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龍南鎮

鎖定
龍南鎮,隸屬於江西省贛州龍南市地處龍南市東北部,是龍南市區所在地。東部以渥江為界鄰玉巖鄉,與水東村、龍洲村相對;西部和北部以桃江為界鄰桃江鄉,西部與窯頭村相望,北部與石橋村相對;南部與渡江鄉蓮塘村和玉巖鄉新都村相連。 [3]  截至2018年,龍南鎮行政區域面積143.5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91580人。 [4] 
明清時期及民國元年(1912年)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今龍南鎮地屬坊內堡。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堡後,今龍南鎮地稱城廂鎮。1979年,複名龍南鎮。 [5]  截至2020年6月,龍南鎮下轄12個社區、10個行政村。 [2] 
2018年,龍南鎮工業企業12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2家。 [4] 
中文名
龍南鎮
外文名
Longnan Town
行政區劃代碼
360783100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江西省贛州市龍南市
地理位置
龍南市東北部 [3] 
面    積
143.58 km² [4] 
下轄地區
12個行政村,10個社區 [2] 
政府駐地
民主街16號 [6] 
電話區號
0797
郵政編碼
3417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約 9.16 萬(2018年户籍人口) [4] 
著名景點
玉石仙岩
龍頭灘
龍翔廣場
火車站
龍南站
車牌代碼
贛B

龍南鎮歷史沿革

明清時期及民國元年(1912)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今龍南鎮地屬坊內堡。
民國十八年(1929年),廢堡後,今龍南鎮地稱城廂鎮;後改名新龍鎮,又改名南肇鎮。
新中國建國後,初名城廂鎮,屬第一區。
1952年8月,城廂鎮從一區劃出,改稱龍南鎮。
1955年,調整區劃,龍南鎮併入城關區。
1957年,撤銷城關區,龍南鎮復設鎮人民政府。
1958年,建立龍南鎮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
1979年,改龍南鎮人民公社稱龍南鎮。 [5] 
龍南鎮 龍南鎮

龍南鎮行政區劃

龍南鎮區劃沿革

1952年8月,轄解放、文化、羣眾、中山、民主、水東、龍洲、新生、金鈎9街。
1957年,轄中山、文化、民主3街。
1958年,轄龍南鎮和新生、金鈎2村。 [5] 
1997年,轄中山街、文化街、民主街3個社區和新生、金鈎、新都、大坑4個行政村。
2000年12月,馬牯塘鎮併入。
2003年10月,黃沙鄉併入。

龍南鎮區劃現況

截至2020年6月,龍南鎮下轄12個社區、10個行政村:中山社區文化社區金都社區金塘社區金水社區新生社區龍洲社區龍騰社區五里山社區、龍陂社區、大羅社區、新都社區、紅楊村紅巖村井崗村新楊村石人村金虎村黃沙村新嶺村新華村畲族村 [2]  鎮政府駐民主街16號。 [6] 
龍南鎮

龍南鎮地理環境

龍南鎮位置境域

龍南鎮地處龍南市東北部,東部以渥江為界鄰玉巖鄉,與水東村、龍洲村相對;西部和北部以桃江為界鄰桃江鄉,西部與窯頭村相望,北部與石橋村相對;南部與渡江鄉蓮塘村和玉巖鄉新都村相連。 [3]  行政區域面積143.58平方千米。 [4] 

龍南鎮地形地貌

龍南鎮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最高處塔下海拔254米,最低處龍南港(犁頭咀)海拔203米。 [3]  地勢為中間低,四周高,縣城比較平坦。

龍南鎮氣候

龍南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龍南鎮水文

桃江濂江、渥江等三江在龍南鎮交匯。 [6] 

龍南鎮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龍南鎮礦產資源有稀土、煤、石灰石。

龍南鎮人口

1997年,龍南鎮人口3.5萬。
2010年,龍南鎮人口117486人。 [1] 
龍南鎮風光 龍南鎮風光
截至2018年,龍南鎮户籍人口91580人。 [4] 

龍南鎮經濟

綜述
2018年,龍南鎮工業企業12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2家。 [4] 
第一產業
龍南鎮經濟以農業、果業、畜牧業為主,主種臍橙蔬菜花卉苗木等。 [6] 

龍南鎮交通

龍南鎮有贛深高鐵大廣高速105國道等穿境而過。 [6] 

