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巖山歌戲

鎖定
龍巖山歌戲,福建省龍巖市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龍巖山歌戲,是在繼承傳統閩西民間小戲和傳統閩西山歌的基礎上,加以充實規範發展而形成的劇種,也是閩西的一大特色地方劇種。 [7]  龍巖山歌戲的表演,起初只是延續《採茶燈》等民間小戲的表演手法,比較簡單,後來逐步形成了龍巖山歌戲自己的一套完整和相對定型的基本功和表演程式。龍巖山歌戲的音樂豐富,竹笛是主奏樂器。舞台美術與劇目、音樂、表演藝術一樣,也是簡潔、清新、明快。 [2] 
2018年7月30日,“龍巖山歌戲”被列入龍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8]  2019年2月25日,“龍巖山歌戲”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Ⅳ-8。 [4] 
中文名
龍巖山歌戲
批准時間
2019年2月25日
非遺級別
省級
非遺編號
Ⅳ-8
申報地區
福建省龍巖市
非遺類別
傳統戲劇
保護單位
龍巖山歌戲傳習中心

龍巖山歌戲歷史淵源

龍巖山歌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繼承傳統閩西民間小戲和傳統閩西山歌的基礎上,加以充實規範發展而成的劇種。主要流傳於龍巖市新羅區城鄉及其毗鄰的漳平市龍車、永福、麥園等地,是閩西繼閩西漢劇、閩西木偶戲之後的又一大地方劇種。
在閩西的一些節慶活動中,一些傳統民間藝術的表演之後,往往會緊接着表演一些民間小戲。如在《打船燈》、跳《採茶燈》和踩《竹馬燈》之後,為滿足觀眾的要求,就會在表演場地上,在觀眾圍觀的圈子當中,緊接着演出如《補缸》《雙扶船》《鬧五更》《賣花線》《看花燈》《賣草墩》《借衣勸友》《大小爭風》《王婆罵雞》《打寶刀》之類的民間小戲。
這些民間小戲篇幅都較短,都是單齣戲。戲劇情節較為單純,大多以男歡女愛為內容,夾雜了不少調情的成分,有固定的劇情、固定的道白、固定的唱詞及固定的曲調。僅在偶爾間,個別演員會在道白中插上幾句與現場景況緊密相關的、現編的幾句俏皮話插科打諢,以引得滿場大笑,活躍氣氛。這些民間小戲的劇本和配曲,都是靠民間藝人世世代代口耳相傳或民間手抄本流傳下來,一般都有上百年曆史了。
1955年9月,龍巖縣人民政府組織温七九等一批民間藝人和熊清蘭等新文藝工作者共12人,在原來傳統民間小戲的基礎上加以整理規範,固定用龍巖當地羣眾喜聞樂聽的龍巖及周邊縣的山歌曲調,規範為山歌戲的演唱曲調,並命名為“龍巖山歌戲”。
到20世紀50年代末正式成立國辦“龍巖山歌劇團”,人數達60人。山歌戲更在龍巖廣大城鄉迅速流傳開來,成立了一大批業餘山歌劇團,使“龍巖山歌戲”成為閩西第三大地方劇種。為了提高龍巖山歌戲的創作和演出水平,當時黨和政府從外單位選調了一批有文藝才華的知識分子,充實到山歌劇團擔任編劇、導演、作曲、舞美等專業創作力量;為了解決山歌劇青年演員的培養問題,先後於1977年至1980年舉辦“龍巖山歌劇培訓班”,1980年至1983年舉辦了“福建省藝校龍巖山歌劇班”,1984年開始在福建省藝校龍巖戲曲班先後舉辦兩屆“山歌劇專業班”,以後又在福建省藝校龍巖戲曲班舉辦了“羣文歌舞專業斑”等,培養出了一批批具有中專學歷的山歌戲演員充實到山歌劇團,使山歌戲演出水平得以空前提高。這些畢業生,後來都逐步成為龍巖山歌戲、甚至龍巖文化系統的骨幹。
在“龍巖山歌劇團”成立後,一批專業文藝工作者先後創作了《補籮記》《葵花向陽》《龍川夜渡》《無情鳥》《一兩之差》《搭車》《茶花娶新郎》《山妹橋》等獨幕劇和大型山歌劇《故人》等,其中許多節目在省和市(地區)獲獎。龍巖的民間職業、半職業山歌劇團,仍活躍在龍巖及漳平城鄉。他們在專業山歌劇團的輔導、支持下,也創作出了多部山歌劇,並在省會演中獲獎。 [2] 

