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潭山

(龍崗山脈南支、吉林四大名山之一)

鎖定
龍潭山位古名為“尼什哈山”,屬長白山脈龍崗山脈南支,位於吉林省吉林市東北隅龍潭區境內,松花江東岸,佔地面積234公頃。主峯俗稱“南天門”海拔高338.3米。 [1-2] 
龍潭山的東面和南面為山崗,西面為松花江;西南面與東團山隔嘎呀相望,兩山相距2.5千米;西北面隔松花江與三道嶺子七家子西山相望,兩山相聚14千米。山體形態呈卧龍形西高東低,形似一仰盆,兩側山體陡峭,西邊峯巒陡峭,東路綿延逶迤。 [1] 
龍潭山公園始建於1957年4月,隸屬吉林省吉林市園林處,是集寺廟古城、自然風景和森林於一體的天然園林,也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山上有著名的高句麗山城、水牢、旱牢、南天門、吉林舊八景之一的“龍潭印月”“古廟羣”“龍鳳寺”等。有龍潭山的各種傳説,如龍潭燕、潭困孽龍、神樹等。 [1] 
中文名
龍潭山
別    名
尼什哈山
所屬山系
長白山脈龍崗山脈南支
地理位置
吉林省吉林市東北隅,松花江東岸
主    峯
南天門
海    拔
338.3 m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0:00-24:00
佔地面積
234 公頃

龍潭山形成演變

龍潭山地區的地質是不同時期大地構造運動逐漸形成的。第四紀時期衝擊而成的鬆散地層,屬松遼沖積平原。 [1] 

龍潭山位置境域

龍潭山位於吉林省吉林市東北隅,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境內,松花江東岸,東面和南面為山崗,西面為松花江;西南面與東團山隔嘎呀相望,西北面隔松花江與三道嶺子七家子西山相望,佔地面積234公頃。 [1] 

龍潭山地理環境

龍潭山地質

龍潭山
龍潭山(3張)
龍潭山地區的土壤由黏土、河土、白漿和沙組成,底部多為花崗片麻岩。第四紀地層分佈規律明顯,基岩面起伏變化較大,地下水埋藏較淺,低耐力最小為每平方米10噸。 [1] 

龍潭山地貌

龍潭山的山體形態呈卧龍形西高東低,形似一仰盆,兩側山體陡峭,西邊峯巒陡峭,東路綿延逶迤。 [1] 

龍潭山植被

龍潭山植被很有特色,全山被約120萬株樹木所覆蓋,其中百餘年的古樹130餘株。龍潭山的植被屬於長白山植物區系,按其地形可歸為山地森林植物羣落,以天然次生林為主,部分人工針葉林、闊葉林為輔。龍潭山的植物種類屬乾喬木、亞喬木及草本植物。平原農業植物羣落主要由農作物及雜草類植物組成。 [1] 

龍潭山氣候

龍潭山地區的氣候屬寒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變化和季風進退都比較明顯。受季風影響,春季乾燥,大風較多;夏季短而炎熱多雨;秋季霜早,晴好天多;冬季漫長,寒冷乾燥。1996年以來,因世界氣候變化異常或由於國內水土平衡失調,偶爾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及沙塵暴等天氣。 [1] 
龍潭山地區年平均氣温4°C,最低氣温在1月份,月平均氣温-18~-20°C,最高氣温在7月份,月平均氣温為21~23°C;平均大氣壓為993.5毫巴;降水豐沛各季節分佈不均,年平均降水量為670毫米左右;累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80.2小時,累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55% ;累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0% ;風速最大的在春季,最小在夏季。累年平均風速為3.2米/秒,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南風,夏季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冬季主導風向為四北風;年平均晴日為157天,歷年最多晴日為200天,歷年最少晴日為126天。 [1] 

龍潭山山脈關係

龍潭山所屬山脈

龍潭山屬長白山脈龍崗山脈南支,龍崗山脈位於樺甸市、輝南縣、柳河縣與靖宇縣、江源縣之間。北起紅石附近松花江左岸,南至遼寧省新賓縣和大夥房水庫上游,近北東向延伸,長約250千米,寬20—30千米。是輝發河與松花江、渾江分水嶺。北接威虎嶺,南接遼寧省千山。海拔800—1200米,相對高度500—700米。中段靖宇、輝南間有著名的龍崗火山羣,164個火山錐與火山口湖星羅棋佈。 [2-3] 

