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潭之戰

鎖定
龍潭之戰1927年8月下旬,直係軍閥孫傳芳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和武漢國民汪精衞對峙之機,為奪回在北伐戰失去的地盤和勢力範圍,與國民黨軍在京滬路的龍潭車站附近展開了大戰。 [1-2] 
中文名
龍潭之戰
發生時間
1927年8月
地    點
京滬路的龍潭車站

目錄

龍潭之戰戰役背景

龍潭之戰1927年8月下旬,直係軍閥孫傳芳乘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和武漢國民汪精衞對歭之機,為奪回在北伐戰失去的地盤和勢力範圍,與國民黨軍在京滬路的龍潭車站附近展開了大戰。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後,於4月18日在南京建立記的“國民政府”,與汪精衞的“國民政府”相抗衡。這時,北方仍系軍閥張作霖控制的北京政府和退南的直係軍閥吳佩孚的殘餘武裝。在江南出現了“寧漢對峙”的局面中國又出現了南京、武漢、北京三立的形勢。而在北伐戰爭的沉重打擊北方的奉系軍閥處於守勢,因此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為爭權奪利展開了激烈爭鬥。武漢國民政府以唐生智為第四集團軍總司令,並令其由鄭州回師武漢,會同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準備東征討蔣。南京國民政府方面也在積極整軍備戰,把在魯南的桂系第七軍李宗仁部調回安慶、蕪湖之間準備對付沿長江東下的張發奎部和唐生智軍,令設在南京的海軍第二艦隊司令陳紹寬率隊擔任鎮江至南京的江防任務,封鎖了長江上游的馬當、華陽、東流、安慶等處,晝夜巡梭。
7月15日,汪精衞又發動反革命政變,國民黨新、老軍閥在反共反人民的基礎上開始合流,但蔣、汪之間的權和之爭仍非常激烈。由於國民黨內部各派勢力的極力反對,蔣介石於8月14日被迫下野,寧方也堅決要求汪精衞下野此時,敗投奉系的孫傳芳則趁機組織安國軍,在張作霖的支持下,圖謀恢復江折地盤,準備向國民黨軍發動反攻。孫傳芳部下轄五軍,在奪取徐州後,兵分三路準備再渡長江,繼續向南進軍。與此同時,奉系東北艦隊“海斯”、“肇和”、“威海”等大型艦船,搭載飛機及兵員自青島南下,以牽制國民黨軍駐在長江下游的兵力,配合孫傳芳的安國軍渡江作戰。孫傳芳大軍臨近長江北岸後面對大江前橫,難以飛渡,制定的渡江作戰計劃非常慎重和秘密,渡江地點的選擇,以在龍潭車站對江偏東的大河口為主要搶渡地點,以浦口和揚州二處為次要渡江地點,另設鎮江、下關等幾處地點實行伴動,以吸引國民黨軍的部分兵力,為搶渡長江,圍攻南京創造條件。國民黨南京政府,在孫部大兵壓境的情況下,為了擺脱困境,急於同漢方合作,遂放棄了要汪精衞下野的要求並派桂系將領胡宗鋒前往武漢,迎請汪精衞、譚延闓等人到南京辦公。由於寧方妥協,漢方響應,寧、漢合作成功。8月20日,汪精衞、譚延闓、唐生智等漢方要員前往廬山與寧方代表胡宗鋒面商,並電請寧方李宗仁、白崇禧、何應欽等要員前去參加會議。李宗仁遂於22日乘“凌蜀”號兵艦到九江赴會。西北軍馮玉祥派代表劉驥也參加了會議,協商寧、漢統一合作大計。會議作出兩項決定:第一,武漢政府於9月3日以前遷往南京,與寧府合併,武漢改設政治分會。第二,武漢東征軍,以程潛的第六軍開往南京以西,協助李宗仁的第七軍作戰;第十二軍的陳嘉祐由江西進入安徽,會同劉興的三十六軍、何鍵的三十五軍向安徽北部出擊,協助寧方肅清津浦線南部之敵。
