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齊桓晉文

鎖定
齊桓晉文,指春秋時期的兩位霸主。春秋時期周天子勢力衰微,失去權威,已經不能夠有效地控制諸侯國了。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了能在政治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進行了激烈的爭霸戰爭,互相征戰,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合稱“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爭霸戰爭為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其中齊國齊桓公第一個稱霸 ,緊接着晉國晉文公第二個稱霸,後世把他們二人並稱“齊桓晉文”。
中文名
齊桓晉文 [1] 
外文名
Qi Huan Jin Wen
相關人物
呂小白(齊桓公)、晉重耳(晉文公)
所處時期
春秋

齊桓晉文歷史評價

孟子: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 [1] 
孔子:齊桓公正而不詭,晉文公詭而不正。
春秋公羊傳》:“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國。”
穀梁傳》:“其授之諸侯何也?齊侯得眾也。桓會不致,安之也。桓盟不日,信之也。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會十有一,未嘗有歃血之盟也,信厚也。兵車之會四,未嘗有大戰也,愛民也。” [2]  “齊人者,齊侯也。其曰人,何也?愛齊侯乎山戎也。其愛之何也?桓內無因國,外無從諸侯,而越千里之險北伐山戎,危之也。則非之乎?善之也。” [3]  “諸侯不得專封諸侯,雖通其仁以義而不與也。故曰仁不勝道。” [4]  “何以不言桓公也?為賢者諱也。項,國也,不可滅而滅之乎?桓公知項之可滅也,而不知己之不可以滅也。既滅人之國矣,何賢乎?君子惡惡疾其始,善善樂其終。桓公嘗有存亡繼絕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5] 
《左傳》: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詩》雲:“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不失賞刑之謂也。 [6] 
荀彧: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
司馬貞:重耳致霸,朝周河陽。 [6] 

齊桓晉文相關介紹

齊桓晉文齊桓公

主詞條:九合諸侯
  • 攻滅郯遂兩國、北杏會盟
由於桓公逃亡時經過了郯國,郯國待桓公不好,於是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出兵滅掉了郯國,郯國君主逃向了莒國 [7]  。齊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齊、宋、陳、蔡、邾等五國國君在齊國的“北杏會盟”,旨在協力平息宋國內部爭奪君位的變亂,齊國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齊桓公的威望在諸侯中開始不斷提高。會盟前曾邀遂國國君入盟,遭到拒絕。“北杏會盟”結束後,齊桓公吞滅遂國 [8] 
  • 與魯會盟
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攻打魯國,魯國失敗,魯莊公請求割讓城池平息戰爭,桓公答應了,並與魯在柯地會盟。 [9]  會上,魯莊公的臣子曹沫拔出寶劍,劫持了齊桓公,要求齊國歸還魯國在齊魯邊境上的汶陽之田 [10] 
齊桓公答應曹沫的要求。事後,齊桓公想不歸還土地而且殺掉曹沫。管仲勸諫説:“不給汶陽之田,只是逞一時之快。失信於諸侯,天下人就不幫我們了!”最後齊桓公將汶陽之田還給了魯國。 [11]  諸侯們知道了這件事情,都認為齊桓公有信譽,漸漸地都想依附齊國了 [12] 
  • 鄄地會盟