龍潭山主要山峯

  • 南天門
南天門在龍潭山的南端山頂,為龍潭山主峯也是最高峯,海拔為338.3米。視野開闊,向西可望吉林市全城。在龍潭山城垣四面突起處各有一平台,其中以南平台為最高,俗稱“南天門”。 [1] 

龍潭山資源狀況

龍潭山生物資源

  • 植物資源
龍潭山地區的山地森林植物羣落主要以天然次生林為主,主要經濟植物共有118科507種,其中藥用植物91科413種食用植物11科41種觀常植物9科30種建築工業用植物7科23種。主要有紅松、赤松、沙松、長白落葉松、柞、榆、椴、楊、樺、色、曲柳、槐、山楂、梨、榛子、刺五加、五味子、胡桃楸、貝母、龍膽草、芍藥、細辛、艾蒿、黃花、蕨類等,農業植物羣落主要由農作物及雜草組成。區域內受保護的野生植物主要有人蔘、細辛、黨蔘、桔梗、龍膽草、刺五加、升麻、蒼朮、地黃蓮、草烏、黃芪、防風、白頭翁、天麻、艾蒿、玫瑰、五味子、車前子、蒲公英、金錢草等40餘種。野菜主要有蕨菜、薇菜、刺嫩芽、山芹菜、山尖菜、龍鬚菜、明葉菜、山白菜、二茂胡蘿蔔、車軲轆菜、貓爪子菜等20多種。野生菌類主要有棒藤、松藤黃藤、木耳沙耳、榆蘑、苕帚蘑和少量猴頭菇等10餘種。 [1] 
  • 動物資源
龍潭山區域內有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共3綱10目18科37種,其中毛皮類28種,藥用類15種,大多數種類的肉可以食用,主要有熊、狼、猞猁、狐、狍野豬等,但已絕跡。龍潭山地區有市級一類保護野生動物3種,二類保護野生動物25種,三類保護野生動物124種。主要有獾子、青鼬、松鼠、花鼠、東北兔等,但大型野生動物絕跡;水產魚類主要有鯉魚、青鱗子、嘎牙子、黃姑子、白鰱、花鰱、草根、鯰魚、黃瓜香魚、蝦;飛禽主要有野鴨、環頸雉、榛雞、山斑鳩、啄木鳥、烏鴉、喜鵲、麻雀、蘇鳥、布穀鳥、燕子、山雞;爬行類野生動物主要有土球子蛇、鞭哨子蛇、野雞脖子蛇、松花蛇、烏花蛇和蜥蜴等;蛙類有青蛙、林蛙、蟾蜍:昆蟲類主要是有經濟價值的野密蜂。 [1] 

龍潭山水資源

龍潭山區域內降水豐沛,全年降雨量在67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7~9月。位居長江、黃河之後,中國第三大河的松花江沿龍潭山西麓蜿蜒而流,河流水系發達,年人境客水徑流量豐富,多年平均徑流深為240毫米。龍潭區地下水存儲豐富,含水層厚,埋藏量豐富,成為龍潭山又一重要的水資源。 [1] 

龍潭山旅遊資源

1961年4月13日,吉林省政府確定高句麗山城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潭山南天門也被文化保護部門定為“馮仲雲來吉林傳達‘一·二六’指示信的革命紀念遺址”2006年5月25日,龍潭山山城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2年,龍潭山遺址建設項目圓滿完工,維修和新建成景觀景點:水牢、旱牢、金兀朮打洞通烏拉、乾隆御道、乾隆御口封神樹和龍潭祭壇、渤海郡王接旨處、神馬佑護高句麗王、送子巖、海東青之戰、東明王子雕像、山城城牆、山城瞭望台、龍潭山博物館、龍潭山山門、祭天壇神路、青龍閣、正門內廣場、人工水系、棧道、休閒小廣場等,龍潭山遺址公園以嶄新的面貌,對外迎接國內外遊人遊覽。 [1] 

