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江路

(山東省青島市龍江路)

鎖定
龍江路,位於青島市市南區,屬龍江路居委會。在青島5條以“龍”命名的馬路中,龍江路是最長的。龍江路西起龍口路與廣西路交界口 [1]  ,東至華山路,是條曲折的馬路,馬路一側是青島著名景點信號山公園(迎賓館·總督官邸)。
中文名
龍江路
地理位置
青島市
起    點
龍口路與廣西路交界口
終    點
華山路
性    質
道路名

目錄

龍江路由來

青島灣的漁村青島,自明代開放為港口稱青島口,清後期發展成市鎮,隨着人口房屋的增多,市鎮向大石頭山麓延伸,被稱作“上青島”。德佔青島後,“上青島”是最早被拆除的村莊,德國總督在這裏建了豪華的官邸。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在龍山(即信號山)下修了一條從原總督官邸門前通過的馬路,叫龍山路。又在原總督官邸花園前修了一條馬路叫龍江路,路名取自當時對黑龍江的簡稱。5條“龍”路中,有人説這條叫“龍江”的馬路與原先的青島河有關,可是青島河只勉強算是條河,與“江”毫無關聯。

龍江路發展歷史

許多年裏,龍江路上建築不多,因為它中間很長的一段,一邊是原總督官邸的園林,一邊是青島河。
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這一帶的青島河還比較寬,河上建了一道石壩,將河水圍出一個人工湖,湖周圍綠樹成蔭。石壩的中部呈“凹”型,河水溢出大壩時瀉下,如同小的瀑布,在“凹”的底部又形成了一個池塘,人們稱之為“下湖”。這段河牀比龍江路低下去許多,如同山谷中的溪流,兩旁是成片的白楊林,附庸風雅的文人墨客叫它“白楊谷”,當時有文學社團常在這裏聚會。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中國政府一時還未入城接管,這裏清晨多次發現死屍,據説是敵偽政府把一些“知情人”槍殺滅口後拋屍這裏,一時間人們都不敢來這裏聚會遊玩。
近幾十年,青島河以被填平,建起了住宅,龍江路上的這段往事便成了歷史。
龍江路、龍口路上曾有天任醫院,院長儲天任,是一家較大的私人醫院,設有內、外科,眼科,皮膚科,婦產科,有住院部。
恆山路從黃縣路通過龍江路到華山路。20世紀50年代,迎賓館修了圍牆,把恆山路的一段圍在了迎賓館內,恆山路只餘下了很短的一段。恆山路、龍江路口有一座優美的建築,建於1935年,換過多次主人,淪陷時作為偽警察局局長的住宅,解放後長期作為招待所,是一家公司的辦公樓。恆山路上還住過台靜農。
台靜農是新文學早期文學社團“未名社”成員,他的小説《地之子》等受到魯迅讚賞,被稱為鄉土文學作家。台靜農1935年來青島,在山東大學任教,教《中國文學史》、《歷代文選》。徐中玉回憶早期山東大學中文系的學生中,除個別如臧克家等喜歡新文學,其餘多喜歡研究古典文學及語言訓詁。自老舍、台靜農等來校後才有多一些同學喜歡新文學,他們成立新文學會,在報上出《新地》文學週刊,台靜農常參加他們的活動,並給予一些指導。
台靜農穿灰布長衫,戴眼鏡,操洪亮的皖北口音,質樸、温和、平易、大度。魯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山東大學舉行追悼會,台靜農介紹了魯迅的生平。抗戰勝利後,台靜農去台灣任教,不成想終老於台灣。他晚年懷念青島,在《談酒》中懷念在青島與老舍的交往,談到青島的“苦老酒”,即即墨老酒。即墨老酒比南方的紹興老酒苦。葉石蓀、王國華等文化名人也曾住在龍江路上。
華山路很短,一端以石階路與龍江路相聯,一端直通龍江路,初期是日本人住宅。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了日本人在青島開辦的紡織工廠、紡織機械廠、印染廠等十幾個工廠組建中國紡織公司青島分公司,其產值佔青島工業半壁江山。在全國僅次於上海,而多於天津,三地當時有“上青天”之稱。
青島紡織公司的經理是範澄川,受到共產黨思想影響,當時他住在華山路13號,女畫家趙仲玉與他同住一樓,分住樓上、樓下,趙仲玉是地下黨組織成員,組織通過她與範澄川聯繫。在青島解放前夕,範澄川不僅沒遷走工廠,自己也留在青島,並完整保護了公司的近20個工廠。解放後,他曾任紡織研究院副院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