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港革命舊址

鎖定
龍港革命舊址,位於湖北陽新縣西南部的龍港鎮,地處湖北的陽新、通山和江西的武寧、瑞昌4縣交界處。這裏保存着鄂東南特委、龍燕區蘇維埃舊址和彭德懷舊居等革命舊址70餘處,其中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9處。其中12箇舊址集中分佈在龍港鎮區600米長的老街-紅軍街。 [1]  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主要景點有龍港老街、龍港革命歷史紀念館、龍港烈士陵園、龍港烈士墓林、彭楊學校等。 [2] 
中文名
龍港革命舊址
地理位置
湖北省陽新西南部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景點級別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28000 m²
著名景點
龍港老街
紀念館
烈士陵園
彭德懷舊居等

龍港革命舊址歷史背景

紅軍街 紅軍街
1927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龍港領導秋收暴動,實行工農武裝割據。
1929年至1930年,李燦何長工彭德懷率紅五軍先後進駐龍港,開創鄂東南革命根據地。嗣後,直屬中央的鄂東特委、隸屬中共湘鄂贛省委的鄂東南特(道)委先後在龍港設立,領導湘鄂贛邊境地區21個縣(市)的革命鬥爭。是時,龍港成為鄂東南革命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雲集黨、政、軍、工廠、學校、醫院、銀行、商店等48大機關,成為鄂東南革命根據地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被譽為“小莫斯科”。 [3-5] 
1932年10月,龍港失陷。

龍港革命舊址建築規模

鄂東南工農銀行發行的貨幣 鄂東南工農銀行發行的貨幣
龍港鎮轄區內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41處,其中包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有歷史建築(羣)4處,建築總面積達48000m²,其中位於核心保護範圍的歷史建築和文物保護單位建築面積有35000m²,其中尤以佔地面積28000m²,建築面積17237m²的龍港革命老街最具代表性。 [6] 
龍港革命舊址保存着中共鄂東南特委、鄂東南蘇維埃政府、鄂東南工農兵銀行、彭德懷舊居、彭楊學校、列寧學校、紅軍後方醫院等革命舊址70餘處,其中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19處。
老街(紅軍街)始建於清末,大多為二層單檐磚木結構瓦房,具有江南古鎮的獨特風貌,保存基本完好。在這些革命舊址中,保留有當年的標語、壁畫等遺蹟近百幅。其中12箇舊址集中分佈在龍港鎮區600米長的老街(人們俗稱“紅軍街”)。其中有15處集中在龍港鎮400多米長的老街。 [1] 

