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

鎖定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浙江麗水龍泉市傳統制瓷工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龍泉青瓷緣起晉代,北時期已初具規模,宋元之際進入鼎盛時期,制瓷規模空前龐大,技藝登峯造極,至清代逐漸衰落。新中國成立後,龍泉青瓷開始逐步恢復生產,並且在製作技藝上不斷創新,逐步進入隆盛時期。
2006年5月20日,龍泉青瓷燒製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浙江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被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截至2011年12月,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是全球第一個且是唯一一個入選人類“非遺”的陶瓷類項目。 [1] 
中文名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Ⅷ-9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申報地區
浙江麗水龍泉市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歷史淵源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萌芽期

龍泉青瓷源於西晉時期,當時的龍泉地區和現在一樣,山嶺連綿,森林茂密,瓷石等礦藏資源極為豐富,這首先就為青瓷的生產提供了豐富的燃料和原材料,其次龍泉地區河流眾多,水路交通便利,為燒製青瓷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同時也有利於龍泉青瓷的對外流通和傳播。所以龍泉窯的作坊大多數位於有山有水有樹的地方,方便獲取燃料、原料和水源。在龍泉青瓷萌芽時期,當地的老百姓吸取其他地區的制瓷技術與經驗,利用本地優越豐富的自然條件,創造出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瓷器——青瓷。由於剛剛起步,技術和經驗不足,這一時期的青瓷作品製作粗糙,樣式單調,顏色暗沉,皆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為灰白色,少數灰顏色暗沉,皆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為灰白色,少數灰黑色,胎壁薄而堅硬。三國兩晉時期的窯業規模也不大,主要是家庭手工作坊,並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專業燒瓷工廠。
隨着時間的推移,到了五代和北宋中期,制瓷技術慢慢得到提高,龍泉青瓷的地位也得到提升,漸漸進入上層社會,成為宮廷的貢品。當時吳越國的統治者為了討好中原君主,每年向中原地區進貢不計其數的“秘色瓷”,以示修好。龐大的需求刺激了瓷器的生產,供不應求使得越州的窯場無力承擔如此大量的瓷器製造,在這樣的情況下,龍泉窯便迎來了自身絕佳的發展契機。與此同時,人口流動為龍泉地區帶來了一批優秀的瓷匠,他們把先進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傳播給當地的燒瓷作坊,使得制瓷的工序和過程更為縝密和複雜,製作出來的青瓷色澤更加圓潤,製作青瓷的技藝突飛猛進,質量迅速提高,窯業規模日益擴大。龍泉窯憑藉純正的釉色,細膩的質地一躍成為江南第一名窯。 [2]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鼎盛期

北宋後期直到元代初期,龍泉青瓷並沒有滿足所獲得的成就止步不前,而是取長補短。登峯造極,在吸收其他名窯制瓷技術的同時不斷提升青瓷精湛的工藝,在保持優勢的基礎上研究翻新,為獲得更加精美絕倫的瓷器堅持不懈,進而達到了一個頂峯狀態。此時龍泉窯的規模也進一步擴大,一躍成為宋朝最大的瓷業中心。據史料記載,在宋元時代,“甌江兩岸,瓷窯林立,煙火相望,江中運瓷船隻來往如織。”龍泉青瓷又揭開了一個嶄新的面貌,這段時間是其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
龍泉青瓷在南宋時期之所以能獨樹一軹,佔盡芳華,除了自身努力探索之外,還受到當時動盪不安的社會和王孫貴族喜好的影響。兩宋交替之際戰火紛飛,特別是北方受到了戰爭的極大破壞,當時位於北方的官窯不堪重負、相繼衰落,這一方面給處在南方的龍泉青瓷提供了一個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促使攜帶北方優秀制瓷技術的工匠流動到江浙地區,龍泉青瓷把南藝北技融會貫通,從而創造了中國青瓷史上的巔峯。 [2]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衰退期

龍泉青瓷進入元代社會繼續受到世人的矚目,龍泉窯在巨大的需求中規模進一步擴大,窯址和產品的數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到了元代後期,社會動盪不安,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劇,戰爭的硝煙又四處瀰漫,嚴重影響着青瓷的生產。這一時期的青瓷在質量上也開始走下坡路,燒製工程不再得到嚴格的控制,胎骨逐漸轉厚且較粗糙,多數瓷窯在還體成型以後未得到很好的修整,軸層減薄,器品釉色青中泛黃,造型和樣式也不及以前典雅美觀。到了明清時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依然存在,最大的打擊是中國帝王將相夜郎自大,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航海事業自此衰落,青瓷對外銷量鋭減,龍泉窯窯口紛紛倒閉,官窯不復存在,為謀生路,改燒民間通用青瓷,以實用性為日的的民窯繞製出來的青瓷造型和質量大不如前,盛極一時的龍泉青瓷在歲月的洪流中慢慢被沖刷、埋養。 [2]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恢復期

建國以後,龍泉青瓷重新獲得了國家的重視,撥開塵土,又見天日。1957年,周恩來總理下達了“要恢復青瓷生產”的指示,在這一指示的號召下,浙江省由八位專家組成仿古小組。在第二年春天點燃了恢復龍泉青瓷的第一爐窯,瀕臨失傳的青瓷製作工藝再次得到了發展,澗零之花重新綻放。經過五十年的恢復發展,龍泉青瓷步入了一個全新的繁榮期。雖然南宋巔峯不可超越,但是在繼承和仿古的基礎上,也有新的突破。尤其是現代社會各種技術的高速發展,燒製青瓷所需要的條件和設施有迅速的提高和堅實的保障,龍泉青瓷在釉色和質地上完全可以與宋元時期她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再加之現代藝術家的獨特理解,龍泉青瓷詮釋了當代社會特有的審美意藴。 [2]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工藝特徵

