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口村

(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江東鎮下轄村)

鎖定
龍口村跟相鄰的村落一樣,原是一片由河流沖積而成的海灘地。由於年代久遠,地域面積有減無增,現在全村地域面積只有1540多畝,耕地面積900多畝,這裏的地質鬆軟,土層深厚肥沃,便於耕作,是發展農業生產,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寶地。歷年來,村民以種植水稻、甘茨、花生、甘蔗、黃麻等農作物為主;為了增加土地價值,加快村民經濟的高收入,大力發展“三高”農業。
中文名
龍口村
地    處
平原區域
洲園面積
約1350畝
地域面積
1540多畝

龍口村簡介

古木參天,根深本壯;浩瀚韓江,源遠流長;宇宙生靈,萬物景象;慎宗追遠,孝義之常。溯我龍口,世系相傳,自明朝正德年間,距今約500年,劉氏先祖華文、勵行兩公從意溪東津桃坑遷移至此。始創村址選在澄海隆都龍門關對岸處,築寮而居。因相對於龍門關口,故取村名為龍口。後因地勢關係,村址往北上移,但村名按原沿用。現在“石跛腳”渡口內側,還保留一片上祖地,龍口人稱之為故鄉。
龍口村有劉、江兩姓。江姓於明朝嘉靖年間由先祖福元公從文祠移居到此。歷來兩姓和睦相處,安居樂業,艱苦奮鬥,振興家鄉。人口繁衍,環境改善,生活温飽,居室幽雅,各項事業日趨發展。

龍口村地理環境

我村地處平原區域,在江東鎮東邊,距鯉魚山的三元塔(急水塔約千米處。)東倚韓江堤岸;西至紅砂村交界;北與井美村接壤;南系橫坑村。站於堤壩之上,便可望到隔江的龍口洲。據記載,先祖創鄉時,堤外便有一塊由江水沖積而成的土地,於是開始在那裏墾荒種植。由於年代久遠,山移水改,那塊地成了四面環水的洲園,面積也逐漸擴大,現在洲園面積約1350畝。自古至今,洲園成了龍口人發展特色產品,增加經濟收入的寶地,故稱為發家洲。有利必相爭,龍口人也曾因洲園邊界問題與鄰近鄉鎮打過官司。然而,歷史事實是不可改變的,解放初,潮安縣政府尊重歷史,確認了龍口洲的範圍,並立下了邊界。從此,龍口人也免了詞訟。如今的龍口洲,已是竹林修長,樹木參天,羣鳥歡躍,佳果飄香的自然風景區。沿堤岸往南約千米處,有一津口,先時村民出外營生須經於渡,名叫“石跛腳”渡,對岸是潮澄邊界。家鄉雖乏山川,卻臨韓水,是一個環境優美,有發展潛力的地方。是一塊工業、農業、商業等投資發展的黃金寶地。