龍巖山歌戲文化特徵

龍巖山歌戲表演程式

龍巖山歌戲的表演,起初只是延續《採茶燈》等民間小戲的表演手法,比較簡單,演員只是在鑼鼓節奏中邊演邊唱。後來,大量借鑑了閩西漢劇、江西採茶戲中的表演技巧,把它們和傳統民間小戲的表演結合起來,從而豐富了龍巖山歌戲的表演藝術,逐步形成了龍巖山歌戲自己的一套完整和相對定型的基本功和表演程式。尤其是把日常生活中看來很平常的東西,如撐雨傘、戴涼笠、用毛巾之類,提煉出許許多多高雅、形象、藝術化了的山歌戲表演基本功,並把它們一一賦予特定的名稱相對固定下來。如雨傘有圓花傘、八字花傘、繞手背傘、翻身開傘、肩傘、轉傘、拋傘、風捲傘、地滾傘、轉腕傘等;涼笠有內卷笠、外卷笠、摔笠、繞笠、提笠、圓花、晃八花、小八花、清風笠、觀望笠等;毛巾有繞脖巾、繞腰巾、八字花、挑擔巾、內外盤花、舞龍巾、丟接巾、轉巾、蓋巾等;竹板打法有基本板、抖板、拉板、鋸板、打邊、清打、對打、三拍板、磨轉、快打、十字板、連環打、晃手加花等。其他如步法、手法、身段等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程式。 [2] 

龍巖山歌戲音樂特徵

龍巖山歌戲的音樂豐富:有的熱烈、活潑、明快;有的清新、高亢、奔放;有的流暢、輕鬆、詼諧。起初以龍巖適中、大池、萬安、城關的山歌為主,旋律比較原始、簡單。後來廣泛吸收閩西各地山歌、竹板歌和民間器樂曲,還吸收閩西漢劇、江西採茶戲、湖南花鼓戲、粵東客家山歌戲等劇種音樂的部分養料,形成了龍巖山歌戲音樂獨特的風格與特色。 [2] 

龍巖山歌戲伴奏樂器

竹笛是它主奏樂器,伴有揚琴、琵琶、板胡、高胡、二胡甚至樹葉等。鑼鼓點多出於採茶燈和饒平吹。 [2] 

龍巖山歌戲舞台美術

龍巖山歌戲的舞台美術與它的劇目、音樂、表演藝術一樣,也是簡潔、清新、明快。它常用比較誇張的寫意手法和民間剪紙式的設計,富有民族民間色彩和濃郁的鄉土氣息,有的如《補籮記》《葵花向陽》《茶花娶新郎》《一兩之差》《故人》等的舞美設計,都曾在省、市獲獎。 [2] 

龍巖山歌戲代表劇目

龍巖山歌戲的劇目多達100餘個。這些劇目,多從現實生活中擷取題材,且以小戲為主,如《生路》《雙喜臨門》《兩姐妹》《王邁三賣餘糧》《山村新歌》《愛情被偷去》《無情鳥》《補籮記》《葵花向陽》《山村新歌》《茶花娶新郎》等。這些劇目清新、明快,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民間風格。同時,劇團還創作、演出了一些如《陳客嬤》《故人》之類題材比較厚重的大戲。 [2] 

龍巖山歌戲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謝旺興,男,漢族,1976年11月生,2022年3月3日被評為龍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龍巖山歌戲”。 [3] 
張興豔,女,漢族,1985年12月生,2022年3月3日被評為龍巖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龍巖山歌戲”。 [3] 
保護措施
2016年,龍巖市新羅區新成立了事業單位建制的“龍巖山歌戲藝術中心”,並在同年10月,在龍巖市藝校開設了“龍巖山歌劇委培班”,為山歌劇的發展培養新生力量打下了堅實基礎。 [2] 
2022年,龍巖市山歌戲傳習中心與市實驗幼兒園簽訂“團校傳承學習教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建設龍巖山歌戲傳承學習教育基地,促進龍巖山歌戲的傳承。 [5] 

龍巖山歌戲社會影響

龍巖山歌戲榮譽表彰

獨幕山歌劇《山妹橋》曾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獲得“天下第一團”稱號;大型山歌劇《故人》在參加福建省專業劇團會演後,獲得多個獎項。 [2] 
1998年,龍巖“龍洲劇團”創作的大型山歌劇《借親配》,參加“福建省民間劇團匯演”後,該團被授予了“福建省十佳民間劇團”稱號,劇本獲得創作三等獎。 [2] 
2021年,龍巖山歌戲《紅嫲》在第八屆福建藝術節中獲得優秀劇目獎。 [6] 

龍巖山歌戲演出活動

2018年, 由龍巖山歌戲傳習中心(原龍巖山歌劇團)排演的大型紅色題材山歌戲《羊角花》,參加了在江西省舉辦的2018年“茶香中國”首屆全國採茶戲匯演。這是龍巖山歌戲傳習中心時隔31年後,再次排演的大型山歌戲。 [7] 
龍巖山歌戲《羊角花》 龍巖山歌戲《羊角花》

龍巖山歌戲衍生節目

《茶花娶新郎》等獨幕山歌劇曾被拍成電視在電視台播放。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