龍泉窯生產歷史長達1600多年,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施釉往往多次,釉較厚,玻璃光感很強。龍泉窯的白胎青瓷,胎質細膩緻密,白中泛青。釉層柔和無開片,足底露胎處呈赭紅色,俗稱“硃砂底”。馳名中外的龍泉窯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質晶瑩的青玉,其色調可與翡翠媲美,達中國古代青色最佳的境界。 [3]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工藝流程

龍泉青瓷工藝流程由配料、成型、修坯、裝飾、施釉和素燒、裝匣、裝窯、燒成九個環節組成,其中施釉和素燒兩個環節極富特色。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2張)
施釉:可分為蕩釉、浸釉、塗釉、噴釉等幾個步驟。厚釉類產品通常要施釉數層,施一層素燒一次,再施釉再素燒,如此反覆四五次方可,最多者要施釉十層以上,然後才進入正燒。
素燒:素燒温度比較低,一般在攝氏800度左右。而釉燒則在攝氏1200度左右,按要求逐步升温、控温,控制窯內氣氛,最後燒成成品。南宋至元代前期,龍泉窯曾燒製薄胎原釉器物,施一層釉燒一次,最厚可達十餘層。 [4]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傳承保護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傳承價值

龍泉窯是中國陶瓷史上燒製年代最長、窯址分佈最廣、產品質量最高、生產規模和外銷範圍最大的青瓷名窯。青瓷燒製不僅是一種技術,而且也是一種藝術。上乘青瓷青翠滋潤、瑩澈剔透,富於韻味,有“類玉”之美,體現出深厚的文化內涵。 [4]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傳承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恢復了清末民初以來衰微的青瓷燒製工藝。但由於青瓷器皿的功能逐漸被現代物品所代替,故社會需求並不多。青瓷生產的一些技藝漸被遺忘,加上現代機械的介入,傳統手工制瓷技藝面臨着嚴重的挑戰,瀕於消亡,亟待拯救、保護。 [4]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傳承人物

徐朝興,男,漢族,1943年3月生,浙江省龍泉市人。2006年5月,龍泉青瓷燒製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編號VIII-9。2007年6月,徐朝興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龍泉市申報。徐朝興13歲時學習瓷碗製作,15歲時師從李懷德老藝人學藝,熟練掌握了研磨、配料、拉坯等工序。1963年,徐朝興進入了浙江美院為學生製作畢業設計,其間研讀了許多相關書籍,並請教老師和同學,理論知識得到了很大提高。徐朝興繼承了龍泉青瓷哥窯、弟窯的技藝特點及開片絕技,做工精細,同時根據龍泉青瓷的工藝特點,將其與美術裝飾相結合,以釉、胎的特性和美術紋樣體現了產品的自然美。1982年作品“52公分迎賓大掛盤”,獲第二屆全國陶瓷設計評比一等獎,被譽為當代“國寶”,現收藏在中南海“紫光閣”;“羣猴掛盤”、“灰釉水波碗”收藏於中國美術館,還有諸多作品獲各類獎項和被各地收藏。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徐朝興還致力於傳統藝術的傳承,在當地收的徒弟盧偉孫、陳愛明等人在青瓷製作方面也具備很高的造詣。 [5]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保護措施

2009年9月,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人類“非遺”項目中唯一的陶瓷項目。
龍泉市建立了一支掌握精湛核心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隊伍,在技藝的傳承方式上,鼓勵家族相傳和師帶徒的遞代傳承模式。 [6]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龍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龍泉青瓷燒製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龍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市對外合作交流中心、龍泉青瓷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區管理中心)。 [9]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主要流派

龍泉窯宋元雕龍梅子青盤 龍泉窯宋元雕龍梅子青盤
傳統上分“哥窯”與“弟窯”。哥、弟窯之説來自明人記載:“宋處州龍泉縣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器。章生二所陶名章龍泉,又名弟窯。章生一之哥窯其兄也。”是否真有兄弟二人,王無可考。但這使龍泉窯形成兩種不同的燒製方法。
在南宋中晚期出現了一類黑胎開片瓷器,即所謂哥窯瓷,與著名的官、汝、定、鈞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特點是“胎薄如紙,釉厚如玉,釉面佈滿紋片,紫口鐵足,胎色灰黑”。此類產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開片取勝,因開片難以人為控制,裂紋無意而自然,可謂天工造就,更符合自然樸實、古色古香的審美情趣。
另一類胎白釉青,釉色以粉青、梅子青為最,豆青次之,即所指的弟窯,被譽為民窯之巨擘。青翠的釉色,配以橙紅底足或露胎圖形,產生賞心悦目的視覺效果。南宋中晚期起,尤其是在元代,運用露胎的作品大量出現,人物塑像的臉、手、足等,盤類器物內底的雲、龍、花卉等,裝飾獨具神韻。 [3] 

龍泉青瓷燒製技藝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2年11月16日—18日,龍泉市舉辦“第七屆中國龍泉青瓷·龍泉寶劍節”,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在展覽中被展示。 [6] 
2017年11月10日,首屇“雲破天青”弘揚傳承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臻品展在上海羣眾藝術館開幕,龍泉青瓷傳統燒製技藝在展覽中被展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謝小銓在參觀後高度評價了五位龍泉青瓷藝術大師的22件作品,稱其為“飽滿智慧濃濃心血的”、“青瓷之妙天人合一”。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