龍口村經濟情況

村民在政府的支持下,種植具有本地特色的潮州柑、蕃石榴、竹筍、玉米,同時還引進高新農業產品“金姑娘”、“玉姑娘”和良種西瓜、甜玉米等。
農業生產的模式從單純解決糧食問題向着科技型、特色型、高值型發展。這樣,大大提高了土地的使用價值,增加了村民的經濟收入。據統計,到2005年,全村村民人均收入達到3900多元。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村民向更高的生活水準邁進。人民生活温飽問題解決了,進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農户購置耕作的拖拉機、灌溉的抽水機、運輸的汽車、摩托車等。同時還進行農產品無公害基地的試驗,取得成功,產品投放市場得到認可,村民對發展農業生產的信心更足了,勁頭更大了。
龍口村現有650多户,2800多人口,比解放初增加一倍多,其中農業勞動力約佔43%,非農業勞動力約佔35%,在校學生500多人,其餘的便是老年人和未入學兒童。龍口村是一個人多地少,經濟還較滯後的鄉村,為了改變其落後面貌,村歷屆領導班子都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家鄉的基礎設施建設,村容村貌進行改造。為了方便耕作,對村原來高低不平的田地進行改造,平埠改土,把田地規劃成“非”字形的平整農田,同時大搞水利排灌系統建設,使農業年年獲得好收成,集體經濟和村民的經濟有了明顯好轉的勢頭。
鄉村建設,關係村貌,為改變村的面貌,80年代初便着手修築村裏的道路,將泥濘的土路全面鋪成水泥路,解決了行路難問題。進而對村民住宅基地進行合理規劃,使民宅橫直有巷,幢幢相通,美化村民的居住環境。80年代初,龍口村幹部為村民解決飲水難問題,建設了自來水廠,直至90年代末廢止;現在村民飲用的自來水是江東鎮水廠的水。為改變村容,在90年代初,對村裏多口漁塘埠全面修築石籬,既保護了池埠及道路,又美化了村容,同時還在村裏架設了近200支路燈,既方便村民夜間走路,又可防盜。
龍口村自解放以來,特別注重發展工副業,不斷壯大村經濟。早在50年代末,就創辦了江東鎮唯一的磚瓦廠,磚瓦廠生產的磚瓦主要銷售給本鎮及鄰鎮的農村建造房屋,產品質量深受好評;同時,又建起了貝灰生產廠,滿足了農村建設的需要。為了改變村民幾百年來靠拉籠舂米的落後方式,龍口村早在1958年就建成了江東第一個糧食加工廠,廠址是龍口大宗祠,工廠於1963年底被大火燒燬。1964年便重建糧食加工廠,廠址是現在村大房前西則。60年代初,村裏又創建了花生榨油廠,廠址在伯夏公祠東側(廠址於2005年修建伯夏公祠時拆除)。同時還發展了養豬場;養母鵝場等,發展副業,增加經濟收入;各農户也養起了母豬,這樣,龍口人償到了發展工副業的甜頭。60年代末,村裏還建成了蔗糖生產廠,廠址在韓江堤邊,機械加工代替原來牛力加工的模式。70年代初,根據當地有洲園,種植竹林的有利條件,辦起了竹器加工廠,主要生產籮、筐等農用產品,解決了勞動力的出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集體經濟發展起來了,村裏便建起了一座潮繡抽紗加工廠,是女工集體生產的好場所;與此同時建設了村政辦公樓一座。上面所述這些,均是龍口村發展工副業的真實情況,然而,這些已成為歷史。
進入80年代,村民對發展工副業更有勁頭,村裏先後辦起服裝、機繡加工場10幾個,這些都屬家庭作坊,車工人數300多名,年產值200多萬元。近年,村裏還建起兩間裝璜印刷廠和一間瓷泥加工廠。這幾間工廠有工人50多名,年產值約400萬元。興辦工廠,解決勞力出路,增加村民收入。
我村風俗,與鎮內各村大致相同。古今對比,大同小異;同者,男長鬚婚,女大當嫁,世俗已然;異者,當今提倡男方到女家落户,女兒為媳,親上加親,樹立了新風象。再者,對於人的壽滿期盡的後事處理,古今有異,古時屍體土埋;現時實行火化,文明衞生的風氣大發揚。
龍口村民從古至今依然是人羣中的一小圍人,終在生存期間,對於依賴、信仰,大多數人有兩方面看法:位置擺得較正的一面就是信仰政府,服從當代政府的領導,執行政府法令,聽從指揮。另一方面:從心理學中學到的,每逢初一與十五早時辰求神拜佛和時年八節奉拜祖公。求神拜佛也罷,奉拜祖公也罷,目的無他,只是為了祈神佛保佑家人平安和大賺;奉拜祖先,也為報答養育之恩。以上兩方面活動方式長期共存,形成了村民的心裏寄託。
我村中還有十幾户人家,信奉救世主耶穌的基督教徒。他們參教行教規,週期是聖日,一週一禮拜,誦聖經,吟聖咒,共同襄求天父賜食,達到終生無憂的境界。