龍港革命舊址文物遺存

名稱
位置
介紹
圖片
龍燕區第八鄉蘇維埃舊址
陽新縣洋港鎮胡橋村朱灣
地處胡橋鄉朱灣。1929-1932年,龍燕區第十三鄉、十四鄉蘇維埃合併為第八鄉,管轄18個村。有正、副主席和土地、糧食、經濟、裁判、婦女、文化委員各一名,主席:陳金堂。曾組織赤衞隊、赤先隊、炮隊共240餘人。在文化教育上開辦列寧小學和農民夜校,組織羣眾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還積極開展慰勞紅軍和支援革命戰爭的活動。1932年秋,由於王明“左”傾路線的影響,蘇區革命遭受嚴重損失。國民黨二十六師趁機侵佔了龍港,紅色根據地逐步縮小,第八鄉分為四個鄉。 [3] 
中共鄂東南道委舊址
陽新縣龍港鎮紅軍街
1932年1月,根據湘鄂贛省委意見,撤銷鄂東南特委,分設鄂東道委、蒲圻中心縣委和贛北特委。鄂東道委仍駐龍港,下轄陽新、大冶、通山、鄂城、咸寧、武寧、瑞昌7個縣委。1932年鄂東南地區土地革命形勢持續高漲,為切實將贛北、鄂南地區的鬥爭統一進行,鄂東道委在龍港發起召集鄂東、鄂南、贛北各縣縣委書記聯席會議,決定撤銷鄂東道委、蒲圻中心縣委和贛北特委,成立中共鄂東南道委。下轄陽新、大冶、通山、鄂城、咸寧、蒲圻、崇陽、通城、嘉魚和湖南臨湘、江西九江、瑞昌、武寧、德安、星子等15個縣黨組織。鄂東南道委自1932年10月主動撤離龍港,轉戰於九宮山區,直至1935年改稱湘鄂贛邊區西北代表團。 [3] 
鄂東南電台、編講所舊址
陽新縣龍港鎮紅軍街
1931年2月至1932年9月設立鄂東南電台、編講所,是中共鄂東南特(道)委的通訊、宣傳機構。負責對各根據地電訊聯絡,政治宣傳,經常編寫各種宣傳教育資料,舉辦報告會,對羣眾進行馬列主義理論教育和革命形勢教育。鄂東南電台最初是由紅十六軍幫助建立起來的,1931年湘鄂贛省軍區所屬的紅十六軍轉戰鄂東南,最先在龍港鎮上泉村柏樹下建立電台,擔負與省委和中央蘇區聯絡。1932年龍港胸守後電台、編講所隨機關轉移至九宮山區。
少共鄂東南道委舊址
陽新縣龍港鎮紅軍街
建築佔地面積117平方米,保護面積200平方米。1931年12月,共青團湘鄂贛省委重新劃定各級領導機構和工作範圍,決定分解共青團鄂東南特委,成立共青團鄂東道委和蒲圻中心縣委。其中,團鄂東道委管轄陽新、大冶、瑞昌、武寧、鄂城、咸寧、通山,1932年1月,成立共青團鄂東南道委機關駐龍港,書記先後由江德元、肖華擔任,內設組織部、宣傳部,出版《青年出路》《鄂東南列寧青年》,1932年6月成立團鄂東南道委時撤銷。 [3] 
陽新縣龍燕區蘇維埃舊址
陽新縣龍港鎮紅軍街
建築面積223.2平方米,保護面積500平方米。1929年10月成立龍燕區蘇維埃政府,1930年5月陽新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前隸屬中共陽新縣委,下轄朱灣、灣塘、小港、曹坪、柯家園、駱家梁、桂源、下容、中羅、李家灣、上曾及通山縣燕廈、洋湖、尖山、蘆田、車田、淡家祠、沙店、湖畔等36個鄉蘇維埃政府。1930年9月,陽新縣調整行政區劃,龍燕區撤銷,劃分為龍港、燕廈、楊林三區。龍燕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先後由劉南川、劉道富、肖緒文擔任。 [3] 
鄂東南工農兵銀行舊址
陽新縣龍港鎮紅軍街
鄂東南工農兵銀行建築佔地面積 150.15平方米,保護範圍面積200平方米。於1929年成立於陽新縣金龍區(現太子),原名鄂東農民銀行,行長阮筱濤。銀行的資金有5萬餘元(銀元),黃金270兩,元寶(每個50兩)20餘個,其它手鐲、項圈等零碎銀子4萬餘兩,銅元1萬多串。1930年鄂東南工農兵銀行開始自制紙幣模版,利用當地生產較為精製的紙張印製紙幣,發行一百文至拾串文各種紙幣,在蘇區流通使用。1931年6月遷至龍港,併發行二萬元紙幣。
鄂東南政治保衞局舊址
陽新縣龍港鎮紅軍街
鄂東南政治保衞局成立於1931年4月,隸屬省保衞局,人員均由省局派遣,政治上接受特道委領導,業務歸省局指揮。鄂東南蘇區的二次肅反運動,均由政治局執行。由於當時執行中央極“左”路線,肅反運動擴大化。致使鄂東南根據地在抓“改組派”中,將許多同志錯誤認定為“改組派”而致殺害。解放後,隨着改革開放拔亂反正工作進行,絕大多數當年被當成“改組派”錯殺人員得到平反。 [3] 
