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齊女墓

鎖定
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景公之女少姜的陵墓,位於江蘇省常熟市境內的虞山附近,確切位置尚有待考證,史學界多認為在辛峯亭下。
中文名
齊女墓
朝    代
春秋時期
地    點
虞山之巔
出    處
《左傳》

齊女墓歷史故事

在虞山之巔,有一座春秋時期的古冢一齊女墓,齊國女子為何要葬於此地?這裏面有一段悲傷的故事。
春秋時期,周王朝開始衰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兼併,戰爭頻繁。周敬王年間,吳王闔閭勵精圖治,任用了伍子胥、孫武等賢才良將,安邦治國,講文修武,不幾年,國力雄厚。闔閭為於實現他的“興霸成王”的願望,南伐越國,西破強楚,北懾齊晉,一度稱霸東南,威震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此時,齊國國君齊景公卻不思振作,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專事遊樂。為了對付咄咄逼人的吳國,齊國便與楚國“交通聘使”,圖謀聯合。闔閭聽説此事,不無擔憂,他對相國伍子胥説:“齊楚通好,此我北方之憂也!”準備出兵攻打齊國,但苦於找不到藉口。伍子胥為吳王出主意道:吳王太子波之妃已經去世,還沒有繼室,齊景公有一個未曾婚嫁的女兒,才貌出眾,不如派人到齊國求婚,如果齊景公不答應,再出兵討伐。吳玉聽了頻頻點頭,馬上派大夫王孫駱到齊國為太子波求婚。齊景公雖不忍將愛女婚配至吳地,但懾於吳國的武力,只得忍痛答應,專派大夫鮑牧把女兒護送去吳國,並要鮑牧轉告吳王,對愛女要加愛護。齊王幼女名少姜,自小聰明伶俐,為齊景公掌上明珠。少姜知道此行雖為生離,卻無異死別,臨行之際哭得如淚人兒一般。
少姜年幼,到吳國與太子波成婚後,不知夫婦之樂,一心思念父母,日夜哭泣,鬱郁成病。吳王闔閭和太子波再三撫慰,日演歌舞,夜張宴筵,無法排解她的憂鬱心情,每日裏雲鬢不整,淚痕滿面。眼看如花似玉的金枝玉葉日漸憔悴。太子波又稱終累,為闔閭長子,《左傳》謂其敗楚舟師,為吳楚之戰贏得決定性勝利,可見他是一員英勇善戰的猛將。但他對勸解齊女少姜卻一籌莫展,吳王闔閭也毫無辦法。最後又是伍子胥想了個辦法:令人在蘇州北城門上造一九層飛閣,並將北門改名為齊門,每日由太子波陪同少姜去城樓遊玩,以北望齊國。然而齊女登樓北眺,哪裏望得見齊國和父母的影子?在一個萬里無雲的晴天,少姜倚窗遠眺,卻見一座青山綿亙橫卧,山色時而變化,太子波告訴她:這山名虞山,因葬虞仲得名,少姜悽然一笑,心中若有所思。由於齊女終日憂傷,不久就一命鳴呼了,臨終前對太子波説:“妾聞虞山之巔,可見東海,乞葬於此,倘魂魄有知,庶幾一望齊國也”。太子奏告吳王,於是將齊女少姜安葬於虞山,後人稱之為齊女墓。
太子波因憶念齊女,不久也鬱鬱而終。據《吳郡圖經續記》記載:“海?山,在常熟,山有二洞穴,穴側右石壇,週迴六十丈,山東二里有石室,吳仲雍、周章、闔閭長子並葬此山……”,可見,太子波的墓也在虞山,至於太子波有否與齊女合葬,就不得而知了。

齊女墓文獻記載

關於齊女墓的確切位置,卻是眾説不一。有的根據“虞山之巔”的記載,認為應在虞山錦峯,稱望海墩的地方,因這裏是虞山最高處。另一説法是在辛峯亭下,因此處是城內虞山最高處。而合於此説的有關歷史記載較多。
記載最早的志書是《越絕書》:“齊女思其國,死葬虞西山。”最詳細的是南朝梁代簡文帝所作的《招真治碑記》,招真治為梁天師張道裕所建,位於虞山東南麓。碑文在寫到這所建築的方位時,有“遠望仲雍而高墳蕭瑟;旁臨齊女則哀壟蒼茫。”之句,根據這個記載,齊女墓正好在辛峯亭的位置上。稍後的《吳地記》也有“齊女喪夫,每思家國,後葬常熟海?山東南嶺,與仲雍、周章相近”。宋朝的《太平寰宇記》説得更明確:“常熟虞山有仲雍、齊女冢,東是仲雍,西是齊女。”其餘唐宋舊志所記載的齊女墓位置也都説在辛峯亭下邊。
辛峯亭建於南宋,初名“望湖”後改為“極目”、“望齊”,到明代更名“達觀”,最後是由本邑進士蕭應宮改名為“辛峯”。明清時期的有關記載,多數與唐宋時期的説法一致。如張應遴的《虞山勝地紀略》、錢達道的《虞山圖記》、劉鼎的《重修辛峯亭記》等。《虞山勝地紀略》説:“"乾元宮東首有高阜突起,曰齊女墓,上建達觀亭,舊有米南宮極目亭匾”,錢達道的《虞山圖記》則稱:“致道觀之上為齊女墓,其頂達觀亭。”“達觀亭初名極目,其後蕭應宮更名為辛峯”劉鼎的《重修辛峯亭記》則記有:“虞山乾元宮之陰,崇垤隆起,高几數丈,廣倍之,土人曰,此即齊女墓也。其巔有亭名辛峯。”縱覽歷代文獻,齊女墓確在
辛峯亭之下,《越絕書》所説的“虞西山”,因為當時的 "海?山共有五個山頭,東稱虞山,因葬虞仲而得名,向西北到興福寺一帶稱烏目山,依次向西則稱為頂山、西山、小山。古代所稱的“虞西山”,即辛峯亭一帶。

齊女墓學者考證

民國初期,常熟一度成立了一個整理名勝委員會。認為錦峯為虞山最高處,齊女葬此方能望齊,於是決定在西山錦峯上樹一塊喝石,請蔣志範撰文以志。當時常熟著名學者、散文家金鶴衝寫了一篇《齊女基:辨證》,用大量的歷史資料論證齊女墓就在辛峯亭之下,文章最後指出:“所謂望齊者,不過寄意而已,錦峯雖高,馬可目極齊魯,縱如泰岱之崇,又奚能遠矚吳楚哉。苟不釐正,則後之人蓋將訛誤而茫無所之矣……”金鶴衝先生的文章,字字有據,整理名勝委員會在錦峯立碣石之事也由此而作罷。但不知何故,這個委員會也沒有在辛峯亭為齊女樹一塊墓碑。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