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鼠鯊科

鎖定
鼠鯊科(Lamnidae)又名鯖鯊科,是鯖鯊目的一科。體紡錘形,吻尖,尾叉型。本科為大型或中型魚類。我國常見的有灰鯖鯊,暖海性上層魚類。性情兇猛,常追捕魚羣。卵胎生噬人鯊體龐大,口大,弧形,牙鋭利。性兇猛。為大洋性活潑魚類。吞食大型海生動物,有襲擊小船和噬人紀錄,有3屬5種。噬人鯊屬只1種,廣泛分佈於熱帶、亞熱帶温帶海洋。我國在南海和黃海曾有捕獲。鼠鯊屬有2種,廣佈於寒帶和温帶海區,中國尚無記錄;鯖鯊屬有2種,中國只1種,分佈於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
別    名
鯖鯊科
中文學名
鼠鯊科
拉丁學名
Lamnida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軟骨魚綱
亞    綱
板鰓亞綱
鯖鯊目
鯖鯊科

鼠鯊科外形特徵

背鰭2個,無硬棘,第二背鰭和臀鰭同形同大。眼圓形,無瞬膜。鼻孔狹小,不與口相連。口大,深弧形,具唇褶。噴水孔細小或消失。齒大,錐狀或寬扁呈三角形。鰓孔寬大,位於胸鰭基底前方。尾椎軸上翹;尾鰭叉型;尾柄每側具1顯著側突;尾基上、下方各具1凹窪。卵胎生 [1] 

鼠鯊科生活特性

鼠鯊科成員個性兇殘,讓人聞之色變的「大白鯊」即是鼠鯊科的一員。它們的身體呈紡錘型,大部分軀幹部位比較修長,這種體型泳速很快,追捕獵物時甚至可躍出水面。吻部多為尖突或錐狀,有些魚種會略為扁平,嘴巴相當大,位於腹位。鰓裂也大,自頭側往上延伸幾乎到背部位置;此外,五對鰓裂皆位於胸鰭基部之前,不具鰓耙。它們的牙齒在鯊魚中也算相當大的,有如尖尖的鑽子,也有寬扁的刀狀,或扁平的三角形。背鰭有二,第一背鰭遠大於第二背鰭,通常呈直立的三角形或外角稍圓的形狀。胸鰭窄長,成魚胸鰭長度幾乎與頭長相等,尾鰭為彎月狀,下葉略短於上葉,但強而有力,尾柄有明顯的側隆脊。
鼠鯊科魚類體型龐大(最大可達600公分),除了小型生物、大型哺乳類、人類甚至船隻,都可能成為它們攻擊的對象,電影劇情並非空穴來風。但即使如此,因為它們的經濟價值高,即使危險,仍是漁民的捕獵目標由於過度捕撈,它們的數量愈來愈少,可能會被列入保育類動物。它們的分佈非常廣泛,幾乎所有的温帶到熱帶各區海域皆有其蹤跡,全球共有3屬5種,台灣海域有2屬3種出沒。
鼠鯊科生活一近海中上表層,卵胎生,以各種魚類、其他鯊魚、魟、海鳥、水生哺乳類、烏賊及底棲甲殼類等為食。

鼠鯊科分佈

主要分佈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温帶和亞熱帶水域 [2] 