鄂東南快樂園、遊藝所舊址
陽新縣龍港鎮紅軍街
早在1929年3月,中共陽新縣委在陽新太子廟組建成立了陽新縣青年文藝宣傳隊。1930年5月改名鄂東新戲團。1931年春至1932年秋,中共鄂東南特(道)委為活躍蘇區文化生活在這裏開辦鄂東南快樂園、遊藝所,佔地1000平米。所內有演出廳、歌舞廳、遊戲廳、棋類廳、報刊廳等。為配合紅軍重大戰役和蘇區政治活動,自編、自演革命文藝節目,藉以提高羣眾革命覺悟,振奮鬥爭精神。 [3] 
彭德懷在龍港舊居、勞動總社舊址
陽新縣龍港鎮紅軍街
1929年秋,李燦、何長工率領紅五軍第五縱隊挺進鄂東南,設司令部於龍港。次年5月,彭德懷率紅五軍二、四縱隊進抵龍港。彭德懷同志住宿在這裏的中重上廳南房。
1932年2月至1932年9月,又在這裏設立鄂東南勞動總社。1931年11月,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能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為維護該法的貫徹實施,各蘇區相繼成立勞動總社,承擔蘇區內《勞動法》執行情況。
鄂東南總工會舊址
陽新縣龍港鎮紅軍街
1930年2月在陽新太子成立,1931年8月成立隸屬湘鄂贛省赤色總工會的鄂東南總工會。下轄陽新、大冶、通山、鄂城、蒲圻、咸寧、崇陽和武寧、瑞昌等9個縣總工會。委員長黃加高。1931年12月至1932年7月成立鄂東南赤色總工會。主任蘇仿人。1932年7月鄂東南第一次工人代表大會在龍港召開,選舉成立了鄂東南赤色職工聯合會。 [3] 
鄂東南中醫院舊址
陽新縣龍港鎮紅軍街
1930年5月,創辦了鄂東南中醫院,設有診斷室、中藥房、藥材炮製室、病房等。在創辦之初,醫務人員僅2人,而且無任何設備。到1931年計有21名醫務人員。1932年10龍港失守後,中醫院隨機關轉移至九宮山區,後來醫務人員分散到各紅軍戰鬥單位。
鄂東南蘇維埃政府遺址
陽新縣龍港鎮紅軍街
1931年9月設立湘鄂贛省蘇維埃政府鄂東南蘇維埃辦事處,1932年1月湘鄂贛省蘇調整鄂東南區劃時,成立湘鄂贛省鄂東辦事處。主任曹玉階。1932年6月,鄂東南蘇區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陽新龍港召開,正式成立鄂東南蘇維埃政府,主席盛茂炯。下屬政治保衞局、電台、編講所、工會、反帝大同盟、經濟委員會等四十八大機關和紅三師等地方紅軍武裝,先後管轄了陽新、大冶、鄂城、武寧、瑞昌等20個縣300餘平方公里,500萬人口的廣大紅色區域,領導軍民鞏固、發展根據地。1932年9月,龍港失陷,鄂東南蘇維埃遷至通山九宮山區。 [3] 
鄂東南紅軍招待所舊址
陽新縣龍港鎮紅軍街
1929年10月至1932年9月設立鄂東南紅軍招待所。起初隸屬於紅五軍後方留守處,後轉交鄂東南蘇維埃政府。由於龍港為鄂東南革命的中心,管轄着湘鄂贛三省21個縣的廣大區域,南來北往的紅軍隊伍、黨政軍幹部經常在龍港活動。創辦時條件簡陋,只為紅軍服務,後來有鋪位100餘個,可同時接待近300人吃飯和近150人住宿。1932年,隨着龍港的失守,紅軍招待所撤銷。
鄂東南彭楊學校舊址
陽新縣龍港鎮
地處龍港鎮下街頭公路西側,佔地5249平方米 [7]  。1930年5月,彭德懷同志率紅五軍進駐龍港時,為加強紅軍軍事、政治和幹部隊伍建設,併為紀念在海陸豐起義中為革命獻身的領導人彭拜、楊殷二位烈士,建議中共鄂東南特委創辦。彭楊學校是一所培訓軍事幹部學校。首任校長吳致民(1900—1935),1932年9月,彭楊學校改為隨營學校而遷走。 [3] 
中共鄂東南特委遺址
陽新縣龍港鎮新街61號
1930年5月,直屬中共中央的中共鄂東特委在陽新太子廟成立。1931年2月,中共鄂東特委移駐龍港,書記吳致民,組織部長方步舟,宣傳部長劉海山(石繼民),秘書長程恆貞(劉溪山),農委書記曹玉階,工委書記老江,婦委書記賈春英。委員羅冠國、左愷明、黃明、曹毓華、黃鳳吉、黃家高、黃庭照、李燮如。隸屬中共中央,管轄陽新、大冶、鄂城、通山、蘄水、蘄春、黃梅、廣濟和江西瑞昌、武寧等10縣。
中共鄂東南特委防空洞

