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崗舞龍

鎖定
龍崗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幾百年來,龍崗本土客家人愛龍敬龍,舞龍便源遠流長流傳至今。龍崗舞龍舞的是布龍,以竹木架制骨架,用布料做龍身、龍面。龍頭由嘴部、前額、後腦、角、手柄(龍把)等部分組成,體積較大,造型複雜,顏色鮮豔,頭角崢嶸,顯出龍的威風。 [1] 
2007年1月29日,龍崗舞龍被列入深圳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 
2007年06月,龍崗舞龍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 
中文名
龍崗舞龍
批准時間
2007年6月18日
非遺級別
廣東省級非遺
非遺編號
III
申報地區
深圳市龍崗區
遺產類別
民間舞蹈

龍崗舞龍歷史淵源

龍崗舞龍是深圳市龍崗區民間慶豐年、度佳節時表演的廣場舞蹈,其分佈以現龍城街道和坪地街道為中心,輻射周邊一帶。該地原為寶安縣龍崗鎮,幾百年前已有客家人遷入聚居,歷來流傳着古時龍王領十小龍出巡南海,一小龍為此地風光吸引而下蟄的社坪崗,由此得名龍崗,其餘九小龍則虯伏毗鄰的半島地帶,便成為香港九龍由來的美好傳説。故當地民間素有愛龍敬龍的傳統,舞龍也隨着在客家風俗活動中盛行起來。 [4] 
舞龍正式開始前,要先點睛,謂之“畫龍點睛”。龍崗舞龍隊由12人組成。可表演一連串的動作和造型,以獅鼓、大鈸、鑼作打擊樂。執龍珠的人是全龍陣的靈魂,龍珠走什麼路,龍頭龍身和龍尾隨形似影跟着走。在喧鬧的鑼鼓聲中,龍珠前引,舞龍隊員各就各位,右手執龍把中央,左手執龍把下端,隨着鑼鼓的節奏,龍珠反覆轉動,龍頭隨珠晃動,繞場一週回到原位。然後,布龍隨着鑼鼓聲的輕重快慢、節奏變化舞動起來。舞龍的動作和套路有多種多樣,主要有:“祥龍獻瑞”、“游龍戲水”、“蛟龍鬧海”等招式 [1] 
舞龍是龍崗客家地區形成的以娛樂、慶典、鍛鍊身體相結合而別具特色的一種民間活動。舞龍融武術、舞蹈、鼓樂於一體,表演儀式、形式、套路和技藝豐富多彩,不僅具有羣體特徵,而且還具有強身健體的特徵。舞龍是獨具一格的民俗文化,藴涵着客家民間文化豐富內容。集觀賞性和民俗性於一體,為羣眾所喜聞樂見。 [1] 

龍崗舞龍社會影響

龍崗舞龍體現了客家人對中華民族龍圖騰的信仰和崇拜,集觀賞性和民俗性於一體,深受羣眾喜愛。1999年,龍崗鎮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舞龍藝術)之鄉”。 [4] 

龍崗舞龍藝術特徵

龍崗舞龍舞的是布龍,以竹木製骨架,用布料做龍身、龍面,上繪飾有金、銀線條的龍鱗,顏色鮮豔,熠熠生輝。舞龍隊由12人組成,其中的舞珠人是整個龍舞的指揮。表演以大八字步為主要舞步,有晃動、擺動、轉動、倚跪、跳躍、躥鑽、翻滾等動作,還有“半邊月”、“游龍戲水”、“鑽龍身”、“躍龍門”、“蛟龍鬧海”等多種套路,配樂則以獅鼓、大鈸、鑼等打擊樂器為主。 [4] 

龍崗舞龍傳承保護

龍崗舞龍傳承價值

舞龍是龍崗勞動人民在長期勞動和生活中產生和流傳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傳統的民間文體活動,是龍崗本土文化特別是民間舞蹈和體育的傳承平台,有較強的觀賞性,具有一定的民間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1] 

龍崗舞龍傳承現狀

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娛樂方式的多樣化,龍崗舞龍正面臨逐漸被淡化和邊緣化,需採取措施加以扶持和保護。 [4] 

龍崗舞龍保護措施

2007年06月18日,龍崗舞龍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廣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序號30)。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