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齋堂鎮

鎖定
齋堂鎮,北京市門頭溝區下轄鎮,位於東經115°32′46″~115°50′07″,北緯39°54′02″~40°08′00″之間。地處門頭溝區西部山區,東與雁翅鎮大台街道相鄰,南接房山區大安山鄉,西與清水鎮接壤,北鄰懷來縣官廳鎮,鎮域面積382.17平方千米。 [1] 
唐代時期,齋堂地區屬廣平縣。遼金時期,屬玉河縣。元至明清時期,屬宛平縣,後為宛平縣八區齋堂鄉。抗戰時期八路軍進駐齋堂川,建平西抗日根據地,屬昌宛縣。解放後屬河北省宛平縣。1952年,屬北京京西礦區。1958年,屬門頭溝區。1990年2月,設齋堂鎮。1994年,沿河城鄉併入。2001年,軍響鄉併入。 [1]  截至2018年末,齋堂鎮有户籍人口有13677人。 [2]  截至2019年10月,齋堂鎮下轄1個社區和29個行政村, [3]  鎮政府駐齋堂鎮東齋堂大街45號。
2011年,齋堂鎮工業總產值達到7802萬元,比上年增長26.7%,工業增加值1642萬元。財政總收入310.4萬元,比上年增長118%。實現税收2310.5萬元。從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54.3萬元,增值税94.4萬元,企業所得税39.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4%、133%、236%。人均財政收入230.5元,比上年增長117.3%。 [1] 
2020年7月,全國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齋堂鎮為國家衞生鄉鎮。 [4] 
中文名
齋堂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北京市門頭溝區
地理位置
門頭溝區西部山區
面    積
382.17 km²
下轄地區
1個社區和29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東齋堂村
電話區號
010
郵政編碼
102309
氣候條件
暖温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東胡林人遺址
爨底下村
靈水村
沿河城與敵台
車牌代碼
人    口
13677人(截至2018年末)

齋堂鎮建置沿革

齋堂鎮 齋堂鎮
唐代時期,齋堂地區屬廣平縣
遼金時期,齋堂地區屬玉河縣
元至明清時期,齋堂地區屬宛平縣,後為宛平縣八區齋堂鄉。
抗戰時期八路軍進駐齋堂地區齋堂川,建平西抗日根據地,屬昌宛縣。
解放後,齋堂地區屬河北省宛平縣。
1952年,齋堂地區屬北京京西礦區
1958年,齋堂地區屬門頭溝區
1990年2月,設齋堂鎮。
1994年,沿河城鄉併入。
2001年,軍響鄉併入。 [1] 

齋堂鎮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10月,齋堂鎮下轄1個社區和29個行政村, [3]  鎮政府駐齋堂鎮東齋堂大街45號。
社區
齋堂小城鎮社區
行政村
高鋪村
牛站村
張家村
——

齋堂鎮地理環境

齋堂鎮位置境域

齋堂鎮,位於東經115°32′46″~115°50′07″,北緯39°54′02″~40°08′00″之間。地處門頭溝區西部山區,東與雁翅鎮大台街道相鄰,南接房山區大安山鄉,西與清水鎮接壤,北鄰懷來縣官廳鎮,鎮域面積382.17平方千米。 [1] 

齋堂鎮地形地貌

齋堂鎮地處門頭溝山區中腹,南有老龍窩,北有黃草梁、棋盤山,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有黃草梁、老龍窩、柏峪梁等,境內最高峯黃草梁位於齋堂鎮西部,海拔1773米。 [1] 

齋堂鎮土壤

齋堂鎮主要為棕壤和褐土。 [1] 

齋堂鎮植被

齋堂鎮植被屬暖温帶落葉闊葉林型。蕨類、裸子、被子類野生植物均有分佈。 [1] 

齋堂鎮氣候

齋堂鎮屬暖温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晴朗,冬季寒冷少雪。多年平均氣温10℃,冬季最低氣温-20℃左右,極端最低氣温-2℃;夏季最高氣温37℃,極端最高氣温40℃。年平均温差12.6℃。無霜期170天。年平均降水量475毫米。 [1] 