齊桓公六年(公元前680年),曾參加“北杏會盟”的宋國背叛盟約 [13]  ,齊桓公約請曾參加“北杏會盟”的陳、蔡二國一起出兵伐宋 [14]  。齊桓公先派人帶着豐盛的禮物去朝拜周天子,説宋國不尊重周天子,隨便廢立國君,請周天子興師問罪。周天子想借齊國的力量來樹立天子威望,遂答應齊桓公要求,派大夫單伯帶部分兵力,會同齊、陳、蔡三國合兵伐宋 [15]  。宋國看到齊國打着周天子的旗號來討伐,不想揹負抗禦王師、與天子作對的罪名,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和好。齊桓公覺得“拉大旗作虎皮”的辦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冬天,拉着周天子的代表單伯,約集衞、鄭、宋三國國君一起在“鄄地會盟” [16]  ,各國看到周天子支持齊國,諸侯國君遂共推齊桓公為盟主,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 [12] 
  • 幽地會盟
齊桓公八年(前678),齊又約集魯、宋、陳、衞、鄭、許、滑、滕等國在“幽地會盟” [17]  。會上大家再推齊桓公為盟主,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 救援燕國
齊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出兵討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師。燕莊公於是送齊桓公回國一直送到了齊國的境內。桓公説:“不是天子,諸侯相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給了燕國,叮囑燕君學習召公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時一樣給周朝納貢。諸侯聽説此事,都擁護齊國 [18] 
  • 重建邢衞
齊桓公二十七年(前659)春,齊、宋、曹三國之君各率本國兵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後,三國決定把邢國遷得離狄族遠些,齊桓公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較為安全的夷儀(今聊城西南) [19]  。不久,狄人又侵犯衞國,齊桓公考慮到衞國已是君死國滅,要重新建國,便於第二年(前658)春在楚丘幫助衞國築新城,使得衞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 [20] 
  • 召陵之盟
齊桓公二十九年(前657),桓公和蔡姬在水中游玩,蔡姬晃船,桓公心怕,阻止蔡姬。蔡姬不聽,晃個不停。齊桓公出船,大發雷霆,把蔡姬送了回去。蔡國也不高興,把蔡姬又嫁給別人。桓公發怒,興兵討伐 [21]  。秋,楚國進攻鄭國,齊桓公約集各國國君在“陽穀會盟”,商討伐楚救鄭。齊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衞、鄭、許、曹等八國聯軍先對楚國的盟國蔡國實行軍事行動;接着,齊桓公率大軍聯合進攻楚國。迫使楚國認錯,答應向周天子進貢包茅。於是齊桓公和中原八國諸侯共同與楚國在召陵訂立盟約,要求楚國向周天子稱臣、每年都要向周天子貢獻苞茅,各自退兵,史稱“召陵之盟” [22] 
  • 洮之會
齊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周王室發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鄭為太子,因惠後喜歡小兒子帶,周惠王便欲廢鄭立帶。周惠王死後,齊桓公約集魯、宋、衞、許、曹、陳等國在洮會盟,正式將王太子鄭扶上週天子寶座,是為周襄王。
  • 葵丘會盟
