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颊生香是汉语成语,拼音为chǐ jiá shēng xiāng,主谓式结构,中性词。其本义指吃过美味后齿颊留香的生理感受,引申为形容诗文或言辞意味深长令人回味。该成语最早见于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后经黄景仁《即席分赋得卖花声》诗句"怜他齿颊生香处"得以深化运用。学术界结合饮食文化研究发现,该成语通过"嘴边生香"意象承载着中华饮食审美特质,相关研究成果收录于《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专著 [2]。
- 拼 音
- chǐ jiá shēng xiāng
- 注 音
- ㄔˇ ㄐ一ㄚˊㄕㄥ ㄒ一ㄤ
- 繁 体
- 齒頰生香
- 结构类型
- 主谓式
- 近义词
- 余味无穷 [3]
- 接龙属性
- 可作为成语接龙中间环节 [1]
语义解析
播报编辑
钻连本义指付旋兵食用朵拳狱美味后口腔留有香气,如宋请甩代戴复古鸦旬乘《梅花》诗句"吟来齿颊亦生香"描述的味觉体验。引申义侧重语言美感,特指通过诗文或谈吐产生回味无穷的精神享受,体现汉语"通感"修辞特征。清代黄景达狱骗晚仁《项桨请即席分赋得卖花声》"怜他齿颊生香处"即运用此引申义,将判辨跨味觉感受转化为审美意象。
出处考证
播报编辑
现存最早书面记载见于1750年成书的《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说着还齿颊生香"。清代诗人黄景仁在乾隆年间创作《即席分赋得卖花声》,通过"不在枝头在担头"的市井场景,赋予该成语文学意境。2024年语言学资料显示,《黄景仁诗选》注本已将此诗列为成语典故来源。
文化内涵
播报编辑
在饮食文化研究中,该成语被视为味觉记忆载体。学术专著《齿颊生香:饮食文化与成语》将其列为典型案例,指出其既反映古代民生饮食诉求,又体现"以味喻文"的艺术表达传统 [2]。2020年《食品工业》期刊论文认为,该成语通过味觉通感构建起饮食与文学的双重文化记忆。
应用特征
播报编辑
在语言实践中呈现双重应用场景:
- 饮食描写:常见于美食评论,如"啖此佳肴,三日齿颊生香" [2]
- 文艺鉴赏:多用于书评诗话,清代诗论有"读放翁句,每觉齿颊生香"的评述
现代成语接龙中仍保持活跃度,2025年百度汉语平台数据显示,其在"破涕为笑→何足挂齿→齿颊生香→香消玉损"接龙序列中承担关键枢纽作用 [1]。2020年至今的接龙数据库收录了该成语与"香车宝马""香象渡河"等2个成语的搭配组合 [3]。
字形演变
播报编辑
繁体"齒頰生香"四字均属形声字:
- 齒:甲骨文象口腔牙齿形,本义为门牙,后引申泛指牙齿
- 頰:篆文从頁夹声,指面部两侧部位
- 香:甲骨文象禾谷盛于器皿,本义指谷物香气
《汉语大字典》收录"齿"字10种异体写法,其中"歯"为日文常用字形,与中文标准字形形成区隔。2025年汉辞宝网数据显示,该成语四字合计31笔画,属中等书写难度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