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鼻行類動物

鎖定
鼻行類動物是一種虛構哺乳動物。本目的最大特徵是從其始祖特化而來的鼻子,擁有各式各樣可想像的演化發展。關於這種生物以及研究它們的科學家皆是由卡爾斯魯厄大學的動物學教授Gerolf Steiner所創造。在現實當中並不存在。
鼻行動物屬哺乳類動物,使用鼻子行走,四肢基本退化,繁殖能力不強,妊娠期一般為七個月到一年。根據作者的描述,它們以前生活在南太平洋的哈伊艾伊羣島,並且於1957年因為人類的武器試驗而滅絕。
中文名
鼻行類動物
外文名
Rhinogrades
哺乳類
動物界
特    徵
依靠鼻部行走
滅絕時間
1957年

鼻行類動物動物特徵

四肢逐漸退化。它們的四肢作為移動器官早已失去了本的功能,其功能已由鼻子取代。後腿有的退化成兩條短小的贅物,有的乾脆就失了。而前腿作為一種抓握東西的器官依然存在,但很少使用。鼻行類動物的二個特徵是大部分體表有毛,皮毛有各種顏色,有的身上甚至有硬鱗。皮毛細膩、有光澤,十分漂亮。而在足尖、耳朵、頭部沒有毛。鼻行類動物的第特徵是尾巴比較發達,有的尾巴比身體還長,尾巴不僅能套取食物,有的甚至帶有毒鈎,能置敵人於死地。它們的繁殖力不太強,一胎只懷一個仔,很少一多仔,妊娠7個月到1年。由於棲息的羣島天敵較少,所以存活率較高 [1] 

鼻行類動物發現歷程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5張)
二戰期間,瑞典人埃納.佩特魯森從日本法西斯的集中營僥倖逃出,1941年經漂流輾轉來到希埃依羣島,發現該羣島因遠離大陸,人跡罕至,不僅尚未進行生態研究,而且有的島嶼根本無人知曉。如其中的希達迪菲島即是由埃納發現後才確定方位補畫入地圖的 [2]  。該羣島產生於遙遠的地質年代,至遲在白堊紀後期就已與大陸分離。因此島上生息着許多古老而獨特的生物種羣,鼻行類動物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種。有的島上曾有土著人居住,後因染上“外來人”帶來的流感病毒而全部死亡。二戰後一個國際研究機構曾在羣島的密羅紙利島東岸建立研究所,進行生物學調查研究,但1957年美國在這裏進行核試驗,隨着無情的巨響與蘑菇雲沖天升起,剛剛發現十六年的島嶼與研究人員收集整理的珍貴標本、圖片、調查記錄案一起葬身海底了。哈拉特書中的圖片與資料,據稱即來自對當時島上這些科研圖片與記載的殘留記憶。

鼻行類動物專家研究

日本生物學家們根據哈拉的圖片和資料,精心製作了鼻行類動物的復原標本,引起了世界生物學家和動物愛好者們的極大興趣。如能找出確鑿的實物標本,那麼鼻行類的發現可稱為本世紀動物學史上的重大事件。但也有人認為,鼻行類缺乏在動物發展史與分類學上的依據,又沒有出土的化石之類可作參考,因此真偽還很難説。如今希埃依羣島業已毀滅,埃納和哈拉特等人也均已作古。一切均已無從尋覓,真耶?偽耶?面對着復原的鼻行類動物標本,人們除了失望,還有困惑。
1957年,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的一位動物學教授Gerolf Steiner化名為Dr. Harald Stümpke,用真名為這本書寫了後記。在這本書中,Gerolf Steiner煞有介事地編造了Rhinogradentia這個“學名”來為這類動物命名(可以翻譯成“鼻行目”或“鼻行類”),把它放在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裏作為一目,和靈長目食肉目之類並列,並劃分為“14科193種”,一一給以命名和分類學上的詳細描述,還配了黑白線條圖,這倒頗增加了它的有趣性。那篇文章裏的內容,比如“挪威人在1941年首次發現”(而且這個挪威人還是從日本人的集中營裏跑出來的)、“哈伊艾愛羣島(Hi-Yi-Yi Is.)”、 “1950年代被美國人的核彈炸沉”(那個挪威人也便和他發現的鼻行動物一同遇難了)之類就全部來自於這部作品。
此書於1967年由Leigh Chadwick譯為英文,由自然歷史出版社(Natural History Press)出版,題為The Snouters: Form and Life of the Rhinogrades,又給這種奇怪的動物起了一個名。
參考資料
  • 1.    寧正新編著,解碼生物,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2.04,第187頁
  • 2.    舒曉編,生物未解之謎全破譯,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03月第1版,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