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岡縣

鎖定
龍岡縣,今邢台縣的舊稱,以縣西北有龍岡為名,位於河北邢台市西部,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劃歸邢州九縣;
石井岡,一名龍岡,在縣西北七里。岡上有井,大如車輪,石勒時天旱,沙門佛圖澄於此掘得一死龍,長尺餘,漬之以水,良久乃蘇,雨遂大降,因名龍岡。 [1]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除襄國縣,北置龍岡(龍崗),龍岡縣歷唐、五代至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更名邢台,轄域一直未變,縣城與邢州順德府同城而治。 [2] 
中文名
邢台
政區類型
古行政區名(縣級)
始置年代
隋開皇九年(589年)
政府駐地
龍岡縣城(今橋東)
所屬地區
鉅鹿郡 邢州
地理位置
河北邢台市西南
存在時間
589年-

龍岡縣建置沿革

石井岡:在縣西北七里。一名龍岡。酈道元注《水經》雲:“蓼水出襄國石井岡,岡上有井,大如車輪。”隋《區宇記圖志》雲:“此井光武營軍所鑿,傍有叢荊棘生,皆蟠縈如人手結,雲是光武繋馬處。”又石勒時,天旱,沙門佛圖澄於此岡掘得一死龍,長尺餘,漬之以水,良久乃蘇,呪而祭之,龍騰空而上天,雨即降,因名“龍岡”。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襄國縣,北置龍岡縣,屬洺州(今邯鄲)。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劃歸邢州(今邢台市,唐天寶元年更名鉅鹿郡,乾元元年複名邢州)。 [1]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以龍岡縣築有檀台,遂改名為邢台。 [3]  [4] 