龍潭山歷史文化

龍潭山地名演變

龍潭山古名“尼什哈山”。滿語“尼什哈”是小魚的意思,因昔日在龍潭山東北處的小河中特產一種小魚“湔兒”(亦稱娃娃魚),形狀奇異而珍稀,故為山名。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親臨尼什哈山,拜祭“神樹”遊覽龍鳳寺,題御匾“福佑大東”後尼什哈山名冠關東。又緣於此山北麓有一水池,水色碧綠,無論旱澇,池水常年豐盈,傳説水池中以鐵鏈鎖有一條孽龍,後來隨着“龍潭”名聲鵲起,吉林地區遷居的漢族人口又在迅速增加,民間百姓逐漸將滿語的“尼什哈山”改稱為“龍潭山”。清末以後,對於此山稱謂沿襲約定俗成習慣,而為龍潭山。 [1] 

龍潭山文物古蹟

  • 龍潭山“龍潭”
龍潭山“龍潭” 龍潭山“龍潭”
龍潭位於龍潭山城西北角最低處,又稱“水牢”。傳有龍潭燕、潭鎖孽龍的傳説,但考古證明,此處實際是高句麗在北疆重鎮古城保修建的貯水池。潭東西長52.8米,南北寬25.75米最深處9.08米。東西北三壁用花崗岩方石砌築,由外向內呈階梯狀,南壁為直立巖壁,潭底用不規則石巖呈45°鋪平,北壁東段距池沿1米餘處有花崗岩板築砌的泄水洞,直通北牆外,超過池面的水由此瀉出,無論旱澇,潭水無漲無落,水深而碧,歷經無數寒暑不涸。魏聲和撰《雞林舊聞錄》記載:龍潭在山頂,終年不涸,下有泉脈通松花江。昔為祈雨之所,廟中有福康安所撰楹聯。多年來,龍潭碧水清澈,樹影倒映水中,景色秀麗,美不勝收。特別是到了晚上,一輪明月映人潭心,恰似玉盤倒懸,澄明怡靜,清風泛起波光,明月水中跳動,這就是吉林舊八景之一“龍潭印月”的真實寫照。近代“吉林三傑”之一的宋小濂曾寫詩讚道:“四山飛雨下龍潭,蓑等清遊興倍酣。二十年來無此樂,故應拍手笑江南。” [1] 
  • 龍潭山“旱牢”
旱牢位於山城南端的較高處,位於水牢與南天門之間,距水牢約250米。是一個呈多邊形近似圓形的石砌深池。直徑10.6米,深2~3米池壁直立如削,基於磐石之上底部西高東低呈斜梯狀,從不積水。傳説它是囚禁犯人的地牢,據實際考證,它是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0年,由當時的高句麗人(現大部已融人漢族)建立的用來存儲糧食及軍需用品的地方,此處常年不積水。 [1] 
  • 南天門
南天門是龍潭山的制高點,高出附近地面約100米。平台長20~25米,寬6~9米,台上曾出現紅色繩紋瓦,推測當年其上有角樓之類的建築。在平台上建立一座四柱三門牌坊,上書“南天門”三字。1961年4月1日,吉林省政府確定高句麗山城為吉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高峯處的南天門被文化保護部門定為“馮仲雲來吉林傳達‘一·二六’指示信革命紀念遺址”而載人史冊。 [1] 
  • 龍潭山山城
龍潭山山城 龍潭山山城
龍潭山山形似一仰盆,周圍是山脊,山城城垣雄踞在龍潭山的山脊之上,城垣平面呈不規則多邊形,東西較窄,南北較寬,東壁長1082米,西壁長528米,南壁長405米,北壁長381米。周長2396米。城牆高矮寬窄不一一般山脊突起處城牆較矮、較窄,凹伏處城牆較高、較寬。城牆最矮處不足2米,最高處達10米許,基寬3~10米,頂寬1~2米,橫斷面呈梯形。城牆大部為黃土羼凝灰岩碎石迭築,小部分為黃土夯築。從西門斷層看,夯層厚6~12釐米,寬1~1.5米許,系用長條石平夯法構築。在城的西、南、北面凹伏處各有一道城門。西門在盤山公路山腰處,現寬24米,應為正門。南、北兩門似為便門。 [1] 
  • 龍鳳寺
龍鳳寺俗稱觀音殿,又稱觀音堂。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建,初建時有正殿3間,祭祀房3間,禪房3間,後幾經重建、擴建,殿廡不斷增加,除原有建築外,又增建了客廳、更衣廳、鐘鼓樓等建築,始成的規模。觀音殿的大殿依山勢坐東南朝西北而建,居古寺廟羣中的最高位置,左右配置有鐘鼓二樓。觀世音佛洛上方高懸乾隆皇帝親筆御書“福佑大東”匾額,另有“一片婆心”匾、“龍鳳寺”扁、“靜觀自得”扁等3塊珍貴匾額。殿內牆上繪有多幅彩色壁畫。寺廟內佛像與匾額均毀於“文化大革命”浩劫。撥亂反正後,政府撥款又重修寺廟。廟宇的大殿全是單檐捲棚,紅窗、紅門、紅柱,青磚青瓦。 [1] 