在此期間,張宗昌由山東到北京,用孫傳芳部南下的勝利誘惑張作霖出師南征,張作霖接受了張宗昌的建議,決定在北、中、南三方面同時展開對國民黨軍的作戰,在河北威迫閻錫山部;在河南進攻馮玉祥部;在津浦線,由孫傳芳全權指揮,奮力南進,並派海艦隊南下,助攻吳淞口,以壯孫部渡江聲威。8月18日,孫傳芳下令進入浦口的炮兵向對岸的海軍艦船開炮,並對獅子山炮台猛轟,實施伴攻,以牽制對岸海軍,調動蔣、桂軍隊,實則準備集中優勢兵力,在大河口強渡。對岸艦炮進行還擊,雙方炮戰歷一小時左右始息,隨後,孫軍一部循運河南下,布兵於揚州、儀徵之間。浦口炮戰,揭開了龍潭之戰的序幕。
8月24日,孫傳芳根據蔣、桂軍兵力部署尚未就緒,南京城兵力空虛,國民黨軍政大員在九江開會的有利時機部署了渡江作戰的任務,調整了兵力部署:以第十師師長鄭俊彥為第一路總指揮,率第三、第七、第十、第十四師;以第十三師師長劉士林為第二路總指揮,率第四、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師;以江蘇第三師師長馬玉仁為第三路總指揮,率本師,兵分三路由浦口、大河口、揚州三處渡江。以主力鄭俊彥、劉士林兩路,直取南京;以馬玉仁部切斷滬寧線,側應奪取南京。25日,鄭俊彥部分乘民船在大勝關偷渡適逢李宗仁自九江參加寧漢合作會議後陪同譚延闓、孫科乘“淺蜀”號軍艦返回南京,途經烏龍江附近時發現江面上有大批部隊乘船渡江,感到很奇怪,經用旗語詢問,對方競不作回答,李宗仁判明是敵軍在偷渡,即下令開炮轟擊這時陳調元也乘兵輪由南京去蕪湖,見“凌蜀”艦與民船互相交火射擊,判定是在與孫部渡江隊伍作戰,遂率部直接參加作戰。海軍司令陳紹寬也急忙派“楚有”、“楚謙”等艦前往助戰,經過一番猛烈艦炮轟擊,鄭俊彥偷渡的隊伍因乘民船過江,火力不支,被“凌蜀”艦和陳調元部擊退。是日晚,江上濃霧瀰漫,孫軍又於划子口、大河口等處乘黑夜在烏龍山、燕子磯一帶偷渡成功,立刻佔領烏龍山。
李宗仁、譚延閲回到南京後,立即命令1周前人衞南京的摘系李明瑞師、陶鈞師、胡宗鋒師沿南京江面佈防;同時命令駐京滬線及淞滬的何應欽、白崇禧率第一軍的五個師急速增援南京。
8月26日拂曉,孫部第二路軍的第九師,在師長段澤承的指揮下,乘江面大霧,又在正面搶渡成功。接着第八師、第十三師在師長崔錦淮、劉士林的指揮下也隨後渡過長江,對南京外圍的棲霞山、南北象山一帶的國民黨軍隊進行猛烈攻擊。守軍第一軍陳繼承的第二十二師,是由預備第二師新編的部隊,戰鬥力很弱,經過近一天的激烈戰鬥,即被孫部突破南京外圍陣地。孫部隨即攻佔了龍潭車站和附近高地,與先期佔領烏龍山高地的部隊連接成一線,切斷了京滬路。27日,孫部上官雲相、馬寶、陸殿臣的第四、第十一、第十二師也渡過長江,加強了孫部攻城的力量。
經過了兩天兩夜的苦戰,孫軍的第二路軍各師雖然渡江作戰取得了成功,但由於戰場情況的變化,也使孫部受到了意外的重大損失。原來,國民黨軍海軍司令楊樹莊在孫軍渡江作戰前已被孫傳芳收買,答應在孫部渡江時海軍採取中立態度,不料楊樹莊在渡江前又被國民黨軍重新控制。當孫部渡江時,派出艦隊在江面上往來遊式,用重炮轟擊孫部渡江的船隻,使癢不及防的大批孫軍未及過江便船翻人亡,能溺江中。面對這種情況的變化,行伍出身的劉士林不知所措。於27日晚在龍潭車站召集各師師長參加軍事會議,研究下一步作戰對策,第四師師長上官雲相主張集中全力攻取鎮江,這樣既可乘勝奪取上海,也可在失敗時由鎮江北渡,據守揚州。第十一師師長馬寶則主張沿當年驅趕楊宇霆的老路進攻南京,直取國民政府老巢。上述兩種不同意見爭執不下,雖經徹夜商討,但劉士林未能及時做出決擇。