為了防禦國民黨反動派對特委機關的空襲,確保機關人員正常辦公安全,中共鄂東南特委於1931年春在這裏挖了一個防空洞,可容納百餘人。西洞頂原有一棵十餘米高古樟,掛大鐘一口,作報警之用。1982年加固洞壁,砌磚石拱頂,建水泥地坪。1990年砌石坎加固外壁。 [3] 

龍港革命舊址文物保護

龍港革命舊址保護範圍

鄂東南列寧學校舊址(黃石市陽新縣龍港鎮河東村)
保護範圍:東面以龍港老街南北中軸線為參考點向東延伸至龍港河西岸,南面以紅軍招待所舊址南牆東西軸線為參考點向南延伸120米至龍洋路,西面以龍港老街南北中軸線為參考點向西水平延伸50米,北面以中共鄂東南道委舊址北牆東西軸線為參考點向北延伸200米至龍羅路。
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四至為界,東面向外延伸至龍港河西岸,南面以向外延伸至龍洋路,西面向外延伸至106國道,北面向外延伸100米。
中共鄂東南特委舊址、鄂東南特委防空洞(陽新縣龍港鎮龍港新街,東經114°57′04″,北緯29°37′31″)
保護範圍:東面以特委舊址東牆為界向外延伸150米至106國道;南面以特委舊址南牆為界向外延伸10米;西面以防空洞西、北壁為界向外延伸10米至龍港革命烈士陵園外沿;北面以特委舊址北牆為界向外延伸20米。
紅軍街 紅軍街
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四至為界,東面以向外延伸至106國道,北面向外延伸100米,南、西面向外延伸至龍港革命烈士陵園外緣。
鄂東南彭楊學校舊址(陽新縣龍港鎮龍港大道201號,東經114°57′081″北緯29°37′434″)
保護範圍:東北面以舊址建築外牆為界向外延伸20米至106國道,東面以舊址建築外牆為界向外延伸8米,東南面以舊址建築外牆為界向外延伸8米,西南面以舊址建築外牆為界向外延伸8米,西北面以舊址建築外牆為界向外延伸8米。
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四至為界,東北面與保護範圍外延重合,東面向外延伸至106國道,東南面向外延伸48米至紅軍路路口,西南面向外延伸40米至彭楊巷,西北面向外延伸100米至與106國道相連的彭楊巷。
龍燕區第八鄉蘇維埃舊址(陽新縣洋港鎮胡橋村,東經115°02′30″,北緯29°34′56″)
保護範圍:東北面自舊址前檐牆向外延伸12米,東南面自舊址山牆向外延伸5米,西南面自舊址後檐基礎向外延伸3米,西北面自山牆向外延伸5米。
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四至為界,東北面向外延伸3米(池塘外3米),東南面向外延伸15米,西南面向外延伸7米,西北面向外延伸5米。 [8] 

龍港革命舊址所獲榮譽

1975年,在中共鄂東南特委遺址上修建起龍港革命烈士紀念館;
1986年,王任重為龍港革命紀念館題寫館名;
1995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1年06月25日,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03年,被黃石市委命名為黃石市黨員先進性教育基地;
2009年5月,被中宣部公佈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 
2021年3月,被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確定為湖北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12] 