龍岡縣志書記載

開皇九年改名焉。十六年又置青山縣,大業初省入焉。有黑山。有幹水。 [1] 
唐代龍岡縣
龍岡縣
上。郭下。古邢國也,秦以為信都,項羽更名曰襄國,漢因不改。
石勒僭號據之,勒未立前,襄國有議曰“古在左,月在右,讓亡言,或入口。”
議者以為胡有襄國也。周武帝改為襄國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洺州,九年改為龍岡縣,以西北有龍岡,因名之。十六年,於此置邢州,龍岡縣屬焉。皇朝因之。 [5] 
土山,在縣東百五十步。昔冉閔攻石祗於襄國,為土山地道於此。
石井岡,一名龍岡,在縣西北七里。岡上有井,大如車輪,石勒時天旱,沙門佛圖澄於此掘得一死龍,長尺餘,漬之以水,良久乃蘇,雨遂大降,因名龍岡。
夷儀嶺,在縣西百五十七里。
夷儀故城,在縣西一百四十里。今俗謂之隨宜城,蓋語訛也。
石勒墓,在縣南十五里。 [5] 
北宋龍岡縣
志書記載的龍岡縣 志書記載的龍岡縣
龍岡縣
沿革:依舊五鄉。古邢國也。秦以為信都縣,李公緒《趙記》雲:“趙孝成王造檀台,有宮,為趙別都,以朝諸侯,故曰‘信都’。”秦末趙歇據之。項羽更名曰“襄國”。漢因,不改。石勒僭號據之。周武帝改為襄國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洺州;九年改為龍岡縣,以縣西北龍岡為名;十六年於此置邢州,縣屬焉。 [4] 
大城:隋《圖經》雲:“大城本石勒所築,因徙洛陽銅為翁仲二,列於永豐門。後擒劉曜,盡得秦隴,乃於此僭號為建平。”[6]
響地:《郡國志》雲:“邢州尚書坊東井地,周百餘步,其所鳴響,人馬行上,轟作雷聲,掘之,即火出。”
土山:在縣東百五十步。《十六國春秋·後趙錄》雲:“冉閔永興二年,攻石祇於襄國,為土山地道於此。”
石門山;《十六國春秋》雲:“石勒遣石季龍進據石門也”。
風門山:《洺州記》雲:“龍岡有風門山,冬夏多風。” [4] 
百巖山:《洺州記》雲:“龍岡縣西北有白巖山,其山峻極,有百巖為名。”
鵲山:《水經注》雲:“鵲山有穴,出雲母。”又云:“其南有龍騰溪,鶴渡嶺。”
百泉河:在州東南八里。水自平地而出,其泉無數,故曰“百泉”,是澧河之上源也。 [4] 
石井岡:在縣西北七里。一名龍岡。酈道元注《水經》雲:“蓼水出襄國石井岡,岡上有井,大如車輪。”隋《區宇記圖志》雲:“此井光武營軍所鑿,傍有叢荊棘生,皆蟠縈如人手結,雲是光武繋馬處。”又石勒時,天旱,沙門佛圖澄於此岡掘得一死龍,長尺餘,漬之以水,良久乃蘇,呪而祭之,龍騰空而上天,雨即降,因名“龍岡”。 [4] 
夷儀嶺:在縣西一百五十七里。晉《地道記》雲:“樂平東南有夷儀道,通襄國。”
夷儀山:在城北故塞。故夷儀城。在縣西一百四十里。今俗謂之“隨宜城”,蓋語訛也。 [4] 
蓼水:一名“達活水”。《水經》雲:“蓼水出襄國西石井岡”。
千步口:即洺水,西北流至此。今俗名“千步口”。
湡水。:一名“澧水”;一名“鴛鴦水”。俗謂之“百泉”,源出縣東南平地,以其道源總納眾泉合成一川,故也。亦謂之“鴛鴦水”。《魏都賦》所云:“鴛鴦交谷。” [4] 
白雞城:隋《區宇圖經》雲:“板築之初,望其上有白雞,捕之則無所見,因以為名。”今俗號“白珪城”也 。
邢侯夫人冡:《北史》雲:“齊武平初,有掘古冡得銅鼎,受五六升,腹有銘作蝌蚪書字雲‘邢侯夫人姜氏’” 。
石勒母王夫人冢:在縣之西南。
石勒冢:在縣西南十五里,偽號“高平陵”。按《郡國志》:“勒屍別在渠山,葬之夜,為十餘棺分道出埋,以惑百姓。” [4] 
《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
趙國,故秦邯鄲郡,高帝四年為趙國。景帝三年復為邯鄲郡,五年復故。莽曰桓亭。屬冀州。户八萬四千二百二,口三十四萬九千九百五十二。縣四:邯鄲。堵山,牛首水所出,東入白渠。趙敬侯自中矣徙此。易陽,柏人,莽曰壽仁。襄國。故邢國。西山,渠水所出,東北至任入浸。又有蓼水、馮水,皆東至朝平入湡。 [6] 
《隋書》卷三十地理志
襄國郡,開皇十六年置。邢州,統縣七,户十萬五千八百七十三。 [1] 
龍岡,舊曰襄國,開皇九年改名焉。十六年又置青山縣,大業初省入焉。有黑山。有幹水。
南和,舊置北廣平郡,後齊省入廣平郡,後周分置南和郡。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任縣,大業初廢入。
平鄉、沙河,開皇十六置。有罄山。
鉅鹿,後齊廢,開皇六年置南欒縣,後廢入焉。
內丘,有幹言山。
柏仁,有鵲山。 [1] 
《括地誌》卷二
《括地誌》卷二邢州龍崗縣
邢州
龍崗縣
