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濟寺

鎖定
龍濟寺位於江西省禮陂縣學士山之嶺,是崇仁縣開放寺廟之一,龍濟寺已列入禮陂縣開放旅遊景點。學士山”頗有一番來歷,該山原名不詳,相傳明代有儒士在該寺講學,且頗有建樹,後人為紀念此事,故以“學士”為山名。
中文名
龍濟寺
地理位置
江西省撫州市禮陂縣 [1] 
著名景點
松蓉寺聖龍寺
禮陂神龍靈湖風景區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8:00-20:00

目錄

龍濟寺結構

龍濟寺 龍濟寺
1985年禮陂縣人民政府批准龍濟寺為開放寺廟,並籌款修葺使之煥然一新。現寺前有一大場院,院內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堂,兩側建有僧尼宿舍共1200餘平方米,寺轄山林130畝,水田6畝,離寺不遠處有一池塘,既體現前朱雀(池塘)後玄武(山陵)“相地術”之意,又可作為“放生池”充滿慈悲為懷的宗教精神,一到寺前便可見康熙辛已年(1701)郭春敬書的“龍濟古寺”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進入山門便是天王殿,正面是彌勒佛,東座天靈宮,西座馬元帥,作為“風調雨順”的象徵,過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殿內金碧輝煌,正面是三尊大佛,背面是“海島”,塑大小菩薩100餘尊,兩邊塑羅漢像18尊,過大雄寶殿,便到觀音堂,內塑千手觀音一尊,佛像心態逼真,充溢着“救苦救難”、“普渡眾生”之情。
禮陂地圖 禮陂地圖

龍濟寺景觀

龍濟寺
龍濟寺(4張)
“佛以絕俗為幽,寺得山水而媚”。龍濟寺集“殿、閣、亭、塔”為一體。以“幽、雅、古、絕”為特色“山、水、林、巖”相得益彰,宗教建築與自然風光渾然一體,為了方便人們上山觀賞和朝拜,2000年冬該寺廟在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修建了一條從山下到寺廟長2千餘米的石板路,人們可以一邊輕輕鬆鬆上山,一邊瀏覽兩邊的風景,盡情享受大自然的壯美。

