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齒蟾

鎖定
齒蟾,角蟾科一屬的兩棲動物 [1] 
中文名
齒蟾
角蟾科
分佈地區
四川盆地周緣山區、雲南西北部、貴州北部、湖北的利川和湖南的桑植等

目錄

齒蟾概況

有17種,均為中國特有種。主要分佈於四川盆地周緣山區、雲南西北部、貴州北部、湖北的利川和湖南的桑植等地區。雄蟾體長43~67毫米,雌蟾47~67毫米。齒蟾頭體背面皮膚粗糙,滿布大小疣粒,疣粒上多有黑刺;頭部扁平,瞳孔縱置,鼓膜多隱於皮下;上頜齒髮達,無犁骨齒和犁骨稜,舌後端有缺刻,咽鼓管孔大;額頂骨前後幾等寬或中部略寬,均有耳柱骨。肩帶弧胸型,薦椎橫突顯著寬大;大腿後具股腺;指、趾端圓。頭體背面多呈褐黃、綠黃、棕褐、棕灰等色,其上多有深色斑;四肢有橫紋或無;腹面色淺,有深灰色斑或無。一般雄蟾胸部一對刺團;腹部多無刺羣,少數種有刺;內側2指背面具婚刺。齒蟾多生活在海拔1 000~3 300米的山區,棲息環境林木繁茂、雜草叢生。成蟾以陸棲為主,白天多隱蔽在陰暗潮濕地帶的石塊、倒木和有苔蘚和落葉覆蓋的土穴和石縫內;夜間出外活動,多爬行,不善跳躍,行動緩慢;以多種昆蟲、蛞蝓、多足類或其他小動物為食。多數種的繁殖季節在5~6月,南方種類較早。此期成蟾進入流溪,雄性前肢抱握雌性胯部,卵產在石塊底面,多呈環形,或隨環境而異,呈堆狀或條狀;每羣有卵100~300粒。植物極為乳黃色或動物極為棕褐色。蝌蚪全長為60~80毫米,口周圍均有唇乳突,以藻類為食,約經1~2年完成變態。幼蟾登陸營陸棲生活,直達性成熟後再入水繁殖。 [1] 

齒蟾分佈

主要分佈於湖北、四川、貴州、湖南等地。常生活于山澗溶洞內,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900至1900米。紅點齒蟾的幼體,長着胖乎乎的腦袋、長長的尾巴,形似蝌蚪,但比普通蝌蚪要大很多。大部分個體常年生活在洞穴內,其蝌蚪全身通透,能清晰看到腹部器官和白色的脊柱,當地人會稱它為“透明魚”。這和生活在洞穴外的紅點齒蟾個體的蝌蚪顏色不同,這種可能由環境引起的體色差異是可逆的。
2022年5月,記者在張家界永定區羅塔坪鄉採訪時發現紅點齒蟾。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