龍潭山神話傳説

  • 東方青龍的傳説
在古時候的中國,頭有角的為公龍;雙角的稱為龍,單角的稱蛟;無角的為螭,古時玉佩常有大小雙龍,仍稱母子螭。中國龍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徵。也是東方的代表、五行中是屬木的,也因青色是屬木的,故此有左青龍的説法。吉林市龍潭山的“龍潭鎖孽龍”“孽龍與龍潭燕”等傳説,就是地方歷史文化傳承中,具有代表性的神話傳説,曾被轉變為文學、戲劇、故事、詩歌、口碑等藝術形式而廣泛傳播,頗有社會與歷史影響力。 [1] 
  • 乾隆東巡封“神樹”
吉林龍潭山,以山中的龍潭而稱奇。在清代潭畔有一棵“神樹”與它齊名,可謂奇景神物,相映成趣。“神樹”是一棵高大精壯的樺樹,生長在龍潭東南側的山坡上,據史書記載,此樹“高九丈有餘,徑二尺許,上下標直,枝葉剪齊”。在龍潭神樹的周圍有木製的圍欄,禁止閒雜人等靠近。還設有香爐一個供春秋祭祀時使用。如今“龍潭神樹”早已玉殞香消、痕跡不存,只能在文載口傳中懷古思幽,暢想那充滿神奇色彩的封禪祭祀。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高宗純皇帝愛新覺羅·弘曆(乾降帝)第二次東巡吉林烏拉。此次東巡乾隆皇帝在温德亨山(今小白山)望祭了清朝的發祥之地--長白山;拜祭了松阿里烏拉(今松花江)神:登尼什哈山(今龍潭山)祭祀龍潭後封龍潭畔的這株大樺樹為“神樹”。 [1] 

龍潭山保護研究

清康熙二十年(1831年),為保護滿族“龍興之地”,修築了柳條邊,實行“四禁”(伐木、狩獵、農牧、採礦),龍潭山的森林得到了保護。民國二十年(1931年)東北淪陷後,日本帝國主義掠奪市郊的珍貴木材,龍潭山上及其附近的樹木遭到破壞。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八·一五”光復,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月23日,吉林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沈越為第一任市長。在百廢待興之際,市人民政府頒佈了保護龍潭山名勝古蹟的第22號佈告。這是吉林光復後,人民政府發佈的第一個保護名勝古蹟,嚴禁亂砍濫伐樹木的佈告。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五·二八”撤退後,國民黨軍隊進入吉林市,制定了所謂“武裝保衞大吉林”的防禦計劃,在吉林市外圍修築“環城工事”。為了籌集建築工事材料,國民黨軍隊大肆砍伐,龍潭山的古木大樹受到了無法彌補的損失。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3月9日吉林市解放後,提出了“普遍護林,重點造林”的方針,同時吉林省農業廳在龍潭山上辦起了養鹿場,龍潭山的植被沒有遭到破壞。1954年龍潭山由市公用事業管理局接管後,對龍潭山每年都組織羣眾性大規模植樹造林,恢復被國民黨軍隊破壞的山林植被。 [1] 
參考資料
  • 1.    王振夫.吉林市志 四山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年01月:149-204
  • 2.    王綿厚著,高句麗古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12,第89頁
  • 3.    吉林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長白山志.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1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