龍港革命舊址主要景點

龍港烈士陵園
烈士紀念碑 烈士紀念碑
鄂東南龍港烈士陵園位於龍港鎮獅子山上,許多烈士長眠此地。如吳致民、陳春意等一批共產黨員都是在此山上英勇就義。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將此山定為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並進行第一次建設,當時青山尚在,無需綠化,在山的東面鋪設了兩百級大青石台階上山,在山頂上建有烈士紀念碑,七十年代,烈士陵園擴建,將以前的小烈士紀念碑拆除,用大理石砌成高大雄偉的鄂東南革命烈士紀念碑。並建有傘亭、六角亭供遊人休息、觀賞。
紅軍街
紅軍街,又稱龍港老街,亦稱革命舊址一條街。坐落在龍港河畔,全長800餘米,寬5米,清一色青石板路面,兩旁全為青磚布瓦二層明清時期舊式鋪店,一進數重。店鋪前均砌有2級石台階。店面為紅漆門板和地板。街道蜿蜒曲折,市面古樸典雅,是江南古鎮的縮影。在土地革命時期,鄂東南蘇維埃政府,共青團鄂東南特委、鄂東南政治保衞局、鄂東南總工會、鄂東南工農兵銀行、鄂東南紅軍招待所、紅五軍司令部等17個黨政軍機關均設在這裏,被稱為“小莫斯科”。紅軍街及其附近共16處革命舊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處不多見的保存較完整的革命舊址羣。在這些革命舊址中,保留有當年的標語、壁畫近百幅,被專家稱為“天然的革命歷史博物館”和“蘇區文化藝術寶庫”。 [9-10] 
龍港革命歷史紀念館
龍港革命歷史紀念館 龍港革命歷史紀念館
龍港革命歷史紀念館,位於龍港鎮新街西側,前臨106國道,後倚獅子山,與龍港烈士陵園毗鄰。建於1976年10月,佔地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47平方米,陳列革命文物315件 [7]  。是湖北省名勝之一,載入了《中國名勝大詞典》。館內有中共鄂東南特委遺址、特委辦公住宿處、特委防空洞、陳列室,共收藏文告、書刊、信件、武器、壁畫、烈士遺物革命文物和照片五百餘件。陳列分五個部分,由紀念館管理的鄂東南蘇維埃政府、彭德懷舊居、彭楊學校、紅軍後方醫院等三十餘處舊址組成。此外,還有安葬着3000餘名紅軍烈士的公墓和17處著名烈士就義地的紀念建築和傳統教育點。
龍港革命歷史紀念館建成後,王任重同志題寫了館名,王平、程子華傅秋濤、陳康、蘭僑等領導同志多次前來視察,並題詞、贈詩。 [4-5] 
陳家大院
陳家大院位於龍港老街上,是陽新龍港革命歷史紀念館,為“兩進兩出”的大宅子,從牆上陳列的畫,仍依稀可以找出當年的革命印跡。
烈士墓 烈士墓
《陽新縣誌》載,龍港老街的雛形,形成於元代末年;明代鼎盛時期,稱龍川市;清光緒十一年,清政府在此設龍港巡檢司,改稱龍港市。清末民初,龍港街店鋪鱗次櫛比,擁有商號、作坊300餘家,甚是繁華,故有“小漢口”之稱。百年境遷,在老街上仍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1920年左右,龍港鎮龍港村下陳灣,有一户陳姓人家與日本人做苧麻生意,這苧麻是龍港鎮特產,在古代被稱為“貢麻”,這户陳姓人家發了大財。發了財的陳氏便在繁華的龍港鎮上,蓋了一棟最大、最氣派的房子,“三進三出”的院落一直延伸到河邊,佔地一千多平方米。後來,陳家大院被日軍佔領,並被燒燬了部分建築,成了日軍在龍港鎮的“指揮中心”。後來,陳家大院又租給國民黨辦公,直到共產黨挺進龍港鎮,陳家大院才“物歸原主”。此時,陳氏主動捐出大宅,成為鄂東南龍燕區蘇維埃政府辦公樓。
龍港紅軍烈士墓林
在龍港境內,還有六處紅軍烈士墓羣,安葬着3011位來自湖南、江西、廣東、湖北等地的紅軍戰士遺骨,其中有石碑墓46冢。 [2]  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位於陽新縣龍港鎮的鵝塘堰紅軍烈士墓林。這裏長眠着在土地革命時期不幸壯烈犧牲的3011位紅軍烈士。為紀念那些長眠的紅軍烈士,傳承不朽的紅軍精神,2000年3月,陽新縣人民政府決定動工興建“湘鄂贛邊區鄂東南紅軍烈士墓林”。紅軍烈士墓林佔地面積64畝,總投資660萬元。已投資400多萬元,完成了墓林前門廳的主體建築和墓林廣場、台階、墓碑等建設。 [11] 

龍港革命舊址價值意義

龍港革命舊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遺產,作為近現代重要史蹟及代表性建築,也是湖北省乃至全國範圍內一處不多見的革命舊址羣。在這些革命舊址中,保留有當年的標語、壁畫近百幅。舊址羣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鄂東南革命根據地軍民進行革命鬥爭的光榮歷史,再現了彭德懷李燦何長工吳致民、黃火青、曹大駿葉金波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業績。
1976年,湖北省革命文物工作座談會在龍港召開,來自國家文物局和全國27個省市的專家代表一致稱讚“龍港是一個天然革命歷史博物館”和“蘇區文化藝術寶庫”。 [1]  [5] 

龍港革命舊址交通信息

106和316國道縱貫南北,南聯贛廣,北通京漢。大(慶)廣(州)高速和杭(州)瑞(麗)高速在此交匯。大廣南高速出口距鎮區僅1公里,是黃石武漢武昌九江、咸寧、廬山風景區、九宮山風景區必經之地,鎮區22條通村通組公路全部硬化,與之形成便捷的交通網絡。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