龍濟寺發展歷史

《崇仁縣誌》載:龍濟寺始建於唐天佑元年(904)距今有1097年曆史。原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閣。明崇禎五年(1632),崇仁吳相國敬請觀心和尚主持龍濟寺,其間香火鼎盛。清康熙癸亥(1683)年鼎建龍濟中興祖塔,立穎湛、海聰大師墓碑,香火再度鼎盛。在古代,北宋地理學家樂史、元代地理學家吳澄、明代宰相吳道南都曾到此遊覽。民國時期,歷遭兵火,殿宇傾圯,僧眾星散,只保留中興祖塔和清代修建的觀音堂。文化大革命期間,觀音堂被作為禮陂縣共大學生上山勞動的臨時落腳之處,故得以保存。
在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中,儒、釋、道三大教派是文化主流,不僅歷史悠久,根深蒂固,而且影響巨大,有後世學者把“理學文化”就稱之為“三教合一”的思想文化。而這其中的釋教又稱佛教,是三大教派中的唯一外來文化。既然是外來文化,那麼佛教又是什麼時候傳入到崇仁縣,崇仁縣又是怎樣發展的呢?
據1990年版《崇仁縣誌》介紹,在公元280至289年,也就是西晉太康年間,“有西域僧人來我縣説法”,就在縣城東面的沙堤鄉和璧園村及縣城東南面的禮陂鄉下邿坊村,修建了松林寺和聖蓉寺,發展教徒。這就是説,在1720年前佛教就傳入到了崇仁縣。到了唐代,“佛教鼎盛,寺廟散居城鄉”。據清同治版《崇仁縣誌》記載,在清代同治年間,全縣有“古廢寺36所”,保存“寺、廟、庵、閣、堂236所”。到公元1984年,在有記載的古寺廟中,保存尚在的只剩二所,其中之一就是龍濟寺。在人民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龍濟寺修葺一新,寺廟建築面積1200餘平方米,轄山林130畝,水田6畝,有住寺的僧尼和齋公主持。
禮陂龍濟寺
禮陂龍濟寺(10張)
那麼龍濟寺又是什麼時候開始建築的呢?不説不知道,一説嚇一跳。怎麼了?因為啊龍濟寺是唐天佑元年所建,也就是公元904年的建築,已櫛風沐雨1107年,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剎”,也是崇仁縣已知最早的著名古建築。
據1990年版《崇仁縣誌》介紹,龍濟寺位於禮陂洋陂,原“寺前有一大院,兩側各建僧舍一排,可容居百餘人。舍後為正殿,殿內塑有各種佛像,頗為雄偉。寺後有古泉井,東側山峯上有跑馬場,場下有繫馬樁。寺周蒼杉、綠竹繁茂,寬廣約20畝,風景秀麗。相傳,明代有儒士於此講學,故以‘學士’為山名。”
龍濟寺有三座大殿,即“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觀音堂”,其中“天王殿”也是寺廟的山門,門匾上刻寫着蒼勁有力的“龍濟古寺”寺名,和清“康熙辛已孟冬邑人郭春敬書”、“觀心和尚玄孫愈仁男建”的題款。據寺廟住持介紹,“龍濟寺”不僅寺名門匾是文化遺存,而且山門的整個門架都是歷史文物。在一千二百餘年的風雨中,龍濟寺也幾經劫難,其中民國時期遭遇兵火,殿宇傾圮,僧眾四散,只保留了“……中興祖慧明宛公和尚塔”、“龍濟住持穎諶聰公大師塔”和清代修建的“觀音堂”。值得慶幸的是,龍濟寺的僧眾們在歷史文物的保護中還竭盡全力保存了一塊可以世代相傳的觀音像雕刻模板。
其實,兵燹匪患破壞的只是寺廟的人文建築,沒有破壞寺廟的山地環境和水系脈氣。古往今來,龍濟寺不僅是羣山環抱,更是林深竹茂,滿目清秀。據寺廟住持介紹,龍濟寺是前有朱雀,後有玄武,也就是前有池塘,後有山陵,是名副其實的風水寶地。“池塘”在寺廟又被看做是“放生池”,充滿着“慈悲為懷”的佛教精神。坐落在“觀音堂”後還有一汪千年未乾的古泉,水清見底,味淡甘甜,涓涓細流,生生不息,似乎就是這龍濟寺歷千年而未老,經百難而不衰的天賜活力。
龍濟寺
龍濟寺(3張)
據寺廟住持介紹,龍濟寺不僅是有古泉的天賜活力,傳説自古還有很多的文化名人也拜佛給力,其中北宋著名地理學家、文學家樂史,元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吳澄,明代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吳道南都曾到此駐足遊覽,明崇禎五年,也就是公元1623年,在崇仁鄉賢吳相國的拜敬邀請下,觀心和尚住持龍濟寺,致使龍濟寺梵音繞樑,香火鼎盛。清康熙癸亥年也就是公元1683年,龍濟寺建起了“……中興祖慧明宛公和尚塔”、“龍濟住持穎諶聰公大師塔”,呈現了寺廟的昌隆景象。
有人簡練地描繪龍濟寺,是以“幽、雅、古、謐”為環境,以“山、水、林、巖”相映襯,集“殿、閣、亭、塔”為一體。到過龍濟寺的人也會説,這裏確實是平凡人修心養性的美好場所,更是出家人超凡脱俗的佛教勝地。其實,修心養性也好,超凡脱俗也好,環境只是一個外部因素,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人自身,在人內心,所以有禪語説:“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聽起來很是費勁,但仔細想確有道理。
禪語本是佛教精華用語,因為它的意境文雅雋永,所以常在文學藝術作品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應用。而佛教之所以在中國受到普遍歡迎,是因為中國佛教發展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禪宗:主張“頓悟”,不求形式,只求心定。那麼禪宗又是怎樣弘法的呢?請看《七彩崇仁》之《崇仁文化名勝觀音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