齋堂鎮水文

齋堂水庫 齋堂水庫
齋堂鎮境內河道屬永定河清水河兩大流域,其中清水河流域面積約佔總面積的60%。齋堂水庫位於西齋堂村西南1000米清水河主河道上,控制流域面積345平方千米,庫容5240萬立方米。河流總長度20千米。 [1] 

齋堂鎮礦產資源

齋堂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煤炭、金、銀、銅、鐵、錫、花崗岩石、大理石等。其中煤炭儲量2.7億噸,金、銀、銅、鐵、錫儲量較少;花崗岩石儲量20億噸;大理石儲量1億噸。 [1] 

齋堂鎮自然災害

齋堂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水災、風災、雹災和泥石流、病蟲害等。 [1] 

齋堂鎮人口

截至2018年末,齋堂鎮有户籍人口有13677人。 [2] 

齋堂鎮經濟

  • 農業
齋堂鎮共有耕地面積0.6萬畝,人均0.5畝;林地面積52萬畝。
2011年,齋堂鎮農業總產值達到0.8億元,比上年增長66.7%。
齋堂鎮糧食作物以玉米、穀子為主。
2011年,齋堂鎮生產糧食438噸,人均32.3千克,其中玉米371.2噸,穀子66.8噸。主要經濟作物有大豆、小豆、綠豆等。
齋堂鎮畜牧業以豬、羊、雞飼養為主。
2011年,齋堂鎮生豬飼養量350頭,年末存欄197頭;羊飼養量4576只,年末存欄4099只;雞飼養量7.9萬羽,年末存欄2.5萬羽。
2011年,齋堂鎮生產肉類594.8噸,其中豬肉110.6噸,羊肉58.8噸;禽蛋52.5噸;畜牧業總產值1479.4萬元,佔農業總產值的17.8%。
截至2011年末,齋堂鎮累計造林11萬畝,其中防護林10萬畝,經濟林1萬畝,四旁植樹2萬株,林木覆蓋率81%。
2011年,齋堂鎮果品種植面積10402畝,其中核桃426畝,產量2550噸;杏扁5000畝,產量1250噸;紅杏1000畝,產量75噸。 [1] 
  • 工業
2011年,齋堂鎮工業總產值達到7802萬元,比上年增長26.7%,工業增加值1642萬元。 [1] 
  • 財政金融
2011年,齋堂鎮財政總收入310.4萬元,比上年增長118%。實現税收2310.5萬元。從主要税種看,完成營業税54.3萬元,增值税94.4萬元,企業所得税39.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4%、133%、236%。人均財政收入230.5元,比上年增長117.3%。年末有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北京農商銀行2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 [1] 

齋堂鎮社會事業

齋堂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齋堂鎮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7個,演職人員200人;鎮級劇院1個,演出8場次,觀眾達3000人次。村級劇院25個,演出場次130次,觀眾達2.8萬人次;電影放映單位25個,年放映1200場次,觀眾達36萬人次;文化服務中心1個,建築面積200平方米;圖書室28個,總建築面積5730平方米,藏書29680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330人。主要文化藝術團體有柏峪劇社、秧歌隊、小車會、腰鼓隊等。
2011年末,齋堂鎮共有體育場地31處。每年定期舉辦的體育賽事有北京國際徒步大會。2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45%。
2010年5月開通鎮村廣播,現有廣播喇叭889只,入村率98%,通響率100%。
2000年3月開通有線電視。2011年末,齋堂鎮共有60個電視頻道在本地落户,有線電視用户7600户,電視綜合覆蓋率95%。 [1] 

齋堂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齋堂鎮共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20人;小學2所,在校生357人,專任教師4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69人,專任教師27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各級各類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3所。

齋堂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齋堂鎮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30個,其中社區醫療服務中心1個,衞生院1個;牀位87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6張,固定資產總值2044萬元。專業衞生人員63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5人。
2011年,齋堂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42562人次,出院病人154人次。
2011年,齋堂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147/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100%,孕產婦死亡率為0。 [1] 

