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巖仙蹟

鎖定
龍巖仙蹟 位於江西省尋烏縣南橋鎮青龍村境內,此處石巖屹立,巖高數十丈,石窟玲瓏,大小百餘處,穴下瞰溪壇前為僧寺,佛像成羣,其中有一大佛高9.98米,蔚為壯觀。
中文名
龍巖仙蹟
地理位置
江西省尋烏縣南橋鎮青龍村境內
著名景點
石巖景觀
景區特色
石巖屹立,巖高數十丈

龍巖仙蹟地理環境

青龍巖位於南橋鎮青龍村,此處石巖屹立,巖高數十丈,石窟玲瓏,大小百餘處,穴下瞰溪壇前為僧寺,佛像成羣,其中有一大佛高9.98米,蔚為壯觀。 “幽徑雲邊轉,寒溪寺下流”是青龍巖勝景的生動寫照。溯流而上,可見寵然大物“左獅右象”,仙人造字“福如東海”、“石傘飄兵”、 “絲線吊金鐘”等許多自然景觀。從青龍巖西行還有“鱷魚下海”、“石壓蛤蟆”、“一線天”等景觀。此外,還有“青龍仙蹟”、“出米洞”、“仙人石”等美妙的神話傳説。 [1] 
青龍巖以她奇特的自然風貌,形態多姿的石巖景觀而列“尋烏八景”之最。近年來,青龍巖已開闢了一條10餘里的“水上觀景線”,溯流而上或順流而下,沿途可觀賞到幾十處自然景觀;隨着風景區温泉的開發和利用,這裏已形成了集遊覽、休閒、娛樂於一體的風景旅遊區。 [1] 

龍巖仙蹟來歷

青龍巖的風景源自一座峭壁凌空的大石山,巨巖上接藍天,下臨深淵,整個石山如青龍入潭,故而得名。其景點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歷來香火很盛,當地婦孺皆知,遊人不絕,始建於唐朝開元年間的龍巖古寺亦藏身於懸崖石窟之內。 [2] 

龍巖仙蹟景點介紹

進入景點大門後往左走,是一條通往青龍巖下的小徑,徑邊可以看到出米槽和出油竅。這兩個景點的來歷據尋烏民間傳聞乃是如來佛祖為寺廟解決遊人的米油而備,來多少人,出多少米流多少油。不多不少,剛好夠用,然而炊事和尚貪心,鑿大出米槽和油竅,偷賣仙米仙油,被發現後出米槽不再出米而出稗谷,出油竅再也不出油而出的“腌臢水”,此傳聞啓示後人做人莫貪心。
沿着小徑往裏走,青龍巖就在前面,一座高達百丈的大石山聳然壁立,綴有大小巖洞百餘穴,由11個大巖洞組成的青龍巖最為著名,現能攀登的只有 4個殿洞。倚巖有龍巖古寺,古寺建於巨巖之下,深潭之上,前臨大江,後靠懸崖,因地勢險要,它的建設為人力所難及,所以,該寺由仙人所建的典故流傳至今。相傳赤腳大仙奉如來佛祖的佛旨,帶領楊公先師在夜間於懸崖峭壁上挖窟鑿洞,並施展仙術,趁附近的村民熟睡時,拆了村民的灶堂,將灶磚搬來建佛殿,當地的土地神由於擔心村民日後怪罪他護佑無力,所以學做雞叫,楊公以為天即將亮,怕驚動村民,使草草地收了工。也許是拆了村民的灶堂,出於內疚,如來佛祖封寶“當地的青龍村人,初一、十五隨時可以作灶,不用擇日”。 進寺廟,映入眼簾的是迴廊、殿堂、經院、僧房。殿堂中供一尊大佛像。從殿堂邊側拱門進去,走完過道,只見靠牆架着扶梯,扶梯作直角曲折,直線向上攀登20米,穿過三層巖洞,然後向北約30度斜坡向上排列着8個大巖洞,洞與洞之間,或鑿孔連接,或人工建造懸橋相通,共有木雕菩薩100尊。隔河相望,也是懸崖峭壁,巖洞星星點點、大小相間、約800多穴,其中有一組人工構築的小洞組成“福如東海”四個大字。
青龍巖出來往西走,經過青龍渡口的拱橋,踏過“石結路”,蜿蜒大約一公里,便是有名的“一線天”石洞,長約二華里,從洞底仰望天空,只開一線,故得名“一線天”。它是古代贛南通往閩粵之間的往來清涼古驛道,現仍可清晰見到當年往來商人留下的馬蹄印、飲水溪等痕跡,具有很高的科學交流考古價值。裏面還有很多大小不等的石窟,高山狹縫,一米陽光,若隱若現,陰涼幽靜,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若逢下雨時節更是有一股溪流曲折流過古道,人們趟水摸索前行,上面細雨點點,更添別樣韻味。
古道出來,便到了將軍佈陣。將軍佈陣是由劍刀石、斬人墩和堡壘石組成。相傳有一天赤腳仙人受玉帝旨意,為保護“仙蹟”,嚴防妖怪搗亂,派二郎神帶兵遣將,在“仙蹟”的西南邊安營紮寨,修築堡壘,前來作怪的妖怪尾隨後面,看到陣營防守嚴密,便不敢輕舉妄動,只好見機行事。到半夜時分,雞突然啼叫,二郎神誤以為是回軍信號,便下令收兵,那些大小妖怪,見作亂時機成熟,便發起了進攻。二郎神因已接收軍號令,無心戀戰,慌亂中丟下寶劍,斬妖台、堡壘也來不及拆除,急急回宮去了。二郎神因丟了兵器,怕玉皇大帝怪罪,便施用法術將寶劍變成“劍刀石”,斬妖台變成“斬人墩”,堡壘變成“堡壘石”。為懲罰那些大小妖怪,也把他們立地成石,遂成“石傘飄兵”,從此留下了“將軍佈陣”的遺址。正所謂是“劍石巍巍立山前,將軍佈陣保仙岩,斬人墩台今猶在,除盡妖邪不等閒”。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