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津橋

(福建省安溪縣橋樑)

鎖定
龍津橋位於福建省安溪縣城南街(今大同路)與藍溪溪岸交匯處,即古黃龍渡,後稱龍津渡。龍津橋和上游的鳳池橋(現為安溪大橋),歷史上關係着藍溪兩岸的盛衰。舊《縣誌》載:“建兩橋,邑人物始盛。”
中文名
龍津橋
橋    長
251.2米
12米
年    代
宋紹興八年
據舊《縣誌》載:(南)宋紹興八 [1]  年(1138),縣令倪察始作浮橋。慶元間(1195—1200),知縣趙師戩建石址木樑。至嘉泰二年(1202)始成。長六十六丈,覆以屋。紹興二十一年(1151)起,朱熹任泉州府同安縣主簿兼領學事五年間,多次遊覽安溪縣名山勝景,曾搦管標題“清溪八景”,其中有“龍津夜月”一景,即指龍津渡和龍津橋。
後屢圮屢修,至乾隆(1736—1795年)初橋圮,以後未再造。1982年重建龍津大橋,歷時三年八個月完工。橋長251.2米,寬12米。
【注】龍津橋題詠
題龍津橋
【南宋】陳宓
兼旬積雨載晴虹,洗出溪山罨畫中。
別浦漁歌來暝色,長橋人語半秋空。
吏閒剩得三更月,民阜多逢五日風。
作計追陪今恐後,杯盤隨意底須豐。
【注】陳宓,南宋嘉定間(1208—1224)任安溪知縣。
龍津夜月
【明】秦鍾震
峯外雲光搖彷彿,往來任棹孤明月。
溶溶水浴脱鷗輕,龍劍空吟羞白髮。
【注】秦鍾震,晉江人,明萬曆間刑部郎中,寫有《清溪八景迴文詩》,此為其中之一。
賣茶郎2008年拍攝 賣茶郎2008年拍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