齋堂鎮社會保障

2011年,齋堂鎮共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3171户,人數2939人,支出1241.4萬元,月人均413.7元,比上年增長13%。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5090户,人數8061人,支出3162.3萬元,月人均326.9元,比上年增長26%。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7人,撫卹事業費支出137.4萬元,比上年減少28%。社會福利費12.7萬元,比上年增長27%。社區服務設施30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29個。新增就業人員342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52人,全年共幫助13户零就業家庭實現至少1人就業。
2011年,齋堂鎮共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5502人,參保率99%。 [1] 

齋堂鎮基礎設施

2011年,齋堂鎮共有郵政網點1個,村級投遞點80個,通郵率100%;徵訂報紙2100份、雜誌150冊。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1個;固定電話用户2883户,比上年減少56户;寬帶接入用户1500户,比上年增加200户。
2011年,齋堂鎮售電量累計完成374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9%,供電可靠率99.9%。
2011年末,齋堂鎮共有自來水廠2座,鋪設幹線水管199千米,生產能力3600噸/日;排水管道171.2千米;污水治理項目1項,污水處理廠1座,日污水處理能力500噸。
2011年末,齋堂鎮共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所)1座,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1兆伏安,高壓輸電線路2條,總長度20千米,用電負荷120千瓦。
2011年末,齋堂鎮共有熱水供熱管道總長度40千米,供熱面積6.5萬平方千米;供熱用户480户,其中工業用户20户,居民用户460户,供熱普及率為100%。
2011年末,齋堂鎮共有供(加)氣站3個,煤氣用户6835户,其中居民用户6835户,燃氣普及率為98%,月煤氣平均用量1773立方米。
2011年末,齋堂鎮共有公園1個,公園面積271.5公頃,園林綠地面積267公頃,綠化覆蓋率98.4%,人均綠地200平方米。 [1] 

齋堂鎮交通運輸

齋堂鎮鎮域內有109國道過境,境內長8千米;北京公交892路直通門城地區。
2011年末,齋堂鎮共有道路總長度12千米,人均擁有道路長度10米;道路鋪裝面積1.6萬平方米;鎮區橋樑2座,總長度0.8千米。
2011年末,齋堂鎮共有公交汽車線路1條;公交運營車輛58輛,萬人擁有輛46台,年客運量160.9萬人次。 [1] 

齋堂鎮歷史文化

齋堂鎮綜述

齋堂鎮是全國知名的歷史名鎮,鎮域內有國家歷史文化名村有2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爨底下古建築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等4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有18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王家山慘案遺址、宛平抗日烈士紀念碑兩處。古道、古戲台、古塔遍佈全境。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燕歌戲、山邦子戲、蹦蹦戲、秋粥節、轉燈會、霸王鞭等,其中柏峪燕歌戲、西齋堂山邦子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齋堂鎮非遺項目

柏峪燕歌戲 柏峪燕歌戲
柏峪燕歌戲被稱為“戲曲活化石”,流行於齋堂鎮柏峪村,歷史較為久遠,據説明代中頁戍邊將士帶來家鄉戲曲與當地方言、民歌相結合,在守關軍户和當地村民自娛自樂中發展並流傳下來,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一個與它相似或相同的地方戲。據史料記載,乾隆帝慶祝六十大壽時,燕歌戲曾獲進宮演出。燕歌戲逢節必演,如春節、三月三、四月二十八、端午、中元、中秋節等,過什麼節唱什麼戲,是比較有講究的。燕歌戲題材豐富,無事不記、無事不唱。總體特點“生旦淨末醜,詩曲媚俗白,説唱唸做打,吹拉彈唱走”。 [5] 
2006年12月21日,柏峪燕歌戲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首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6] 
  • 西齋堂山梆子戲
西齋堂村山梆子戲以“六合班”為傳承主體。道光年間,在姓史兄弟倆班主帶領下盛行幾十年。光緒末年,戲班日益衰落,傳至第二三代時開始有了兩支分組戲班。歷史上“六合班”的知名演員很多,像王存秀、杜洪祿等。尚在的後代傳人有九輩之多,第一輩都已七八十歲了。戲曲的傳承主要是戲班師傅指導、口傳心授,在本村輩輩相傳。
山梆子戲的唱腔和板式是舊時“山陝梆子”的韻調及原始形態與當地小調、民歌、方言的融會貫通,戲中的道白既不是山陝話,也非京韻話,而是地道齋堂地方話,屬於板腔體;音樂特點主要是主韻循環體、主曲變腔體,音區多以女性唱腔音區為準,板式豐富,音樂伴奏分文、武場。
2007年6月20日,西齋堂山梆子戲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7] 