邢州城本漢襄國縣,秦置三十六郡,於此置信都縣,屬鉅鹿郡。項王改曰襄國,立張耳為常山王,理信都。《地理志》故邢侯國也。《帝王世紀》雲:邢侯為紂三公,以忠諫被誅。《史記》雲:周武王封周公旦之子為邢侯。《左傳》雲:凡、蔣、邢、茅、周公之胤也。《史記·項羽本紀》:王趙地都襄國,《正義》引。又《通鑑》卷九·漢高帝紀:治襄國,《注》引。立張耳,以上文。 [7] 
邢國故城在邢州外城內西南角。《十三州志》雲:殷時邢國,周封周公旦子為邢侯,都此。《通鑑》地理通釋卷四:祖乙遷於邢,引。又《詩地理考》卷一邢侯,引。按此有脱文,據《項羽本紀》《正義》引補“周公旦子”四字。 [7] 
《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五
清光緒《邢台縣志》輿地·沿革 清光緒《邢台縣志》輿地·沿革
邢州:
……隋開皇三年,以襄國縣屬洺州,九年改為龍岡縣,十六年割龍岡等三縣置邢州,以邢國為名也。大業三年,改為襄國郡。武德元年,改為邢州,置總管。二年,陷竇建德,四年討平之,又為劉黑闥所陷,五年擒之,依舊為邢州。 [5] 
州境:東西二百八十二里。南北一百三十六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九百里。西南至東都八百四十里。東北至趙州一百九十里。東至貝州二百三十里。西逾山至儀州二百三十五里。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文石獅子,絲,布。賦:綿,絹。
管縣九:龍岡,堯山,鉅鹿,沙河,平鄉,南和,任,內丘,青山。 [5] 
龍岡縣
上。郭下。古邢國也,秦以為信都,項羽更名曰襄國,漢因不改。 [5]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九
邢州:
平鄉三縣及置青山、沙河、任三縣置邢州,取古邢國為名;大業三年改為襄國郡。唐武德元年改為邢州總管府,管邢、温、和、封、蓬、東龍六州。邢州領龍岡、青山、內丘三縣;四年平竇建德,罷總管府,割內丘屬趙州,仍省和、温、封三州,以其所領南和、沙河、平鄉三縣來屬。又立任縣;五年割趙州之內丘、柏仁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鉅鹿郡;乾元元年復為邢州。按晉初童謠雲:“古在左,讓去言,或入口。”果為石勒所據。古在左,胡字也;讓去言為襄,或入口,為國也。梁開平三年建為保義軍節度。後唐同光元年改為安國軍。皇朝因之。
元領縣九,今八:龍岡。沙河。南和。任縣。平鄉。鉅鹿。堯山。內丘。一縣廢:青山。併入內丘。 [4] 
……
龍岡縣
依舊五鄉。古邢國也。秦以為信都縣,李公緒《趙記》雲:“趙孝成王造檀台,有宮,為趙別都,以朝諸侯,故曰‘信都’。”秦末趙歇據之。項羽更名曰“襄國”。漢因,不改。石勒僭號據之。周武帝改為襄國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洺州;九年改為龍岡縣,以縣西北龍岡為名;十六年於此置邢州,縣屬焉。 [4] 
《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
信德府,次府,鉅鹿郡。後唐安國軍節度。本邢州。宣和元年,升為府。崇寧户五萬三千六百一十三,口九萬五千五百五十二。貢絹、白磁盞、解玉砂。 [3] 
縣八:
邢台,(上。宣和二年,改龍岡縣為邢台。)沙河,(上。)任,(中。)堯山,(中。)平鄉,(上。熙寧六年,省平鄉縣為鎮入鉅鹿。元祐元年復。)內丘,(上。熙寧六年,省堯山縣入焉,元祐元年復。)南和,(中。熙寧五年,省任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復。)鉅鹿。(上。) [3] 
邢台縣,宣和二年以龍崗縣改。達活泉龍洞神祠。在信德府龍崗縣。徽宗政和四年九月賜廟額「廣源」。(《宋會要輯稿》)
參考資料
  • 1.    [唐]魏徵.隋書:中華書局,1991年:卷30
  • 2.    邢台縣志  .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17-02-11]
  • 3.    (元)脱脱等.宋史:商務印書館,民國5年[1916]:卷85
  • 4.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中華書局,1985年:卷59
  • 5.    (唐) 李吉甫等.元和郡縣圖志:中華書局,1983年:卷15
  • 6.    [漢]班固 .漢書:中華書局,1990年:卷28
  • 7.    (唐)李泰等.括地誌校輯:中華書局,1980年: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