27日佛曉,李宗仁指揮桂軍的三個師,由西面反攻棲霞山;何應欽指揮第一軍的五個師由東南兩面進攻龍潭車站。由此,國民黨政府軍和孫傳芳的聯軍在南京外圍展開了激烈的搏鬥。30日清晨,雙方為爭奪黃龍山、青龍山等制高點都幾移其手,進行了反覆的肉搏。海軍第二艦隊諸艦自江面列陣向孫軍齊射。孫軍也在高地架設大炮向艦隊猛轟,雙方彈如雨下。蔣、桂軍在海軍艦炮火力支援下,沿着龍潭車站和棲霞山之間的江岸向孫軍發起攻擊,渡過江的孫軍死傷遍地。孫傳芳親到龍潭督戰,令江北炮兵向國民黨軍猛轟。從早7時起,歷時三個多小時,雙方炮擊不斷,戰況尤為激烈。由於孫軍頑強抗擊,蔣、桂軍幾次進攻受挫,戰場多次出現危急。國民黨政府軍各師將領親臨前線作戰,何應欽部第一師師長劉峙頭部受傷也不下火線,率部拼死力戰;第十四師師長衞立煌背水而戰,在水中指揮戰鬥;李宗仁部副軍長夏威、第一師師長李明瑞第二師師長陶鈞等親臨前線指揮作戰。因此,國民黨政府軍在作戰中士氣旺盛無人退卻。由於南京外圍交通便利,第十四軍、第十七軍、第四十軍、第四十四軍分別在其軍長賴世璜、曹萬順、賀耀祖、葉開鑫的指揮下,均迅速調往南京投人龍潭戰場。孫傳芳部在龍潭遭到國民黨猛烈反擊的第三天,第二路總指揮劉士林棄軍逃走,各師師長也喪失作戰取勝的信心,紛紛棄軍逃回江北。此時,孫部盟軍張宗昌部被沿隴海路西進的馮玉祥軍所牽制,無法抽調部隊去援助孫部。戰至8月31日,渡江的孫部第二路軍死者兩萬餘人,由於傷亡慘重,無法繼續抵禦蔣、桂軍的進攻,全線動搖,潰逃到江邊,可是歸路又被海軍截斷,遂廉集在堤岸後面的蘆革叢中搖動白旗,繳械投降。被俘者近兩萬人,殘部萬餘人分乘小船或水逃向江北。此役,孫部六萬多人的武器裝備,全部棄失,國民黨政府軍則利用所獲裝備,將何應欽的第一軍擴編為兩個軍;將李宗仁的第七軍也擴編為兩個軍。龍潭之戰,以孫傳芳軍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龍潭之戰,在國民黨新軍閥的混戰中,時間雖然較短,但戰況空前激烈尤以國民黨軍陸海協同作戰,更為有着其明顯特點。寧、漢雙方協手作戰,一舉擊潰孫傳芳部,使南京轉危為安。蔣、桂軍在龍潭之戰取得勝利的主要原因一是在大敵當前,能夠捐棄前嫌,互相妥協,為抗擊孫傳芳部結成統一聯盟,壯大了自己的力量。二是在作戰中,戰略部署得當,能夠根據孫軍進攻的具體情況,適時調整兵力部署,加強重點防禦三是充分發揮了陸海協同作戰的力量,根據渡江作戰中的特點,以海軍的優勢和便於機動的長處,封鎖江面,給渡江作戰的孫軍以沉重打擊,削弱了孫軍的有生力量,為陸上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四是官兵在作戰中英勇頑強,特別是蔣、桂軍中的各級指揮官親臨前線,身先士卒,在危險時刻,衝鋒在前,受傷不下火線,為鼓舞士氣,穩定軍心,取得作戰的勝利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孫傳芳安國軍的失敗除了發動這場大戰的私利之外,主要在於作戰謀略運用不當,雖然戰前計劃周密,用兵論詐,但在具體作戰中卻未能得到認真落實。特別是對國民黨海軍的策反未能如願,卻未能及時採取對策,導致渡江未果卻遭受海軍沉重打擊,這不能不説是孫軍龍潭之戰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各路協同不好,三路大軍渡江作戰,結果只有第二路渡江南進,孤軍作戰。在作戰成敗的關鍵時刻指揮官之間的意見又不能統一,喪失了集中全力攻取鎮江,以保進退有路的有利戰機。而在敗局未定的情況下,總指揮臨陣逃脱,各師將領也棄兵逃走,使部隊無人指揮作戰,最終導致了龍潭之戰的失敗,使直係軍閥孫傳芳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