齋堂鎮傳統村落

  •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
爨底下村,又名川底下村,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下轄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京西齋堂西北狹谷中部,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積5.33平方公里。爨底下村依山而建,依勢而就,高低錯落。以村的後龍頭為圓心,南北為軸線,整個村莊呈扇面形展於兩側。現存有清代民居74套、689間。村上、村下被一條長200米、最高處20米的弧形大牆分開,村前又被一條長170米的弓形牆圍繞,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條通道貫穿上下,還有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的建築格局,這些古民居建築是寶貴的歷史文物,對研究中國的民居建築史具有重要的作用。 [8] 
2012年12月17日,爨底下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9] 
  • 馬欄村
馬欄村 馬欄村
馬欄村,又名“馬蘭村”,因明代曾為圈放馬匹之地而得名,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下轄村,中國傳統村落,地處太行山餘脈,村域面積16.34平方公里。馬欄村依山勢而建,以龍王廟為中心,受地形限制,沿山體呈帶型展開,為北方少有的沿水街逐漸發展形成的村落。村莊位於清水河南岸,地勢複雜,高差較大,道路不成系統,聚落略成長方形,所在的馬欄溝是清水河的主要溝谷之一,因村內有蕭克將軍、鄧華將軍所領導的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馬欄村被稱為“京西第一紅村”。 [10] 
2013年8月26日,馬欄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 [11] 
  • 黃嶺西村
黃嶺西村 黃嶺西村
黃嶺西村,因地處黃嶺之西而得名,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下轄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京西齋堂西北狹谷中部,村域面積9.74平方公里。黃嶺西村為典型的山地村落,整體格局清晰,谷底沿天然的泄洪通道佈置村內主幹道,將村子各部分聯繫起來。村內尚存眾多清代及民國時期的民居院落,風貌古樸,村委會旁的靈泉庵為獨具特色的山村廟宇,廟內石雕體現了佛教文化與民間宅院的巧妙結合。黃嶺西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黃嶺西排”共有18名烈士為國捐軀。 [12] 
2012年12月17日,黃嶺西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9] 
靈嶽寺
靈嶽寺(山門) 靈嶽寺(山門)
靈嶽寺,位於門頭溝區齋堂鎮北部5公里的白鐵山上。靈嶽寺創建於唐貞觀年間。靈嶽寺傳説先有寺後有齋堂城。遼代時重建。延應元年(1239年)、至正年間、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雍正十一年(1733年)四次重修。靈嶽寺的寺院處於白鐵山主峯前的平台上,其朝向為南,在中軸線上有山門、天王殿和釋迦佛殿。寺的南部山門兩側為鐘鼓樓遺址。其中天王殿為懸山式建築,建築設計極為巧妙。在殿內供奉着四天王、韋陀及接引佛塑像。釋迦佛殿,為單檐廡殿頂調大脊式建築,面積達100餘平方米。檐下雙昂五踩斗拱,拱眼壁為彩繪佛像。殿內原供奉的是一佛二菩薩像,系柳木雕刻,高近4米。 [13] 
2013年5月3日,靈嶽寺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4] 

齋堂鎮地名由來

因是唐代古剎靈嶽寺供遊僧香客吃齋的地方而得名。 [1] 

齋堂鎮榮譽記錄

2001年,齋堂鎮入選北京市郊區中心鎮。 [16] 
2020年7月,全國愛國衞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齋堂鎮為國家衞生鄉鎮。 [4] 
2022年11月,齋堂鎮入選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鎮(鄉)。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