鼠鯊科分類

鯖鯊屬
1.尖吻鯖鯊
尖吻鯖鯊的形態特徵為:其軀體呈紡錘形,軀幹較粗壯,頭、尾漸細細小。其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尾柄具側突。吻長而尖突。眼大,圓形,沒有瞬膜。鼻孔小,接近於眼端。口裂寬,深弧形;唇褶約是頜長的一半。其頜齒側齒而尖鋭;其前端齒頭細長彎曲,後端齒頭短寬,三角形;沒有側齒頭;每側每列約有10~12個,2~3列使用。其噴水孔細小,位於口角上方。背鰭有2個,第一個背鰭中大,起點與胸鰭後端相對,後緣凹人,上角略尖圓,下角尖突;第二個背鰭很小,基底中部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微凹人,上角鈍圓,下角延長尖突;胸鰭寬大而延長型,是鐮刀狀,但是比頭長略短一些,其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尾鰭寬短,尾椎軸稍微上揚,上尾叉較長大,由上葉、尾椎軸及下葉中部組成;下尾叉較短小,主要由尾鰭下葉前部的突出部分組成,其中、後部間具缺刻。其體背側青灰色;吻腹側及腹部淡色至白色,其體長可以達到4米。
尖吻鯖鯊是近海上層的大型鯊魚,性情兇猛,善於游泳,速度快,可能是鯊魚中游速最快的一種,尖吻鯖鯊比其他的鯊魚有較好的水動力學形狀,再加上鼠鯊科一般的好氧肌肉質量較高,可見尖吻鯖鯊有驚人的速度。尖吻鯖鯊的速度,其最高紀錄為每小時50公里,也有報告稱尖吻鯖鯊可以達到每小時74公里,尖吻鯖鯊的體温會保持在高於周圍海水的温度,這就可以幫助尖吻鯖鯊在追捕硬骨魚、海豚、烏賊和其他鯊魚的時候獲得更快的加速度。尖吻鯖鯊可以躍起達到9米高,尖吻鯖鯊主要巡遊在大海中,有的時候還會游到沿岸及近海大陸棚及島棚水域,夏季還會隨着暖流而移動。其棲息深度由表層至深達740米左右(通常在100~150米深度之水層),一般都可以在水的表層發現它們。尖吻鯖鯊主要以硬骨魚為食,其中包括鯖魚、鮪魚、鰹魚及劍魚,但也會吃其他的鯊魚、鼠海豚科及海龜等。雌性的尖吻鯖鯊一般在體長達到3米的時候會性成熟,其妊娠期為15~18個月,尖吻鯖鯊為卵胎生,胎兒在子宮內有同種相殘的習性,這是子宮內的同類相食。一胎可以產下4~18尾幼鯊,幼鯊會在深冬以及初春的時候出生,剛產下之幼鯊體長可以達到0.6~0.7米左右。其分佈範圍比較廣泛,它們分佈在世界上各温帶及熱帶海域,在水温低於16℃的海域也比較少出現,在台灣南部、北部、東北部及東部海域也有分佈。因為尖吻鯖鯊速度快、體型大加上獨特的滋味,從而使它們成為全球熱帶和温帶海洋釣魚人士的珍貴獵物,人們主要用流刺網以及鏢旗魚的方法對其進行捕獲,其經濟價值是很高的。其肉質佳,魚肉可以紅燒或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其鰭可以做魚翅;其皮厚可以加工成皮革;其肝可以加工製成魚肝油;剩餘物可以製成魚粉。
尖吻鯖鯊完全長大以後可以達到2.75米長,最重的可以達到800公斤,其背部呈青色,其復部則呈白色。雖然雄性與雌性的生長率是沒有什麼差別的,但是相信雌性會比較長壽,而且較雄性會更大,更重一些。尖吻鯖鯊最廣為人知的是它們在水中的速度以及它們躍起的能力。有人曾經見過一隻憤怒的尖吻鯖鯊從水面躍起到船上,再加上鼠鯊科一般的好氧肌肉質量較高,可見它們有着非常驚人的速度。尖吻鯖鯊的身體光滑而細長,鼻端呈長錐形;它的胸鰭很短,尾鰭呈半月形;尾巴底部有明顯的龍骨;第二背鰭較第一背鰭細很多;牙齒幼長,而且還有輕微的彎曲,當嘴巴緊合的時候仍然可以看見牙齒。尖吻鯖鯊的背部呈金屬青色,但是其腹部呈白色。尖吻鯖鯊可以躍起9米高。它們具有高度的遷移性。它們也是四種恆温鯊魚之一,這就可以幫助它們遊得更快。關於尖吻鯖鯊的壽命仍然是個謎,有人懷疑它們可以達到11~23歲。尖吻鯖鯊是卵胎生的,其妊娠期118約為15~18個月。在尖吻鯖鯊母體內的胚胎會互相消耗對方來取得養分,這是子宮內同類相食。雌性尖吻鯖鯊一般在體長達3米的時候會達到性成
在妊娠期的15~18個月內,其發展中的胚胎會在子宮內吃未受精卵。在出生的時候約有70釐米長,在發展期間它們不會有胎盤的連接,估計雌性在產下幼鯊以後要休息18個月之久。
2.長鰭鯖鯊
長鰭鯖鯊俗稱:馬加鯊、煙仔;
科目:鯖鮫科;
最大長度:417cm;
棲息深度:0~500米;
地理分佈:其廣泛分佈在世界各温帶及熱帶之大部分海域。台灣南部、北部、東北部及東部海域有分佈;