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齊桓公與各諸侯國在葵丘 (今河南蘭考)會盟時,周襄王因齊桓公帶頭支持自己繼位,便派宰孔賜給齊桓公祭廟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周天子對於諸侯國的最高獎賞。《孟子·告子下》記載了齊桓公“葵丘會盟”盟辭的“五禁”條款:“一是誅殺不孝之人,勿改變已確立的太子,不要以妾為妻;二是尊重賢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愛護孩童,不忘來賓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為官,官吏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辦,不要獨攬。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專殺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設堤壩,不要阻止別國人來糴糧食,也不能不報告天子就封國封邑。”這“五禁”條款分明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經驗總結。周襄王派大臣與會並送重禮,説明周襄王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會上齊桓公儼然代周天子號令諸侯,標誌着齊桓公霸業達致顛峯 [23] 
  • 昏庸晚年
桓公四十一年(前645),管仲重病,桓公問他:“羣臣中誰可以代你為相?”管仲説:“瞭解臣下沒有人比得上君主。”桓公説:“易牙如何?”管仲回答:“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説:“開方如何?”管仲回答:“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近。”桓公説:“豎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閹割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愛。”管仲死後,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重用三人,三人專權 [24] 
桓公四十二年(前644),戎攻打周朝,周告急於齊,齊令各國諸侯發兵救周 [25]  。桓公四十三年(前643),齊桓公重病,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 [26]  。冬十月七日,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桓公屍體在牀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裏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 [27] 
  • 霸業成就
《史記·齊太公世家》:“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禪梁父。” [28] 

齊桓晉文晉文公

  • 勤王周室
前636年(晉文公元年),周襄王胞弟王子帶盜嫂事發,與周襄王發生火併,王子帶聯合狄人攻周,大敗周軍。周襄王逃居於鄭國的汜,並告難諸侯。
前635年(晉文公二年)春,秦穆公收到了周天子的告急文書便屯兵於黃河岸邊準備勤王。趙衰以一個政治家的嗅覺勸晉文公説:“爭奪霸權最好是擁護周天子,周室與晉國同為姬姓,晉國不搶先護送周天子回京而落在秦國之後,就無法在天下發號施令,今天尊敬周王是晉國稱霸的資本。” [29]  三月甲辰日,晉軍到了陽樊(今河南濟源西南)幷包圍了温(今河南温縣西),護送周襄王回到了周都洛邑。四月,殺死了王子帶。周襄王大為感動,把河內、陽樊兩地賜給了晉國。 [30] 
  • 圖霸中原
前633年(晉文公四年),楚成王和同盟諸侯包圍了宋國,宋國公孫固趕到晉國請求援助。晉文公編制三軍準備討伐楚國的同盟曹、衞以救宋國。十二月,晉軍攻下太行山以東,晉文公把原邑封給趙衰。 [31] 
前632年(晉文公五年)春,晉文公以荀林父御戎、魏犨為車右,率領晉軍800乘南下,討伐曹國時向衞國借路,衞成公不答應。晉軍迂迴從南渡過黃河攻打曹國,並藉機討伐衞國,衞國內亂,衞成公出逃。二月,晉文公與齊昭公在斂盂結盟。三月,晉軍侵入曹都抓住了曹伯。接着晉文公把曹、衞兩國的土地分給宋國,楚成王特別着急就率軍離開了宋國。 [32] 
楚將子玉反對楚成王撤軍,請兵攻宋,楚王很生氣,只給了他很少的軍隊。 [33]  此時秦穆公、齊昭公又心懷異志,與晉國消極合作,晉國面臨着單獨與楚決戰的境地。為此晉文公便讓宋國人用土地賄賂齊、秦,並告訴楚國這件事。楚國不願放棄曹、衞,齊、秦為得到宋國的土地便不願與楚國結盟,最後就無可選擇的與晉國結成同盟,兵鋒直指楚國。 [34] 
