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江頌

(樣板戲)

鎖定
1963年春,東南沿海(福建龍海)某地遇到特大幹旱,龍江大隊黨支部書記江水英到縣裏開會回來,向社員們傳達了縣委的指示,介紹了旱區的災情。縣委決定在龍江大隊堤外堵江抗旱。九龍江地勢低,旱區地勢高,如果築起攔江大壩,擋住上游水流,逼江水改道,就可以把水送到旱區。
中文名
龍江頌
類    別
現代京劇
編    劇
上海京劇院《龍江頌》劇組
主要人物
江水英、阿堅伯,李志田
演出劇團
上海京劇院

龍江頌詳細劇情

1963年,福建東南沿海地區遇到特大旱災,縣委召開了抗旱動員大會,大會決定在龍江村修築一條攔河大壩,用龍江水解救旱田。龍江大隊黨支部書記江水英堅決執行縣委指示,為了支持抗旱,龍江大隊不惜損失300畝高產田,並放棄一窯磚的副業收入。對此,大隊長李志田想不通,希望水英到縣委反映龍江大隊的實際困難。這時,暗藏的階級敵人黃國忠藉機四處造謠,説後山有座虎頭巖,當地人説,虎頭虎頭使人愁,山高坡陡水斷流,這水根本流不過去。水英當場揭穿了這個謠言,並做通李志田的思想工作。面對龍江大隊的損失,水英提出:“堤內損失堤外補”,使損失降低到最小。築壩工程開始,解放軍也派來部隊支援。不料,大壩出現塌方,急需柴草堵住塌方。黃國忠得知大壩急需柴草,頓生一計,通知磚窯提前燒火,企圖將柴草燒光。水英及時趕到磚窯,命令磚窯立即停火,將磚窯的柴草全部支援大壩。後山打通虎頭巖工程人手少,難以按時完成,水英從全局出發,抽調龍江大隊的人力,支援後山打通虎頭巖。虎頭巖打通後,大壩合龍,龍江水流到了後山,但卻淹了龍江的良田和房屋。黃國忠慫恿大隊長李志田,以拯救龍江的良田和房子為藉口,準備破掉大壩,李志田不同意破掉大壩,但聽信黃的挑撥準備到壩上關閘。阿堅伯聞訊前來勸阻,遭到李的拒絕,就在爭執之中水英及時趕來,制止了黃國忠的破壞活動,並將黃逮捕法辦。水英當眾揭露了黃的罪惡歷史,原來黃國忠原名王國祿,解放前是後山地主家的狗腿子,欺壓百姓,罪惡多端,解放後,隱藏在龍江大隊。龍江水送到了旱區,解救了九萬畝受旱土地。第二年,後山各個生產隊都獲得豐收,他們為感謝龍江大隊高尚的風格,紛紛前往糧站代替龍江大隊交糧。糧站管理員解釋,龍江大隊為支持抗旱淹田受損害,縣委指示交糧任務不再攤派給他們,讓後山各生產隊把代龍江大隊交的公糧拉回去,而後山生產隊就是不肯。這時,水英和龍江社員們也來糧站送公糧,説龍江大隊損失的糧食已經全部補了回來,交公糧是理所當然,建議後山生產隊代龍江交的公糧,作為餘糧賣給國家。最後,糧站了解清楚各生產隊已留足口糧和種子,決定收下所有的糧食。

龍江頌背景介紹

該劇是繼八個"樣板戲"之後又一部很有影響的現代京劇,它也產生於"文革"之前,其主旨在於讚美犧牲自己、顧全大局的共產主義精神,這種"龍江"風格曾被人們廣為傳頌。該劇在反覆修改的過程中,直接受到"樣板戲"的影響,其藝術上的成就是突出,但過分誇大階級鬥爭的內容,以及對人物概念化的描寫,也使該劇的藝術感染力受到消弱。影片基本保持了舞台劇的特色。

龍江頌潮劇

龍江頌情景

龍江頌
1963年春,東南沿海某地遭遇特大幹旱,縣委決定在龍江大隊堤外堵江引水救旱。大隊黨支部書記江水英主動隨承擔最大犧牲堅決執行縣委指示,決定犧牲三百畝產田,放棄一窯磚副業收入,與本位思想嚴重的大隊長李志田發生劇烈衝突。最後,江水英團結幹部、羣眾,堅持送水到旱區,使全區九萬畝受災土地得到挽救。

龍江頌考釋

根據上海京劇院同名劇本移植。此劇是以“文化大革命”八個樣板戲為樣板創作的現代革命京劇。潮劇文本全部照搬京劇本。70年代初,汕頭地區潮劇團、潮安潮劇團、澄海潮劇團演出。
王建安將軍最恨弄虛作假,凡事均躬身親察。“文革”中某日,王建安將軍到樣板戲《龍江頌》原型地調查,發現情況與宣傳材料出入很大,即按實際情況向上反映。江青批示《龍江頌》是“唱腔的需要”。將軍由此被扣上“反對革命樣板戲”的大帽子,挨批甚烈。山西大寨為全國農業生產典型。某日,王建安將軍到大寨參觀,不按指定路線,不聽經驗介紹,而是上坡下田,走村串户,與農民個別交談。參觀後,他寫調查報告向中央反映:大寨農民家中沒有餘糧,農田作業基本上是手工,並提出,實現“四化”首要問題是把糧食搞上去。該報告被轉發中央政治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