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師草

鎖定
龍師草(Eleocharis tetraquetra Nees in Wight)是莎草科、荸薺屬植物。杆叢生,高30-50釐米,稈的基部有1-2個葉鞘;鞘帶紅色或紫紅色,頂端向一面深裂因而鞘口很斜。穗稍斜生稈頂端,長卵狀卵形或長圓形,基部3鱗片無花,上面2片對生,下部1片抱小穗基部一週;餘鱗片均有1兩性花,鱗片緊密覆瓦狀排列,長圓形,先端鈍舟狀,小堅果倒卵形或寬倒卵形,花柱基三稜狀圓錐形,疏生乳頭狀突起;花果期9-11月。 [5] 
分佈於中國和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在中國分佈於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地。龍師草主要生長在水塘、溝溪邊淺水處及沼澤、濕地等水域。
龍師草高矮適中,可以栽於花盆觀賞,亦可栽於水榭旁用於觀賞。亦可藥用,適用於瘡癤、頭痛。
(概述圖參考來源: [6] 
中文名
龍師草
拉丁學名
Eleocharis tetraquetra Nees in Wight [7]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禾本目
莎草科
荸薺屬
龍師草
命名者及年代
Kom.,1834

龍師草形態特徵

龍師草外觀圖
龍師草外觀圖(7張)
多年生草本,沼生或淺水生草本。有時有短的匍匐根狀莖。稈多數,叢生,鋭四稜柱狀,直,無毛,高25-90釐米,有時達100多釐米,直徑1毫米。葉缺如,只在稈的基部有2-3個葉鞘;鞘膜質,下部紫紅色,上部灰綠色,在最裏面的一個鞘最高,鞘口近平,綠褐色,頂端短三角形兼有短尖,高7-10釐米。小穗稍斜生,長圓狀卵形、寬披針形或長圓形,頂端鈍或急尖,基部漸狹,長7-20毫米,直徑3-5毫米,褐緣色,有多數花;在小穗基部的3片鱗片內無花,下面二片對生,最下面的一片抱小穗基部一週,背部寬,較硬,綠色,邊緣淡褐色,膜質,其餘鱗片全有花,大致相似,緊密地復瓦排列,長圓形,頂端鈍,舟狀,長近3毫米,寬近1毫米,紙質,不透明,背部較寬,綠色,有1條脈,兩側近鏽色,邊緣為狹幹膜質;下位剛毛6條,微紅淡褐色,稍硬而直,有少數倒刺,長或多或少等於小堅果;柱頭3。小堅果倒卵形或寬倒卵形,微扁三稜形,腹面微凸,背面十分隆起,漸向基部漸狹,長1.2毫米,寬約9毫米,淡褐色,嫩時微綠,具粗而短的小柄;花柱基圓錐形,頂端漸尖,扁三稜形,有少數乳頭狀突起,長約為小堅果的2/3,寬約為小堅果的7/9。花果期9-11月。 [1]  [8] 

龍師草近種區別

龍師草與羽毛荸薺(學名:Eleocharis wichurae Boeckeler)比較相近,均為多年生沼生草本,具較短根狀莖等;但是羽毛荸薺稈為三稜形,稀為四稜狀,基部葉鞘為淡褐色,下位剛毛上密生扁刺,呈羽毛狀,刺白色,倒向,或平展,與龍師草明顯有別。 [2] 

龍師草生長環境

生於水塘、溝溪邊淺水處及沼澤、濕地等水域。對水質、底質適應性較強,底質鬆軟肥沃區域生長更好。 [2] 

龍師草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和日本、印度、馬來西亞;在中國分佈於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永嘉、瑞安、泰順)、江西、湖北、福建、廣東、香港、廣西、台灣、雲南。 [2]  [9] 

龍師草育植技術

龍師草可栽於水榭旁、花盆、人工湖中等,水不宜太深,保持在10-15釐米即可。用短根狀莖或分株繁殖最為簡便,成活率很高,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用有性繁殖。 [2]  也可以用分株繁殖,留龍師草莖稈高20釐米,其餘剪去,用利刃切割成10-20芽的小叢,在大田栽植,圃地可選用普通的水稻田。 [3] 
採收加工:夏、秋季採收全草,洗淨,曬乾備用。 [4] 

龍師草主要價值

觀賞:龍師草高矮適中,可以栽於花盆觀賞,亦可栽於水榭旁、人工湖中與其他花卉組成景觀。其稈為四稜形在本屬中也不多見,有較好的觀賞效果。 [2] 
藥用:龍師草全草可藥用,清熱、化痰、消積。適用於瘡癤、頭痛、目赤、小兒疳積、夜盲症。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