  • 城濮大戰
主條目:城濮之戰、退避三舍
前632年(晉文公五年)夏,晉文公把楚國使者宛春囚禁在衞國,並私下利誘曹、衞兩國與楚國斷交。楚將子玉很生氣,帶軍攻打晉軍,晉軍後退,楚國軍官問:“你們為什麼退兵?”狐偃説:“過去我們在楚國時已立約説交戰時退避三舍。”楚軍也想撤退,子玉不同意。 [35] 
四月戊辰,晉文公與宋成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國小子憖率軍駐紮於城濮。楚軍揹着郄陵紮營,並有鄭國、陳國、蔡國相助。 [36]  子玉派鬥勃向晉國請戰,晉文公答應第二天早晨開戰。 [37]  接着晉文公在有莘檢閲軍隊,晉軍有七百輛戰車,車馬裝備齊全,又砍伐了當地的樹木作為補充作戰的器械。 [38] 
四月戌巳,晉軍在有莘北擺好陣勢。楚將子玉帶領六百兵卒作為中軍,子西統率楚國左軍,子上統率楚國右軍。 胥臣帶領晉國下軍,用虎皮把戰馬蒙上攻擊陳、蔡聯軍,陳、蔡軍隊被嚇跑,楚國右軍被擊潰。狐毛帶領晉國上軍樹起兩面大旗假裝撤退,欒枝帶領晉國下軍讓戰車拖着樹枝裝作大軍引誘楚軍追擊,原軫和郄溱率領晉軍中軍向楚軍攔腰衝殺,狐毛和狐偃指揮上軍從兩邊夾擊子西,楚國的左軍潰敗,結果楚軍失敗,子玉帶着殘兵敗將逃回國內自殺。 [39-40]  楚國的盟友鄭文公向晉國求和,晉文公和鄭文公在衡雍訂立了盟約。 [41] 
  • 稱霸諸侯
主條目:踐土之盟
前632年(晉文公五年)五月丁未,晉文公把楚國的俘虜獻給周襄王,鄭文公替周襄王主持典禮。周襄王用甜酒款待晉文公,並勸晉文公進酒。周襄王命令王子虎任命晉文公為諸侯首領,並賞賜給他一輛大輅車,紅弓一把,紅箭一百支,黑弓十把,黑箭一千支,香酒一卣,珪瓚以及勇士三百。五月癸亥,王子虎在王宮與諸侯結盟。 [42]  六月,晉文公恢復衞侯地位 [43]  ,諸侯圍許時晉文公又恢復了曹伯地位。 [44] 
前632年(晉文公五年)冬,晉文公以周天子之命召集諸侯,與齊昭公、宋成公、魯僖公、蔡莊侯、鄭文公、衞叔武及莒子在踐土(今河南原陽)會盟。 [45] 
前631年(晉文公六年)夏,晉文公與王子虎、宋公孫固、齊國歸父、陳轅濤塗、秦小子憖,會盟於翟泉(今河南孟津),用以鞏固踐土之盟,並謀劃討伐鄭國 [46] 
  • 秦晉伐鄭
前630年(晉文公七年),為阻止楚國北進 [47]  ,晉文公、秦穆公帶兵包圍鄭國,想得到晉文公流亡鄭國時的恩人叔瞻,叔瞻聽説後自殺了。鄭國人帶叔瞻屍體給晉文公,晉文公卻説:“一定得到鄭君才甘心。”鄭文公害怕了,就暗中派燭之武挑撥秦穆公,最終憑藉燭之武的口才使秦穆公撤軍,晉國隨後也撤了軍。 [48] 
晉國雖未滅鄭,鄭文公再也不敢對晉國無禮。前628年(晉文公九年)鄭文公去世,公子蘭即位,是為鄭穆公。鄭穆公在位時始終是晉國的重要追隨者。 [49] 
  • 壽終正寢
前628年(晉文公九年)十二月己卯,晉文公卒,公子歡即位,史稱晉襄公 [50] 
參考資料
  • 1.    《孟子·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 2.    《春秋穀梁傳·莊公二十七年》
  • 3.    《春秋穀梁傳·莊公三十年》
  • 4.    《春秋穀梁傳·僖公二年》
  • 5.    《春秋穀梁傳·僖公十七年》
  • 6.    《史記·晉世家第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3-24]
  • 7.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二年,伐滅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時,過郯,郯無禮,故伐之。
  • 8.    《春秋穀梁傳·莊公十七年》:夏,齊人殲於遂。殲者盡也。然則何為不言遂人盡齊人也?無遂之辭也。無遂則何為言遂?其猶存遂也。存遂奈何?曰齊人滅遂,使人戍之。遂之因氏飲戍者酒而殺之,齊人殲焉。此謂狎敵也。
  • 9.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五年,伐魯,魯將師敗。魯莊公請獻遂邑以平,桓公許,與魯會柯而盟。
  • 10.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魯將盟,曹沬以匕首劫桓公於壇上,曰:“反魯之侵地!”
