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齒邊扁萼苔

鎖定
齒邊扁萼苔(Radula anceps Sande Lac.),葉片背瓣一般或比較疏的覆瓦狀,橫向伸出,稍呈瓢形背凸,卵狀三角形。雌雄異株。雄穗生於短枝頂端,有3—5對苞葉,苞葉背瓣卵圓形,先端邊緣有齒。雌苞生於莖頂端,有2對苞葉。苞葉背瓣狹長卵形,先端有長齒或長尖,邊緣有不規則齒或全緣,先端鈍。蒴萼長筒狀,扁平,長約4—5毫米,中部寬約0.8毫米,口部有短齒。
中文名
齒邊扁萼苔
拉丁學名
Radula anceps Sande Lac. [3] 
植物界
地錢門
葉苔綱
光萼苔目
扁萼苔科
扁萼苔屬
齒邊扁萼苔
保護級別
極危(IUCN標準)、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極危 )

齒邊扁萼苔形態特徵

齒邊扁萼苔 齒邊扁萼苔
齒邊扁萼苔,拉丁名為Radula anceps S. Lac.,是苔蘚植物門苔綱的一種植物。它的植物體中等大,幹標本油綠色或褐綠色,濕時柔弱。莖長10—30毫米,直徑約0.1毫米,帶葉寬1.9—2.1毫米,有不規則密或疏分枝向上斜伸,長3—12毫米,粗約0.08毫米,帶葉寬1—1.4毫米;莖的橫切面直徑6—7個細胞粗,皮部細胞淡黃色,與中部細胞等大,兩種細胞均薄壁,無三角體。葉片背瓣一般或比較疏的覆瓦狀,橫向伸出,稍呈瓢形背凸,卵狀三角形,1—1.1毫米長,0.6—0.7毫米寬,先端有齒,不內曲,邊緣齒短,背邊基部覆蓋莖的2/3—3/4寬;邊緣細胞14—15×8—10微米,中部細胞18—26×15—17微米,薄壁,無三角體,基部細胞25—32×16—32微米;角質層平滑;葉腹瓣近似方形或近似長橢圓形,約為背瓣的1/3大,長0.2—0.3毫米,寬0.2毫米,先端寬鈍,遠莖邊緣直或略呈弧形,近莖邊弧形,覆蓋莖的1/5—1/4寬度,鞘部膨起;假根區帶丘狀凸起,假根少,帶狀,褐色;背基凸出,與莖呈50—60度角,凹陷處成鈍角。雌雄異株。雄穗生於短枝頂端,有3—5對苞葉,苞葉背瓣卵圓形,先端邊緣有齒。雌苞生於莖頂端,有2對苞葉;苞葉背瓣狹長卵形,先端有長齒或長尖,邊緣有不規則齒或全緣,先端鈍;蒴萼長筒狀,扁平,長約4—5毫米,中部寬約0.8毫米,口部有短齒。

齒邊扁萼苔生長環境

生長於林下腐木或巨巖壁上。

齒邊扁萼苔分佈範圍

齒邊扁萼苔產於文山。分佈於海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巴布亞新幾內亞也有。 [1] 

齒邊扁萼苔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極危(CR)。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