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齒蛉

鎖定
齒蛉是廣翅目昆蟲,通稱為齒蛉或魚蛉。體中至大型,種類比較常見,頭部有3個單眼。足跗節各節形狀相似,均為圓柱狀。 幼蟲體較大,常見於流速較急的石下。觸角4-5節。腹部1-8節側面有一對氣管鰓,氣管鰓分2節;腹部末端有1對鈎狀臀足,腹部末端無尾絲,口器為咀嚼式。世界性分佈,但主要集中於亞熱帶和暖温帶地區。全世界26屬約270種,我國10屬100餘種。
別    名
魚蛉
中文學名
齒蛉
拉丁學名
Corydalidae Leach, 1815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分佈區域
世界性分佈
科    屬
廣翅目

齒蛉簡介

齒蛉 齒蛉
通稱為齒蛉或魚蛉。雄性魚蛉有長而彎曲的上顎,長達25毫米大約是它頭部長度的3倍!被這樣的上顎咬一下一定傷得不輕,但實際上它們是無害的雄蟲在求偶和交配時會用到上顎。它會在雌蟲面前炫耀自己的上顎,試圖給對方留下深刻印象;它還會用上顎和其他雄性搏鬥,勝利者才能獲得交配的權利。雌蟲在溪流上方的葉子上產卵。蟲卵孵化後,幼蟲會掉進水裏。幼蟲有鰓,所以被稱作“魚蛉”。它們常常會在小溪、河流和湖裏的石頭下面生活好幾年。魚蛉幼蟲的上顎比成蟲小得多,但卻更具威脅性。這些發育中的魚蛉會鋒利凸出的上顎狠狠教訓任何帶來威脅的掠食者。時機成熟時,長大的幼蟲爬出水面,鑽進地裏挖出洞穴,給自己織個繭,然後變成蛹 [1] 

齒蛉形態特徵

體中至大型,種類比較常見;頭部有3個單眼;足跗節各節形狀相似,均為圓柱狀。 幼蟲體較大,常見於流速較急的石下。觸角4-5節。腹部1-8節側面有一對氣管鰓,氣管鰓分2節;腹部末端有1對鈎狀臀足,腹部末端無尾絲,口器為咀嚼式。有單眼3個。跗節各節相似,均為圓柱形。成蟲通常在水源附近活動,有些種類有趨光性。幼蟲水生,常見於溪流中的石頭下,有1對鈎狀尾足,指狀鰓8對,不分節,無尾絲 [2] 

齒蛉生物學描述

世界性分佈,但主要集中於亞熱帶和暖温帶地區。全世界26屬約270種,我國10屬100餘種。廣西是我國廣翅目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其區系約佔全國區系的1/3,僅次於雲南。本文報道分佈於大明山地區的齒蛉科5屬12種,其中11種為2011年大明山考察採獲的標本 [3]  。常見種類有炎黃星齒蛉Protohermes xanthodes Navas和中華斑魚蛉Neochauliodes sinensis (Walker)。
參考資料
  • 1.    美)達琳娜·穆拉夫斯基,(美)南希·霍諾維奇著;陽曦譯,美國國家地理 終極昆蟲百科,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15.01,第161頁
  • 2.    龐世燁總編;成黎,周浩平主編,中國少兒百科全書 昆蟲世界,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02,第131頁
  • 3.    周善義主編;周丕寧副主編,廣西大明山昆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12,第14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