龍南鎮風景名勝

龍南鎮玉石仙岩

玉石仙岩位於龍南市區北面約3千米處,是南方一處較為少見的喀斯特地貌的天然巖洞,也成了歷代到過龍南的名流的必行之處,巖洞內至今保存了古今文人墨客書法題刻43方,其中明刻24方,清刻2方,民國題刻5方,年代不清的的題刻7方,殘損題刻5方。題刻內容有記事歌頌,景物抒情、散文遊記等。題刻書法篆、隸、草、楷。 [7] 

龍南鎮下南門古城樓

下南門古城樓位於龍南市區南偏西處。原名嚮明門,但人們一般稱之為“下南門”,是按其方位而名。明崇禎九年(1636年)建;清順治五年(1648年)毀於戰爭;順治七年重建嚮明門。城門呈拱形,內空高近4米,寬2米餘。城牆高8米,厚7米。城牆上建造木樑架結構城樓。城樓淨高8米,有兩層天面,上蓋青灰瓦片,看上去像雙層樓房,其實是中間架空的亭閣。兩層天面的四角有飛檐翹起,有的呈騰飛之勢,有的似鳳尾上卷。雖建於清初,因其按原規格重建,故看上去像典型的明代木架結構建築,也是我縣目前唯一保存較好的具有明代穿梁木架結構風格的二層天面的古城樓。 [8] 

龍南鎮文塔

文塔位於龍南城區西南——城市社區金都社區與渡江鎮蓮塘村交接的五公山頂,建於清代同治十三年(1874年),六面三級青磚結構,底面各邊寬約3米,佔地面積約23.4平方米,塔體分三層,通高約7.5米。文塔建築結構形式簡潔明快,建塔以圖闢妖鎮邪、寄祈文風鼎盛。文塔是贛南圓頂風水塔的典型代表,於1982年被龍南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9] 

龍南鎮煙園圍

煙園圍 煙園圍
煙園圍地處龍南縣城東北的龍南鎮楊坊片區,該片區是龍南唐氏聚集的村落羣,有圍屋村莊三四十座。煙園圍由龍南史上第一進士唐國忠後裔唐友永在清朝期間從本地河岸頭遷此立居,並由其後裔始建。因圍內人家世代種植煙草,盛產曬煙而得其名,稱為“煙園圍”。紅軍反“圍剿”時期,因紅軍第四軍駐紮過圍屋,當地人把煙園圍也稱為“紅軍圍”。 [10] 
煙園圍是唐氏許多圍屋中屬最具有建築特色的一座,建於清代道光年間,至今有約兩百年。圍屋成長方形,中間留有一個較大的長方形院落。院內寬敞,陽光充足,鵝卵石鋪就大院地面,面積有兩千多平米,夏季時適宜在此地曬煙。圍內有三進式祠堂一座,四周房屋100多間。西南面有三層炮樓二座,北面有炮樓一座。圍內房屋整齊,石灰紙筋粉刷牆壁,均為二層樓房,曾居50餘户,200餘人,歷經11代。 [10] 
圍屋地處紅巖村梅坑溪水西側的田壠中,內外環境宜人,東鄰松樹園,南近小河,西臨縣城,北靠龍南古驛道。因為此地適合軍隊駐紮,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中國工農紅軍曾進駐圍屋,在圍內駐紮。 [10]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7月,中央蘇區紅一方面軍進行了慘烈的南雄水口戰役,擊潰國民黨粵軍15個團,獲得勝利。戰後,紅軍宣佈休整,紅四軍第十一師在師長陳光的率領下,從信豐、全南向龍南進發,與駐在龍南縣的國民黨48局民團進行了激烈的戰鬥並取得了勝利,隨後帶領羣眾打土豪、分田地。紅軍在此駐紮期間,在煙園圍的內外牆上,刷寫了多條標語,如今仍保存的紅軍標語有《共產黨十大政綱》、《國民黨十大罪狀》和《紅軍行軍歌》。在煙園圍院內西牆壁上,還依稀可見當年紅軍書寫的“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政黨”等15條標語口號。 [10] 
為了紀念紅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縣人民政府特將此地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10] 

龍南鎮龍南指導站舊址

龍南指導站舊址位於龍南市區下西門內天燈下31號(土地祠賴屋),創設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底。在當街大門和內門的兩側牆上各有對聯一副,牆頭標語一條,均寫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尚能辨認。 [11] 