  • 11.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桓公後悔,欲無與魯地而殺曹沬。管仲曰:“夫劫許之而倍信殺之,愈一小快耳,而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於是遂與曹沬三敗所亡地於魯。
  • 12.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七年,諸侯會桓公於甄,而桓公於是始霸焉。
  • 13.    《左傳·莊公十三年》:宋人背北杏之會。
  • 14.    《左傳·莊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齊人、陳人、曹人伐宋。
  • 15.    《左傳·莊公十四年》:十四年春,諸侯伐宋,齊請師於周。夏,單伯會之,取成於宋而還。
  • 16.    《左傳·莊公十五年》:十有五年春,齊侯、宋公、陳侯、衞侯、鄭伯會於鄄。
  • 17.    《左傳·莊公十六年》:冬十有二月,會齊侯、宋公、陳侯、衞侯、鄭伯、許男、滑伯、滕子同盟於幽。
  • 18.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桓公曰:“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分溝割燕君所至與燕,命燕君復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如成康之時。諸侯聞之,皆從齊。
  • 19.    左傳·閔公二年》:僖之元年,齊桓公遷邢於夷儀。
  • 20.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二十八年,衞文公有狄亂,告急於齊。齊率諸侯城楚丘而立衞君。
  • 21.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二十九年,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船中。蔡姬習水,蕩公,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蔡亦怒,嫁其女。桓公聞而怒,興師往伐。
  • 22.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三十年春,齊桓公率諸侯伐蔡,蔡潰。遂伐楚。楚成王興師問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徵之,以夾輔周室。”賜我先君履,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楚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來責。昭王南征不復,是以來問。”楚王曰:“貢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復,君其問之水濱。”齊師進次於陘。夏,楚王使屈完將兵扞齊,齊師退次召陵。桓公矜屈完以其眾。屈完曰:“君以道則可;若不,則楚方城以為城,江、漢以為溝,君安能進乎?”乃與屈完盟而去。
  • 23.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三十五年夏,會諸侯於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桓公欲許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賜。秋,復會諸侯於葵丘,益有驕色。周使宰孔會。
  • 24.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是歲,管仲、隰朋皆卒。管仲病,桓公問曰:“羣臣誰可相者?”管仲曰:“知臣莫如君。”公曰:“易牙如何?”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公曰:“開方如何?”對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公曰:“豎刀如何?”對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管仲死,而桓公不用管仲言,卒近用三子,三子專權。
  • 25.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四十二年,戎伐周,周告急於齊,齊令諸侯各發卒戍周。
  • 26.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桓公病,五公子各樹黨爭立。
  • 27.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及桓公卒,遂相攻,以故宮中空,莫敢棺。桓公屍在牀上六十七日,屍蟲出於户。十二月乙亥,無詭立,乃棺赴。辛巳夜,斂殯。
  • 28.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第二》中記載:是時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強。晉初與會,獻公死,國內亂。秦穆公闢遠,不與中國會盟。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唯獨齊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賓會。於是桓公稱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還。諸侯莫違寡人。寡人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異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禪梁父。”管仲固諫,不聽;乃説桓公以遠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
  • 29.    司馬遷·《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二年春,秦軍河上。將入王。趙衰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晉同姓,晉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於天下。方今尊王,晉之資也。”
  • 30.    司馬遷·《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三月甲辰,晉乃發兵至陽樊,圍温,入襄王於周。四月,殺王弟帶。周襄王賜晉河內陽樊之地。
  • 31.    司馬遷·《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四年,楚成王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先軫曰:“報施定霸,於今在矣。狐偃曰:“楚新得曹而初婚於衞,若伐曹、衞,楚必救之,則宋免矣。”於是晉作三軍。往伐。冬十二月,晉兵先下山東,而以原封趙衰。
