊的維修、負重之用;直到輔助用的外骨骼在實際運用中表現出了足夠的可靠性與實用性,神州陸軍才繼續要求風后集團研發正式的軍用戰鬥外骨骼及其配套系統。
已經有了輔助型外骨骼設計經驗的會寧機械設備研究院對於接下來的戰鬥外骨骼研發工作充滿了信心,不過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有實力與經驗完成全套作戰系統相關設備的研發工作。於是在協商後,該型作戰系統的武器設備研發被移交給了位於漢陽的格致工業第陸基地;作為神州最大的兵工廠之一,數不勝數的槍械誕生於此。得益於充裕的研發資金,格工第陸基地為該計劃同步開工了步槍、機槍、榴彈發射器的數個研發項目。
不過隨着陸軍提出了關於實用化電磁步槍的要求,格工第陸基地也相應的調整了武器研發項目的內容:
壹:電磁半自動步槍,可以滿足絕大多數作戰環境下的任務需求,擁有普通火藥武器望塵莫及的初速與穿深,發射的鎢芯穿甲彈甚至可以威脅敵軍輕型載具。
貳:無殼彈短突擊步槍,滿足近距離作戰時的特殊需求,高射速、高彈容量,要求可以擊穿常規防彈衣,但對於帶陶瓷插板的重型防彈衣不作硬性要求。
叁:無殼彈輕型機槍,滿足基層步兵單位的中近距離火力支援需求,高射速、高彈容量,要求和短步槍共用彈藥。
肆:多用途中型榴彈發射器,由於會寧機械設備研究院打算將榴彈發射器摺疊佈置在外骨骼後方,所以格工第陸基地只能依照給定的尺寸數據進行設計。
伍:新一代便攜式一次性火箭筒,要求可以在狹小空間發射,有效射程達到一百丈(320 m);甲類採用自鍛成型戰鬥部,為多用途型號;乙類採用串聯破甲戰鬥部,為反裝甲型號。
帶有壹、肆項目的標準型龍炎軍 帶有壹、肆項目的標準型龍炎軍
新型單兵武器系統的研發工作可以説是相當順利,順利的讓人難以置信。最初批次的原型機中,除了外骨骼本身、以及電磁半自動步槍在可靠性方面仍有瑕疵以外,整套系統可以説完全契合了神州陸軍的需求,甚至在綜合作戰效能上還略高於將軍們的心理預期;基層步兵分隊可以根據任務環境選擇不同的武器裝備,而電磁半自動步槍配合多用途榴彈發射器也足以應付絕大多數情況。
而在防護能力方面,這套單兵作戰系統同樣是出類拔萃。由於外骨骼的存在,士兵們完全可以裝備更加厚實與堅固的“護甲”:光譜纖維的防彈背心可以插入雙層陶瓷插板,在對大部分高速破片近乎免疫的同時,還能做到被常規彈藥零距離射擊而無法擊穿;遺憾的是,外骨骼並不能為士兵的頭部提供輔助支持,所以向比起有些防護過剩的身體“護甲”,受重量限制的頭盔雖然大量採用了光譜纖維材質,但是對於步槍彈的防護效率依舊不夠完美。
龍炎軍設定圖 龍炎軍設定圖
新型的單兵作戰系統被授予了“龍炎”的稱號,來源於那門令人印象深刻的多用途榴彈發射器:考慮到後坐力的緣故,格工第陸基地選擇了“低初速、高彈重”的路子,這型被命名為“龍之炎”的榴彈發射器雖然有着射程近、攜彈量低的短處,彈藥初速僅有約三十一丈每秒(100 m/s),常規彈藥射程也不過一百二十丈(384m),但其口徑高達一寸半(48 mm),可以發射包括定向反人員殺傷彈、反裝甲榴彈在內的一系列榴彈。其命名的靈感來自於其適配度最高的、極具視覺震撼力的空爆定向反人員殺傷彈——在發射以後,榴彈會在飛行三丈(9.6 m)後定向空爆,向正前方錐形範圍內灑出一百零八根合金針及燃着的粉末。