棲息環境: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漁業方法:主要用流刺網以及鏢旗魚的方法進行捕獲,其經濟價值很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其鰭可以做魚翅;其皮厚可加工成皮革;其肝可加工製成魚肝油;剩餘物可以製成魚粉 [3] 
噬人鯊屬
1.大白鯊
大白鯊又被叫作食人鮫,其還叫作白鮫、噬人鯊,為巨型獵食性鯊魚的一種。最早的時候是在中新世,是現存的唯一的噬人鯊屬的成員,在各個主要的大洋出沒。
大白鯊的體型非常的龐大,可以説是這個世上最大的捕食性魚類。它的身長可達6.1米,重有2268千克。還是不少海洋哺乳類動物的最主要的天敵,另也會獵食海鳥以及其他的魚類等等一切可以捕殺到的海洋生物。大白鯊攻擊人類的次數同時也在所有鯊魚中位列第一,所以為聲名狼藉的水中捕獵者。不少電影或是小説裏面也總是以大白鯊噬人作為主題,然而,事實上人類並不是其理想的獵物。
大白鯊的頭很大,體型成厚重的紡錘狀,體側有五道長鰓裂。大白鯊並不是説如其名所暗示的那樣是白色的,在它的身體上半部是深色的(深藍、深褐甚至黑灰色),其下半部是白色的。有兩背鰭,其中第一背鰭是聳立而明顯的。尾鰭成半月形,上下端差不多是等長的。口中含有利齒,一共有五到六排,每排大概有46顆齒。上顎齒為寬闊而薄的三角形,下顎齒為狹長而厚的i角形,上下顎齒兩側皆生有鋸齒。傳統上,研究者會認為大白鯊的年齡是能夠由脊椎骨上的輪數判讀的。
大白鯊的壽命通常能夠達到25到30年,並在約12至15歲的時候達到性成熟(此時公鯊體長約3.7到4米,母鯊體長約4.5到5米)。在2014年的一項依核輻射定年的初步研究中,大白鯊的壽命是遠遠超過了之前的估計。如果此研究正確,大白鯊的壽命就有可能達到70年左右。大白鯊,是一種少數的半恆温的動物,大白鯊的身體末端的血液靠近流動血液,就是這樣將温度保持在攝氏23至26度,使它能夠保持住高於環境温度的體温,而這讓它在非常冷的海水中也能夠非常適意地生存。即使很難在大多數的沿海地區看到它,可是漁船和潛水船總會與它不期而遇。
2.巨牙鯊
巨牙鯊也叫做巨齒鯊,在希臘語中它指的是巨大的牙齒。它是史前巨大的鯊魚,大約生存在二千萬到一千二百萬年前。但是這個近親論説也在不斷被質疑,有些人認為牙齒的類似只是因為趨同演化的緣故。不管怎麼樣,這種用牙齒推論的方法使我們知道這種生物在史前是巨大體型的獵食者。據研究,巨牙鯊最大的體型為20.3米長。從這種身與籤壘遴遊夫滲型上來看,巨牙鯊的重量大約可以達到60噸。如果以大白鯊的新陳代謝來作為比例的話,它估計平均每天需要攝取它體重三的食物,也就是2400磅的食物。從已知的史前食物鏈來看,一般都相信它會以鯨魚作為糧食。
1995年,有建議把巨牙鯊分類在另一個新的屬中,稱為古鯊屬。但是在分類上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很多古生物學者都主張把它分類為古鯊屬,但是另一些有海洋生物學背景的學者卻堅持巨牙鯊與大白鯊的關係,所以把它分類為噬人鯊屬。主張古鯊屬的學者也認為巨牙鯊的祖先應該是始新世的一個物種,但是大白鯊的祖先則為另一個物種。
關於其滅絕理論:因為巨牙鯊主要以鯨魚為糧食,因為兩極的海水變冷而不適合巨牙鯊生存,所以鯨魚就可以逃避巨牙鯊的捕獵,從而使巨牙鯊因缺乏食物而滅絕。其他的解釋指出任何對食物鏈的影響,都會把龐大的有新陳代謝需求的獵食者淘汰。也有的科學家指出,巨牙鯊還沒有滅絕,在今天仍然有生存者。當大部分主流的專家都認為巨牙鯊已經滅絕,但仍有人認為巨牙鯊的孑遺仍然存在,但是證據仍然缺乏證據。有人指從挑戰者號發現的巨牙鯊牙齒化石表面所積聚的錳,推算出巨牙鯊應在10000至15000年前依然生存。但是也有人指出這種估計是不準確的,他們認為巨牙鯊在上新世以後的估計是根據過時的測試方法。但是更有指出巨牙鯊可能是沿岸的鯊魚,在深海生存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有一些其他把疑似鯊魚的大型生物當作是巨牙鯊的報告,多是把姥鯊科、鯨鯊科或其他大型的生物誤認為是巨牙鯊 [3] 
參考資料
  • 1.    劉蟬 秦克靜等編著,遼寧動物志 魚類,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年08月第1版,第18頁
  • 2.    F.B.尼科里斯基著 繆學祖 林福申 田明誠譯,分門魚類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年10月第1版,第41頁
  • 3.    齊浩然編著,與鯊魚遨遊大海,金盾出版社,2015.05,第119頁