龍口村歷史文人

我村是有名的僑鄉。往海外謀生的鄉親眾多,歷史悠久,始不知何時起,目前知悉的情況是:龍口村10户人家中居有8户人家有僑親或僑裔在南洋諸島求得生計。其中旅居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的大部分,還有旅居澳洲、緬甸、越南、加拿大、美國、澳門等國家和地區。據不完全統計,僑親、僑胞人數有1千多。
我村民規範於漢族後裔,勤勞勇敢是基本功,克勤克儉是本色。僑親們無論跑到天崖與海角,都時刻保持祖上的優良傳統,艱苦奮鬥,所到之處都有所成就,有所發展,獲得成功。僑親對家鄉的貢獻莫大,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家鄉遭受各種災害,僑親們為使自己的親人不受困,寄送糧食、魚肉、油類等物質,以濟時困。70年代中,僑親得知家鄉種植田地缺乏肥料,紛紛寄贈化學肥料支援,促使家鄉有更好的收成,他們對家鄉的貢獻是真誠實意的。
更有突出貢獻的僑親要算是旅居馬來西亞劉鎮源先生等八昆仲,秉承家父遺願,耗巨資410萬人民幣,建成一座佔地面積二十二畝,建築面積三千八百平方米的頗具規模的龍耀學校,為培養家鄉後代人才盡心盡力作貢獻。此外,還為村民修築了一條1400多米的村道,這一工程耗資75萬人民幣,使村民有一通往致富的康莊大道。
還有由旅居泰國的僑親劉巧惜女士、劉漢成先生姐弟發動,劉維臣、劉鎮輝、劉隆務老先生等五十二位僑親慷慨捐資建設的龍口幼兒園,劉漢成先生捐資二十七萬元建設的“世玉堂”連接幼兒園,兩個建設項目,共耗資總額五十三萬多元(人民幣)。他們的善舉,得到了鄉親們的讚許,也成為僑親的楷模。僑親對家鄉的貢獻不止這些,只是先慢之分,據透露,後面接踵而來捐資的還多。

龍口村文化教育

百年樹人,教育為本。龍口村的教育事業,從古至今發展速度比較快。據瞭解,村裏最早辦私塾是在清朝嘉慶年間開始,那時,有上龍口大厝內的書齋和後書齋;還有一間書齋在下龍口大房書齋,私塾辦至何時無可對證。龍口村直到中華民國1928年才創辦學校,當時校名為“維德學校”,校址是在村大宗祠,1948年“維德學校”由當時的江桂區改名為“敦睦學校”,學校仍然是辦在龍口大宗祠,直到解放後1958年龍口村才創辦民辦學校,當時分為二個教學點,一個是在下龍口的伯夏公祠,另一個是在上龍口當時借用基督教堂做教室和老師辦公室。1961年下半年,將原來二個教學點合併起來,遷至上龍口的二房祖祠(70年代初被拆除)處,校名為龍口學校,規模較大,後來由於祠堂的殘破,加之辦學條件要求日益提高,便將二房祖祠的北面原來的集體豬舍、養鵝場改建成教室和辦公室,教學環境有所改善,在這裏辦學直到1996年下半年為止(現在學校舊止還存在)。1996年9月,由馬來西亞僑親劉鎮源等八昆仲捐建的龍口村龍耀學校新校舍落成了,全體師生進入了環境優美的校園裏。現在學校有六個教學班,學生數有三百多人,學校教學設備較齊全。據統計,自解放到現在全村共有25人大學畢業生。教育事業的發展帶動了文化、衞生事業的同步發展。全村現擁有電視機650多台,大部分還配上影碟機和音響設備;村裏還先後創建了絃樂組和鑼鼓隊,活躍農村的文化陣地;同時還創辦了老人活動中心,使老齡人有一個舒心的好去處,各種傳統文化活動也豐富多彩。
龍口村的衞生事業發展也較好,除了村合作醫療所外,還有兩家個人醫藥店,村民的一般性疾病可以在村裏就診。我們還十分重視預防和控制流行性疾病,村民健康程度良好。
據瞭解,龍口村當代名人有:湖北省造船廠的高級工程師劉維德;北京市橋樑建築高級工程師劉傳家;北京師範大學高級講師劉維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