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津村

(廣東佛山市龍津村)

鎖定
龍津村是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由三個自然村組成,常住人口3000多人,外來人口4000多人。面積約4.5平方千米。
中文名
龍津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面    積
4.5 km²
常住人口
3000多人

龍津村龍津村概況

龍津村位於長樂市航城街道南大門,屬長樂市近郊區,距市中心僅3公里,峽漳公路和青閘公里以及蓮柄港河流從村境內過,交通便捷,基礎設施到位。全村管轄3個自然村,分別是閘兜、長池(包括下路)、後山自然村。全村630户,共2055人,黨員72人。區域面積1.1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42畝,山林地面積450畝。 [1] 
隨着首佔新區的開發,龍津村着力做好全村土地統一徵地各項工作,落實好羣眾賠青、補償、安置等工作,統一徵地工作已順利開展中,有力地推動的龍津各項工作的開展。 [1] 
在航城街道黨工委的正確領導下,隨着首佔新區規劃開發,龍津村融入了新城區的發展步伐中,正朝着城鎮化建設邁進,充分發動和依靠黨員、羣眾,搶抓機遇、奮力拼搏,努力早日實現和諧、富裕、生態環境優美的新農村。 [2] 

龍津村經濟發展

二十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龍津村經濟收入只靠農業生產,但收入不高,每月平均收入約300-600元左右。步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隨着工農業生產不斷擴大與發展,集體經濟和非公有制企業日漸增多,陶瓷生產成為了龍頭企業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非公有制企業由九十年代的70多間發展到130多間,不斷完善企業管理體制,促進了村的經濟發展。
龍津村民以往主要以種桑養蠶耕塘為生。自日寇侵華後生活變得悲慘,村民逃荒,民不聊生。解放以後人民翻身做主人,特別是1979年的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1] 
其實,龍津在1967年已建起了糧食加工廠,後又辦起了豆腐加工場。接着,根據龍津的有利條件,在騰衝崗開辦了紅磚廠;1972年又興辦起南莊印刷廠;1973年辦起了藤廠;同年又建造了龍津藤料中轉站,解決了各生產隊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1974年又建造了幾座共有四千多平方米的貨倉,為廣州廠家存放貨物產品以此收取租金。1973年、1974年期間,龍津五金廠、龍津木廠、龍津農機維修站相繼開辦;1975年塑料廠開辦,到了九十年代,陶瓷廠紛紛上馬,一下子成為龍津乃至南莊鎮的龍頭產業,為龍津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龍津村社會事業

文化教育:龍津村在1992年投資3000多萬元,興建一座新型的龍津小學,大大改變過去教室簡陋,設備跟不上形勢需要的落後局面。學校佔地20多畝,建成教學樓、教師綜合樓、教師宿舍、游泳池、體育室。隨後又開闢電腦室、語言實驗室等。同時,又投入200多萬元興建四層共4000平方米的學前教育綜合樓。全校有學生近700多名師生。近年來,龍津小學教育設備不斷完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被評為佛山市一級學校。
同時,開辦了龍津幼兒園,實行學前教育。另外,村委會還設置了2輛45座的校車,接送學生,解除了村民的後顧之憂。 [1] 
為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建成了革命烈士廖錦濤故居,陳設許多烈士遺留的文物,成為南莊鎮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基地。
體育:為響應全民健身運動,村委會根據村民喜歡打籃球的特點,經常組織籃球、拔河、乒乓球和象棋等賽事。每次運動會也邀請企業的外來工參加,使運動會辦得有聲有色,深受村民和外來工的歡迎。

龍津村村政建設

隨着經濟收入增加,村委會實事求是地為羣眾辦了許多實事,受到了村民們的讚揚。
一是改變了農村飲水的習慣,興建了水塔。過去農民都是到河涌或井邊挑水,水質很不清潔,嚴重威脅着村民的身體健康。1984年在騰衝崗邊建成了水塔,供村民以飲食用水。後來,全村飲用水都是由南莊鎮自來水廠供給,大大方便了村民。
二是修建村道,改變街道兩旁的環境衞生。把龍津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村道修成水泥路。在村民小組中掀起改造村容村貌的建設熱潮。全村清理衞生死角1420平方米,擴建公路7000平方米,興建小公園3個,擴建花基、花圃1080平方米,新建綠化面積2650平方米。每條自然村都建有標準的籃球場。使村容村貌得到了較大的改觀。

龍津村榮譽稱號

2021年3月,入選第八批“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名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