在考慮了彈藥生產廠商提出的建議後,甚至還加入了少量含鈣與含鈉的化合物以產生橙紅色的焰色反應。這種發射後如同一條紅色火龍夾雜着無數鋼針衝向目標的反人員殺傷彈將會讓敵軍化作渾身是火的篩子,並給倖存者帶來極其恐怖的心理震懾;“如同火龍之炎”的説法便是出自當時忙裏偷閒觀看了實彈射擊測試的幕僚總長几乎是脱口而出的言辭,士兵們也往往將此種彈藥稱之為龍息彈。考慮到其內優化了對常用建材(磚混結構、實木及大部分類型的預製板材)穿射能力的特製合金針,許多老兵堅稱它們在巷戰時的實戰效果甚至會優於雲爆彈。
龍息彈可以清除建築內的駐軍 龍息彈可以清除建築內的駐軍
而滬蘇聯工除了提供電池組以外,還向會寧機械設備研究院的研發團隊提供了一種簡化版的頭盔瞄準具;除了輔助射擊的基本用處外,瞄具還可以實時顯示外骨骼的工作狀況與成員的生理數值,以及從戰區數據鏈中同步傳輸而來的信息。而置於層層防彈織物與插板保護之後的個人身份信息牌,也能將外骨骼傳感器上採集到的穿戴者生理數值存儲至內置的微電子芯片中,至少,這個遠比人體更能耐受炮火的小牌子,能告訴拾取到它的人,其持有者的身體在將其丟失前遭遇了什麼。
和大部分軍種一樣,龍炎軍的伙食配置仍然是標準的多級分類,和平時期分為駐地伙食和拉練伙食;戰時分為後方伙食與戰區伙食;戰區伙食又細分為前線伙食與單兵口糧等。得益於外骨骼帶來的額外負重能力,龍炎套件還有一個食品自加熱模塊,便於在野戰條件下自行加熱食品。
不過,萬物皆是相對而言的;龍炎單兵作戰系統的高超性能同時也帶來了“高超”的成本,裝備的生產、維護檢修、人員訓練所需的各類資源投入量都不是常規步兵培養流程能夠比擬的。在最初的一段時間裏,龍炎以及其它系列外骨骼的裝備範圍並不廣泛,只有少數精鋭機械化合成部隊以及快速反應部隊能獲此殊榮,裝備它們的步兵單位也被稱之為“龍炎軍”;龍炎軍的出現代表着神州最精鋭陸軍部隊的出場,他們會用自己的行動證明自己並履行自己的信條。
面對如此強勁的對手,蘇軍步兵師更傾向於使用大口徑重機槍進行壓制打擊,或是在近距離使用步槍穿甲彈伏擊;盟軍旅級戰鬥隊則向基礎單位陸續配發了步槍用箭形彈與霰彈槍用硬質合金獨頭彈,以追求常規交戰距離內的有效擊穿。 [1] 

龍炎軍戰場摘要

戰場偵察已經至少揭示瞭如下要點:

龍炎軍披堅執鋭

——龍炎軍的生存能力和火力都遠高於其他部隊的基本步兵;但就和騎士着甲需要時間一樣,龍炎軍在部署前也需要更長的時間以完成裝備的穿戴及其檢查。

龍炎軍龍之炎息

——龍炎軍可以通過頭盔瞄準具來指引多用途榴彈發射器發射龍炎彈,這種武器可以非常有效的攻擊敵軍輕步兵或清理躲藏在建築中的敵軍。

龍炎軍冷彈熱槍

——電磁步槍發射時沒有化學裝藥,但依然會因為其工作機理而過熱;再加上較大的後坐力,電磁半自動步槍的射速由此受到限制。

龍炎軍龍戰於野

——龍炎軍非常擅長在開闊地域執行作戰任務,在機械外骨骼的輔助下,即使揹負了沉重的裝備,龍炎軍依然能以正常步兵的戰鬥速度行進,而且合理的工學設計也使其能充分利用建築物與運輸載具進行機動部署與戰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