  • 32.    司馬遷·《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五年春,晉文公欲伐曹,假道於衞,衞人弗許。還自河南度,侵曹,伐衞。正月,取五鹿。二月,晉侯、齊侯盟於斂盂。衞侯請盟晉,晉人不許。衞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説晉。衞侯居襄牛,公子買守衞。楚救衞,不卒。晉侯圍曹。三月丙午,晉師入曹,數之以其不用釐負羈言,而用美女乘軒者三百人也。令軍毋入僖負羈宗家以報德。楚圍宋,宋復告急晉。文公欲救則攻楚,為楚嘗有德,不欲伐也;欲釋宋,宋又嘗有德於晉:患之。先軫曰:“執曹伯,分曹、衞地以與宋,楚急曹、衞,其勢宜釋宋。於是文公從之,而楚成王乃引兵歸。
  • 33.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楚將子玉曰:“王遇晉至厚,今知楚急曹、衞而故伐之,是輕王。”王曰:“晉侯亡在外十九年,困日久矣,果得反國,險阸盡知之,能用其民,天之所開,不可當。”子玉請曰:“非敢必有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也。”楚王怒,少與之兵。
  • 34.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宋人使門尹般如晉師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告楚不許。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先軫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我執曹君而分曹、衞之田以賜宋人。楚愛曹、衞,必不許也。喜賂怒頑,能無戰乎?”公説,執曹伯,分曹、衞之田以畀宋人。
  • 35.    《左傳》子玉怒,従晉師。晉師退。軍吏曰:“以君闢臣,辱也。且楚師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闢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眾欲止,子玉不可。
  • 36.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小子憖次於城濮。楚師背酅而舍。
  • 37.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子玉使鬥勃請戰,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晉侯使欒枝對曰:“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
  • 38.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車七百乘,革顯、革引、鞅、革半。晉侯登有莘之虛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 39.    《左傳-城濮之戰》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小子憖次於城濮。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公疑焉。子犯曰:“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欒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晉侯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監其腦,是以懼。子犯曰:“吉。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齋 子玉使鬥勃請戰,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晉侯使欒枝對曰:“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古 晉車七百乘,革顯、革引、鞅、革半。晉侯登有莘之虛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魯巳,晉師陳於莘北,胥臣以下軍之佐當陳、蔡。子玉以若敖六卒將中軍,曰:“日必無晉矣。”子西將左,子上將右。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陳、蔡奔,楚右師潰。狐毛設二旆而退之。欒枝使輿曳柴而偽遁,楚師馳之。原軫、郤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楚師敗績。
  • 40.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子玉之敗而歸,楚成王怒其不用其言,貪與晉戰,讓責子玉,子玉自殺。
  • 41.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鄉役之三月,鄭伯如楚致其師,為楚師既敗而懼,使子人九行成於晉。晉欒枝入盟鄭伯。
  • 42.    《史記晉世家》五月丁未,獻楚俘於周,駟介百乘,徒兵千。天子使王子虎命晉侯為伯,賜大輅,彤弓矢百,玈弓矢千,鬯一卣,珪瓚,虎賁三百人。晉侯三辭,然後稽首受之。周作晉文侯命:“王若曰:父義和,丕顯文、武,能慎明德,昭登於上,布聞在下,維時上帝集厥命於文、武。恤朕身、繼予一人永其在位。”於是晉文公稱伯。癸亥,王子虎盟諸侯於王庭。
  • 43.    司馬遷《史記 .衞康叔世家》成公三年,晉欲假道於衞救宋,成公不許。晉更從南河度,救宋。徵師於衞,衞大夫欲許,成公不肯。大夫元咺攻成公,成公出奔。晉文公重耳伐衞,分其地予宋,討前過無禮及不救宋患也。衞成公遂出奔陳。二歲,如周求入,與晉文公會。晉使人鴆衞成公,成公私於周主鴆,令薄,得不死。已而周為請晉文公,卒入之衞,而誅元咺,衞君瑕出奔。
  • 44.    《史記 卷三十九 晉世家第九》丁丑,諸侯圍許。曹伯臣或説晉侯曰:“齊桓公合諸侯而國異姓,今君為會而滅同姓。曹,叔振鐸之後;晉,唐叔之後。合諸侯而滅兄弟,非禮。”晉侯説,復曹伯。
  • 45.    《春秋·僖公二十八年》記載:“五月癸丑,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衞子、莒子,盟於踐土。”
  • 46.    《左傳卷十七,僖公二十九年》 夏,公會王子虎、晉狐偃、宋公孫固、齊國歸父、陳轅濤塗、秦小子憖,盟於翟泉,尋踐土之盟,且謀伐鄭也。卿不書,罪之也。在禮,卿不會公、侯,會伯、子、男可也。
  • 47.    顧頡剛:“晉文侵曹伐衞之故”條,頁151-152。
  • 48.    《史記 卷三十九 晉世家第九》七年,晉文公、秦繆公共圍鄭,以其無禮於文公亡過時,及城濮時鄭助楚也。圍鄭,欲得叔瞻。叔瞻聞之,自殺。鄭持叔瞻告晉。晉曰:“必得鄭君而甘心焉。”鄭恐,乃間令使謂秦繆公曰:“亡鄭厚晉,於晉得矣,而秦未為利。君何不解鄭,得為東道交?”秦伯説,罷兵。晉亦罷兵。
  • 49.    《史記·卷四十二·鄭世家第十二》
  • 50.    《史記 卷三十九 晉世家第九》九年冬,晉文公卒,子襄公歡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