龍南鎮地方特產

江東荸薺
龍南鎮新都村江東地方盛產荸薺,素稱江東荸薺。江東荸薺個大,皮淡黑而帶紅色,肉質白嫩,香脆無渣。與龍南其它地方產的荸薺相比,江東荸薺以獨特的優勢壓倒羣芳。江東荸薺收穫後讓臘風吹數日,它的皮可有手指甲撕掉,味道更清甜爽口。每年荸薺收穫季節,不但縣內人爭相購買江東荸薺收藏,專程來龍南購買江東荸薺的外縣人也甚眾。
龍南大蒜
龍南鎮是龍南大蒜的主要產地之一。龍南大蒜與外地蒜種相比,蒜味更辛辣,香味更濃郁,汁液更粘稠,瓣肉更細嫩,具有明顯的品種優勢。自清末以來,是龍南的出口拳頭產品這一。
每年五六月份蒜包大量上市時候,均有不少外縣外省人專程來龍南收購大蒜。
金鈎醃菜
醃菜為民間常備菜,以芥菜(俗稱水菜)為原料,各地都會醃製。質量最佳的為龍南鎮金鈎社區人醃製的醃菜。金鈎醃菜除具有色黃亮略帶青色和味香爽口的特點外,並有存放期長的特點,而且越存越香。醃菜氽黃鱔,為龍南民間傳統名菜。
新都火籠
龍南鎮新都村生產的火籠美觀結實。凡上等品,火籠蓋上可站人。全縣各地火籠,以新都火籠質量最佳。
水東活動涼牀、竹沙發
龍南鎮水東地方生產的活動涼牀,不有時折起來存放,用時可立即打開。生產的竹沙發,鮮亮油黃,精緻耐用,夏天使用十分清涼,冬天加上活動皮墊又成了皮革沙發。竹沙發與一般皮革沙發相比,造型典雅,頗具古風。
龍洲藤椅、竹篩
龍南鎮龍洲地方生產的藤椅造型美觀、典雅、耐用。生產和竹篩有糠篩、米篩、粉篩等。
虎邵草蓆
龍南鎮虎邵村人世世代代以織草蓆為副業。究竟從何時開始織草蓆,無從溯源。虎邵草蓆顏色澄黃,精緻耐用。年紡織草蓆2.5萬多條,產品銷往毗鄰的定南、全南、信豐和廣東省。
新楊石小獅、石磨
龍南鎮新楊村生產的石小獅,石質堅硬,形象逼真。生產的石磨,以磨粉細嫩和耐用著稱,適宜家庭磨豆腐和磨粉。

龍南鎮著名人物

廖運芳,生卒年不詳,龍南鎮大羅寨揹人。清乾隆七年(1742年)進士。曾任嘉定縣(今屬上海市)、丹陽(今江蘇省丹陽縣)知縣。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他主持纂修《龍南縣誌》共26卷。
黃英鎮,龍南鎮龍洲人。清光緒八年(1882年)獲鄉試第一名,為科舉以來龍南縣第二位解元。中舉後自闢校舍講學,後在龍門書院講學。
廖光泮(1902年2月13日—1929年),龍南縣龍南鎮大羅寨揹人。
利德修(1883年11月1日—1963年5月4日),龍南鎮新生村人。前清秀才,後於南昌高等學堂肄業。曾任政協龍南縣委員會委員、副縣長。
賴鳳池(1894—1976年),龍南鎮人。他潛心研究歷代書法藝術,遍臨名家法帖,尤其擅長歐體正楷。曾任龍南縣政協第一、二、三、四屆委員,和第五屆常務委員。
唐泮香(1899年—1972年2月),龍南鎮人。細讀中醫經典著作,鑽研清代温病諸家學説,擅長內科。總結了《論白喉的辨證分型》,對當時防治白喉起了一定作用。建國後,曾任龍南鎮衞生院副院長、縣醫院副院長、縣人民委員會第四、五、六屆委員,縣政協第一屆委員及第二、三、四、五屆副主席。
唐家興(1918—1982),龍南鎮水東社區人。16歲開始鑽研中醫,整理出版了《薄園醫案》,還與江西知名老中醫桃荷生、潘佛巖共同完成了《髒象學説與診斷應用的文獻探討——脾臟》的論文。1972年4月在贛南醫學專科學校任中醫教研組主任,從事教學、臨牀科研工作。著有《矽肺的中醫治療》、《中醫方劑手冊》,在醫學專業刊物上發表論著100多篇。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