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鼽,漢語三級字 [4]  讀作鼽(qiú),〈書〉鼻子堵塞不通。〈中醫〉指鼻塞不通的證候。中醫〉人體解剖部位名稱。係指面頰、顴骨處。
中文名
拼    音
qiú
部    首
五    筆
86&98:THLV
倉    頡
HLKN
注    音
ㄑㄧㄡˊ
四角號碼
24217
部外筆畫
2
總筆畫
16

字義

(1) 〈書〉鼻子堵塞不通。 [1]  〈中醫〉指鼻塞不通的證候。《釋名·釋疾病》:“從久,涕久不通,遂至窒塞。”
(2) 〈動〉流清鼻涕。〈中醫〉指鼻流清涕的證候。《素問·玄機原病式》卷一:“者,鼻出清涕也。”《素問·金匱真言》:“故春差病鼽衄。”(注:鼽衄,流鼻涕、流鼻血的統稱)。
(3)〈中醫〉人體解剖部位名稱。係指面頰、顴骨處。《素問·氣府論》:“面鼽骨空各一。”
又名鼻鼽、鼽鼻、鼽水、鼽欬(鼻塞不通)、鼽窒(鼻塞不通)、鼽荼(受鼻塞不通之苦)。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巨鳩切《集韻》《韻會》渠尤切,𠀤音裘。《説文》病寒鼻窒也。《釋名》鼻塞曰鼽。鼽,久也。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廣雅》鼽,病也。《禮·月令》季秋行夏令,民多鼽嚏。 [2] 

説文解字

病寒鼻窒也。從鼻九聲。巨鳩切 [3] 

英文翻譯

a clogged/stuffy/congested nose; a runny nose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