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津大橋

鎖定
龍津大橋(南門大橋) 古稱龍津橋,在安溪縣城南黃龍渡(今大同路南端)。
中文名
龍津大橋
別    名
南門大橋
古    稱
龍津橋
地理位置
安溪縣城大同路南端

龍津大橋建築結構

龍津大橋設五孔四墩二台,上部結構為鋼筋混凝土雙拱橋,淨跨徑40米,矢跨比1/3,抽拱係數2.814。設計荷載為汽一15級,掛一80級,下部為重力式石墩,北台為空心台,設一淨跨9米的圓孤拱,以備環城路與大橋立交之用。南台為組合式,前台由15根鑽孔灌注樁組成,每根直徑1米,後台為U型台。建橋中耗用木材1100立方米,鋼材150餘噸,石料8000立方米,投工20多萬工日,總造價230多萬元。 [1] 

龍津大橋修築歷史

宋紹興八年(1138)安溪縣令倪察始建浮橋。淳熙三年(1175)縣令趙善竦再修。慶元年間,縣令趙師戩始建石址木樑橋,至嘉泰二年(1202)縣令趙晏續建完成。長66丈(合198米)後圮。明天順四年(1460)邑人李森再修。又圮。萬曆二十九年(1601)知縣廖同春在東皋建浮橋。至三十五年因行人不便,移建黃龍渡頭,又被洪水沖毀。清順治六年(1649)知縣徐騰鯨重修,後被洪水沖壞。十五年知縣韓曉再造,又壞。康熙十二年(1673)知縣謝宸荃捐俸重建浮橋,又壞,後任知縣辜文麟再修又壞,其後,歷230多年沒有造橋。
1982年5月19日,為方便溪兩岸人們的來往,縣政府成立南門大橋指揮部,着手籌備修建龍津大橋。10月10日正式動工建造。1986年7月1日竣工通車。該大橋全長251.23米,寬12米,高15米,為縣內最大公路橋。
2005年,南門大橋拓寬建設工程由安溪縣計劃局批准立項。該工程在原大橋的下游加寬一座寬14.5米的新橋,並改造舊橋橋面,使之與新橋相配,組合成一座行車道為雙向六車道寬21.5米、兩側各2.5米人行道的橋樑,設計荷載:城-B級,新橋上部結構為1×20米預應力簡支板梁+(42.5+3×43.6+42.5)米等截面預應力箱型連續梁,下部為鑽孔灌注樁基礎,花瓶式Y型橋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